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江苏省蚕桑学会养蚕学组和蚕业经济学组,于5月18—21日在江苏省江都、淮阴两县进行了蚕桑规模经营考察和座谈。出席会议的代表共计29人。 代表们通过对蚕桑专业户、经营户的实地考察、座谈讨论,认为经营体制改革调动了广大蚕农的积极性。但是在规模经营体制上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如部分蚕桑大户承包桑园过多,劳力、设施、后勤服务跟不上,密集型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使质量、效益不高;有的农户承包桑园过少,引不起重视;有些桑园零星分散,管理不便,蚕作不安全。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适当调整,相对集中。使桑园成片、成带,养蚕形成较大规模,使后勤服务跟上,效益提高,同时便于发展、布局乡镇丝绸工业和深加工。江都、淮阴桑园一般都是划区分片,大面积分布在河旁两岸、村前屋后连片栽植。淮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蚕桑生产普遍靠大量增发蚕种数量来增加总产茧量,致使单产低、质量差,每年靠增加桑种播种面积来打基础,致使有效桑种利用率太低,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导致部分蚕农收入的减少和不稳定,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4.
李仕亚  赵义 《蚕桑通报》2003,34(4):50-51
随着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科技人员要面对分流“断奶”的挑战。为此,我县科技人员程怀武同志适应新形势,率先承包土地建立蚕桑园区,探索蚕桑规模经营的途径,经过几年的运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我县蚕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推动作用。1发展方式1.1桑园布局桑园四周栽桑,中间留出空地进行养蚕、栽培香菇、种植反季节蔬菜等。园区总体面积2hm2,养蚕操作面积0.216hm2,实际栽桑面积1.78hm2。同时,在操作区内建附房一间,长3m、宽1.5m、高0.8m消毒池一个,电动水井一个。1.2桑树栽培引进优良桑品种桑园栽培时,选择优…  相似文献   

5.
张丽 《四川蚕业》2004,32(1):47-48
蚕桑生产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已极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实现小农经营模式向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已成为我县蚕桑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县现有桑园面积8.2万亩,是蚕桑生产大县。但由于桑园在当前是按人均划分的,从而导致经营分散,加之最近两年来的低谷调整,目前,我县有40%的农户桑园面积在1亩以下,蚕桑收入在家庭经济结构中占的比重很少,致使蚕农不重视,新技术不易推广,大大影响了蚕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正> 乐至县素来是蚕桑之乡。然而桑树由1980年的5300万株减少到1986年的4070万株,蚕茧由2155吨减少到1475吨,分别下降23.2%和31.4%。桑蚕生产出现了不景气现象,严重制约着茧、丝、绸优势的发挥和出口创汇的增加。振兴蚕业已成为我县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县蚕桑生产萎缩,原因何在,人言言殊,所见各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蚕桑生产形势持续低迷,加上我市特色农业如名茶生产、水产养殖等发展较快,地方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蚕桑生产在农业中的竞争力逐渐减弱,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如何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稳定蚕桑生产,成为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要摆脱蚕桑园,效益最高。根据调查分析:经营规模小的农户,蚕桑收入占其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较小,不能引起生产者的重视,养蚕生产依赖家中妇女、老人等辅助劳力,投入少,种桑养蚕水平低下,先进实用技术难以普及推广,蚕茧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低,而这又反过来影响生产投入,极易形成恶性循环。经营规模过大,一方面…  相似文献   

8.
<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组都把桑树分到了户。有的村组按人头分,有的村组按劳力摊,这样,不少地方平均每户只有几分桑,形成“碎屑白糖大家尝”,户户搞蚕桑的小农经济格局。这些农户养蚕收入在整个家庭经济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小,不起眼,养好养歪无所谓。因此,大多数农户栽桑养蚕附带做,养蚕消毒不彻底,蚕病防治不重视,  相似文献   

9.
<正>栽桑养蚕,作为江都富民强区的传统项目,曾经为我区农村脱贫、壮大镇村经济实力做出重大贡献。但由于蚕丝行情波动、工业发展、劳力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桑田面积锐减,蚕茧产量直线下滑,我区蚕桑生产全面陷入困境。至2011年底,  相似文献   

10.
<正> 多年来,淮阴区蚕桑技术服务体系在改善蚕桑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充分发挥了其网络优势,较好地为蚕农解决了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与流通问题,成为蚕农的好帮手,并使得蚕业科技与生产相结合,形成了发展蚕桑生产的较大优势,较好地实现了资金、技术、劳力、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与优化组合,有力地促进了淮阴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的多元化,我区蚕桑生产的稳定和发展面临体制不顺、劳力匮乏等诸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蚕桑生产是淮阴区农村传统骨干副业,也是最早形成产业化生产的产业.但是,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农村经济的多元化,收购体制不顺、劳力匮乏等诸多问题逐渐突出.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蚕桑发展,让蚕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是淮阴区蚕桑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淮阴区蚕桑技术服务体系在改善蚕桑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充分发挥了其网络优势,较好地为蚕农解决了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与流通问题,成为蚕农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14.
重庆蚕业历史悠久,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建国四十多年的历程曲折艰辛,几度兴衰.1995年以来,丝绸市场极度疲软,茧贱伤农,更兼农村劳力缺乏,养蚕设施落后,养蚕水平低下,蚕病爆发,蚕农收效甚微,因而导致全市蚕桑生产一落千丈.以铜梁县为例,发种量由1995年的12.8万张下降到今年的6.5万张,产茧量由1995年的197.9万公斤下降到今年的约85万公斤,发种量、产茧量分别下降了49.2%和57%,发种量退到了1979~1980年的水平,产  相似文献   

15.
<正> 栽桑养蚕,在中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栽桑模式、养蚕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七十年代主要是四边桑,以大队、生产队集体养蚕,量小面大。八十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四边桑逐步向小桑园、间作桑发展、分户养蚕。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亩栽3000株桑的速成密植桑园,仍分户养蚕,虽然养蚕量、产茧量有较大增加,但质量没有提高,蚕桑生产大起大落,为了稳定发展蚕桑生产,提高蚕茧生产质量和效益,笔者认为,集中发展,规模经营,是今后蚕桑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对蚕桑适度规模经营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我市蚕桑规模经营现状 农业规模经营是指按照专业化、商品化的要求,发展当地一品一业为主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主导产业,并通过对土地、劳力、设备、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形成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它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程度,弥补农民个体素质缺陷和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  相似文献   

18.
<正> 自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克服了以往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大呼隆”、“大饭锅”的弊端,确实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但据调查,全省承包桑田在1亩以下的农户占总承包户的30%左右,在深化农村改革的今天,这种“均桑”承包或承包地块过于零碎的情况,就与当前蚕桑生产的集约经营、规模效益的要求发生了矛盾。这种矛盾的具体表现在:1.由于承包桑田的面积小,地块零碎,部分生产力处于过剩和闲置状态,使得蚕桑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桑蚕生产原有的那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在这方面,我县相邸镇郑家相邸村养蚕大户郑成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型。他承包桑园2.67hm~2(其中一龄桑1.07hm~2,二龄桑1.6hm~2),通过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指导,积极推广科学管桑养蚕新技术,全年养蚕90张,产茧3467.6kg,张产茧38.5kg,蚕茧收入5万元;冬季利用大棚养鸡2万只,获利3万元,综合收入8万元,每  相似文献   

20.
1983年冬,我市桑地开始承包到户,但在承包过程中,大部分县、乡采用了“桑跟田走,按人(劳)均分”的办法。结果多数地方出现了承包桑地块数多,分得散,每块桑地面积少,承包时间短(1~2年)的所谓“散、少、短”现象。丝绸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到蚕农手中却成了“零头产品”。面对这一事实,各级领导和广大蚕桑干部把搞好适度经营规模,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几年来的努力,蚕桑生产面貌有了新的起色,1987年蚕茧产量达8956t,比1983年的6079t,增产2876.3t,增47.3%,创建国以来历史最高水平,全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