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财政分配,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关系。财政收入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而财政支出是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服务。但是当前,我们的财政分配中依然存在问题,完善财政分配体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一、正确认识财政与区域内企业的关系 目前县级财政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公共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的分配活动,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安排。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和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3.
医院是一个大型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它的存在是为人民服务、给人民尽可能多地提供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帮助,这就需要财政上的支持。医院的财政服务不仅仅是对医院现有的固定资产的有效分配,还包括医院物资上的合理优化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一人民公社的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国家、公社、和社员三者利益的问题;也就是关系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公社的巩固与发展,和社员群众生产积极性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大问题。我们知道,我国人民公社的建立,在分配问题上实行了有一定供给制成份的分配制度即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这是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分配方式上的一个创举。在人民公社建立以来  相似文献   

5.
公共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的分配活动,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安排。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和监督管理。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法制性四个基本特征。公共性是指公共财政解决公共问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平性是指财政政策一视同仁、无差别地对待所有的企业和居民;公益性是指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己任,追求社会公益目标;法制性是指公共财政以法制为基础,实行规范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相似文献   

6.
财政监督和财政分配是财政的两大职能。随着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的领域越来越广,财政监督的重要性不言而寓。而财政分配是财政监督的基础,财政监督是财政分配的保障。离开分配的监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监督的分配是难以保证合法、合理、科学和公平的分配。本文从财政分配与监督的关系,探讨财政监督的做法与意义,要搞好财政监督,充分财政资金的绩效,必须“把握两个重点,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加强四个领域的监督,抓好五个环节。”一、把握两个重点要加强财政监督,首先应该合理定位财政监督的职能,它是财政监督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财政部门的当务之急。从财政监督与财政分配的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会保障是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在实施的过程中,在法律、财政、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合理分配、提高保障水平和扩大覆盖面、规范管理和强化监督、加快完善农村特殊群体社会保障等多方面措施,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8.
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是转移支付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世界各国财政实践普遍存在政府间财政分配的差异性问题。政府间财政分配存在适当的差异,是财政分配效率的体现,但差距过大会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实施任何类型的转移支付的根本目的都在于实现地区间的财政均等。因此,对转移支付的均等化研究对于优化地区间的财政分配,保持经济稳定和维护社会和谐安定都具有重大意义。对转移支付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影响转移支付均等化的因素以及转移支付均等化的效果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转移支付均等化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杨光 《农业与技术》2003,23(6):134-13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税收是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经济基础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让人民明确税收的目的是政府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公共支出,税收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着小康社会的实现进程.只有充分发挥地方税收为国家聚财的作用,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架起一座通向小康社会的幸福金桥.我国在1994年实行了以分税制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明确划分了中央税、地方税和地方共享税.初步建立了我国的地方税体系,规范了政府间的分配关系,只有明确了地方税的主体税种,才能增加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让人民群众获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政府财政职能的应有之义。民生财政的理论研究也已逐渐成为国内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对近年来理论界对民生财政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主要梳理和评述的内容有:民生财政的内涵与界定、民生财政的评判标准及支出范围、民生财政的实证研究和当前构建民生财政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收入分配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洛阳强力实施“真学真干,福民强市“战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持续高速稳定发展的局面,与此同时,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也日趋显露.本文就此加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考虑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实际需要和政府财政保障能力,在连续三年为人民群众办好十大实事的基础上,2008年拟继续办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十大实事,努力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更大成效,把发展成果更好地体现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  相似文献   

13.
张献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80-338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农村财政的公共化.而新型农村公共财政的构建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以及渐近性原则.其目标模式应是公共品供给上的分级财政,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向内倾斜型财政,收支决策上的民主型财政,管理监督上的法制型财政.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变化的动态发展型财政.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财政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在较偏远和不发达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民。为了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缓解和消除贫困,从而实现全族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扶贫制度,通过财政扶贫资金的发放,关注更多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由此可见财政扶贫资金的重要性,但是在地方还存在着大量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混乱,去向不明的现象。基于此,本文从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出发,分析相对应的管理和使用策略,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工作的效率,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村财政政策是国家财政通过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总和。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农业财政政策内容与特点的分析,指出了现行农村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农村财政改革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关系上,按劳分配成为社会的主体价值分配方式.由于社会仍处于商品经济社会形态,按劳动力价值同按劳分配在公有制内部相互渗透和并存.这种公有制下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价值分配形式是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的反映,也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分配特色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调整国民收入城乡分配格局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分析调整国民收入城乡分配格局的必要性、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国民收入城乡分配格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财政支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发挥好财政支农工作的作用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结合加强财政支农工作的必要性,从完善机制、整合力量、明确重点等方面着重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强财政支农力度。  相似文献   

19.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伟大目标必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2004-2019年285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运用SGMM模型,对地级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继续推行土地财政模式能否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问题进行探索。结果显示:土地财政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路径,而对城市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为“正U型”,表明再推行土地财政模式可能继续拉大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土地财政拉大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地级城市土地出让金额占城市预算收入的比重每提高1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可能增加1.3 %。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土地财政通过地级城市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拉大居民收入差距。建议地级城市通过控制土地财政规模以防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再扩大,并逐步探索创新与改革土地财政模式,加快完善中国式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分配与共享机制,有序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县级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整个国家财政分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县级财政整体状况却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大部分县财政只停滞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基本需求上,财政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远未形成,财政的公共职能和反作用于经济的职能远不能得到满足。如何破解县乡财政走出困境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