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道德责任既是伦理学中一个古老而关键的范畴,也是日常生活中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目前一些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容乐观,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已成为国人普遍忧虑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责任缺失使得对他们的道德责任教育变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加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应以耻感教育为基础,以道德责任感教育为重点。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完善道德责任机制以及优化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中共中央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第一位,足以证明其极端重要性。在大学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不仅仅是两课教师的责任,其它学科的教师同样有育人的任务,不仅如此,学校还需要在大学生品德养成的过程中,创造一个互相配合的、和谐一致的、全方位的品德教育环境,此环境时时、事事、处处体现着盲人。教育环境应主要包括以下…  相似文献   

4.
当今,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快速发展正悄然地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青少年正是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阶段,青少年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易接受,是网络空间中最活跃的力量之一。然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征,极大地助长了青少年的侥幸心理和放纵的心理,表现出了大量的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从而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因此,应积极探索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引导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对青少年进行全方位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文章从青少年的特殊性入手,初步探讨了具有针对性的正确人生观、终身学习习惯、正确性知识、挫折承受力和健康心理的教育和引导方式。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重要对象群。青少年由于其特定年龄阶段的道德成长规律,我们应积极诱发其情感体验以使其接受系统的荣辱观教育,坚定其社会主义信念,使之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秀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不断发生,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有青少年自身个性因素和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阵地,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素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增强学生抵抗不良因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道德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命运。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技术开始全面地影响和改造着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上网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帮助青少年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正确道德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本文探讨了网络条件下解决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探讨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学校教育中应采取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对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分析,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运用网络,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多重教育和引导功能,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责任教育作为大学德育的主题之一,是对德育的细化和阐扬。责任教育是赋予学生以责任素质,使其对职责和使命予以承诺和担当,并加以履行的教育方式。它注重增强和发展学生的责任感与责任能力,使学生能成人成才。目前大学德育中对责任教育理论的阐释和实践的实施尤嫌不足,可从开发和完善责任教育课程、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强调实践体验等几个方面,以此开展责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素养。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成败,校园文化对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有重要的作用。当前,部分大学生诚信观念缺失,社会道德失范,缺乏社会责任感,功利心强。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显性课程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德育正面临着从理念到实践诸层面的挑战,主体性的教育思潮日益高涨,人本化的德育观已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因此,构建人本化的高校德育体系已刻不容缓。人本主义的思想教育理念所具有的心理学、教育学内涵为人本化的德育理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在设计人本化的德育内容时应遵循发展性和时效性原则,在德育方式和方法的运用中应根据德育对象的主体化、德育途径的隐性化、德育内容的个性化以及德育手段的现代化实施参与式、渗透式、咨询式和自主式的教育。这一体系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德育效果的有效性弱化这一顽疾。  相似文献   

14.
“三生教育”在大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以三生教育为大学德育的抓手,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涵盖在三生教育之中,将学生的教育、师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筹在三生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促进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出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方黎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4):130-131,88
在高校德育工作不断深化的同时,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念,科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德育二者相结合的模式,将会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知识经济对高校德育的影响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仅就知识经济对高校德育的内容、途径、模式、环境、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的影响与挑战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受大众化文化格局和开放式高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在高校开设当代文化课程成为今日高校课程建设的需要.作为新设课程,当代文化课必须科学稳妥地确定课程内容,发挥自身当下性、贴近性优势,坚持正确的德育导向,德识并举.在教学中,要针对课程自身特点,妥善处理相关内容繁杂及敏感性话题等问题,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方向,坚持平...  相似文献   

18.
探讨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方法与途径,不应局限于如何塑造学生的研究,从“学生取向”到“教师取向”的思维转变,是研究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方法与途径的必要前提。摆脱德育评价物化倾向的束缚去观察,坚定的职业信仰、较高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及一定的德育能力,是高校德育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人的终身教育,课堂中的德育话语交际效果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影响,数学教学涉及更多的逻辑思维训练,但缺乏德育的意识形态,需要加强德育的话语渗透,帮助学生提高政治和道德的分析能力。本文分析了数学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建立数学课堂中德育话语的功能分析理论框架,从德育话语的内涵、教师的形象以及师生的关系、教师的德育话语表达技巧和组织能力三个方面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道德角度来看,转基因食品在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诸多福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道德风险。作为责任主体,我们既应该发挥和挖掘转基因食品的巨大效益,也应该本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负责任的态度正确地预防和管理这些风险。从生命、知情选择权及公正3个角度分析转基因食品引发的道德风险,并提出应对这些道德风险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