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对黑胚病的抗性及黑胚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地点、栽培技术和接种条件下,160份小麦品种(系)感染黑胚病的程度有差异。其中25份抗病,135份感病,病粒率在01%~576%之间。接种区籽粒和自然感病区相比,60%品种(系)千粒重增加,40%品种(系)千粒重降低,且千粒重增减与其病粒率高低无关。黑胚病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是穗粒减少,千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2.
小麦假黑胚病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假黑胚病近年在全疆普遍发生,一般发病率在1.5—20%,严重者达35%。受害病粒胚部变成黑褐色,经分离发现,主要由Alternaria造成。该菌分生孢子梗橄褐色,1—8个横隔膜,大小为25—80.5×4.5—6.1微米。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淡褐色至深褐色,倒棍棒形。孢身具2—8个横隔膜,0—3个纵隔膜,隔膜处缢缩,大小9—38×6—18微米,多具喙,喙不分枝,具0—4个隔膜。在人工培养下,病菌形态变化较大。在乳熟至蜡熟期接种,25℃下保湿36小时,潜育期3天。鉴定该病原真菌为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种子带菌与田间发病无直接相关性。药剂拌种无效。  相似文献   

3.
在田间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小麦黑胚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对小麦黑胚病均有一定的防效,防效为34.8%~67.7%.其中7.5%氟环唑乳油50 g/hm2、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 375 g/hm2、56%嘧菌·百菌清悬浮剂330 g/hm2、25%丙环唑乳油180 g/hm24个处理对小麦黑胚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达到60%以上,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小麦黑胚病及其对种子发芽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试验表明链格孢菌(Alternariatenuis)是引致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菌,占病原分离物91%。黑胚病虽然对种子的发芽没有明显影响,但显著影响出苗率和幼苗生长力。当前推广的品种中,黑胚率为11.1%左右,严重的高达42.8%。  相似文献   

5.
小麦种子黑胚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种子黑胚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刘红彦,马奇祥,张忠山,何家泌(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郑州450002)王胜亮,刘顺通,韩桂仲(河南省洛阳市农科所)小麦种子黑胚病(黑点病)[Bipolarissorokiniana(Sacc.)〕近年河南省在一些感病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6.
敌力脱防治小麦黑胚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黑胚病是我国中、北部小麦产区一个主要病害之一,病原菌是Alternariaalterata(Fr)Keissler(以下简称A.)和Helminthosporium sattivum pammelKing Bakke(以下简称H.)水地麦田成株期常发生叶斑病,是多年来难以控制的一个问题,常造成叶片早枯,灌浆受阻,千粒重下降。1985年开展此项研究工作,现将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麦黑胚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2000~2002年对小麦黑胚病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初步了解到春性强的早熟小麦品种易感小麦黑胚病,小麦灌浆至成熟期降水多是该病发生的重要条件。防治上应以选育、选用抗病品种为前提,加强小麦健身抗病栽培,灌浆盛期施药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8.
小麦黑胚病种子菌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表明京双16、聊89-2,聊91-1,聊91B18-27-1及鲁麦126个小麦品种(品系)的黑胚病病粒率为7.6% ̄45.7%,病情指数为3.2% ̄13.5%,以聊89-1最轻,鲁麦12最重。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6个品种(品纱)的黑胚种子和健康胚种子进行了比较观察,证实了黑胚种子胚中链格孢菌的存在,此外,亦观察到黑胚种子寄藏有类似于长蠕孢属,枝孢属等真菌的菌体。  相似文献   

9.
黑胚病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籽粒病害,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是黑胚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分析小麦抗黑胚病遗传规律并检测抗性位点,本研究以抗黑胚病小麦品系山农4143与感病品系宛原白1号的F7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于2018~2019年在3个试验点种植,采用“孢子液喷洒、套袋保湿”...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资源对子粒黑点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2001年 ,在河南省四地设定统一病圃 ,对128份小麦推广品种、后备品种和区试材料进行抗子粒黑点病性鉴定。结果表现抗病材料 (病粒率<6% )有豫展2000、郑州981、郑优8号等64份 ,占鉴定总数的500% ;表现中感 (病粒率6%~15%)的有豫麦34、98中33和源汇1号等45份,占35.2% ;表现高感 (病粒率>15%)的有驻4、焦作95002和郑州7898等 19份,占14.8%。对感病的19个材料千粒重测定结果表明 ,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地点其子粒黑点病粒千粒重有差异 ,有两地病粒均比健粒增加的有14个 ,占73.7% ;在一地增加另一地降低的有5个材料 ,占26.3%。  相似文献   

11.
小麦黑胚病种子带菌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检测表明京双16、聊89-1、聊89-2、聊91-1、聊91B18-27-1及鲁麦12 6个小麦品种(品系)的黑胚病病粒率为7.6%~45.7%,病情指数为3.2%~13.5%,以聊89-1最轻,鲁麦12最重。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6个品种(品系)的黑胚种子和健康胚种子进行了比较观察,证实了黑胚种子胚中链格孢菌(Alternaria)的存在,此外,亦观察到了黑胚种子寄藏有类似于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枝孢属(Cladosporium)等真菌的菌体。  相似文献   

12.
15%敌力脱乳油防治小麦黑胚病效果显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秀敏 《植物保护》2001,27(5):49-49
近年来 ,小麦黑胚病在我国主要麦区发生严重 ,造成小麦籽粒黑胚 ,严重影响小麦品质 ,并降低出苗率。为防治小麦黑胚病 ,我们在小麦生长中、后期 ,对当地两个主栽小麦品种 4 5 89和 5 316进行了不同药剂防治试验。供试药剂有 2 5 %敌力脱乳油 (propiconazol)33ml/667m2 ,瑞士诺华公司生产 ;1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70 g/667m2 ,江苏桥头农药厂生产 ;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80 0倍液 ,江苏利民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70g/667m2 ,日本曹达株式会社生产 ;5 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 0 g/667m2 ,江苏吴县…  相似文献   

13.
PI436606品种对野生黄单孢杆菌野生致病型引起的甘兰黑腐病的抗病性由一个隐性基因控制。资料表明,另一无亲缘关系的品系还存在制约其黑腐病耐病性的一个或二个修饰基因。  相似文献   

14.
麦蒿对小麦产量损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5.
24个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及产量损失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新疆春小麦黑胚发生与产量及加工品质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点分析春小麦加工品质、产量表现和小麦黑胚发生的特点,发现干旱区春小麦黑胚发生率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表现结果不同,同时小麦的籽粒加工品质和产量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低温、多雨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小麦黑胚病的发生,也有利于产量的提高,但这种环境条件不利于优良品质的形成.黑胚率高的小麦千粒重和容重较高,降落数值较小,发芽的可能性增大,籽粒蛋白质含量较低,面团流变学特性较差,小麦总体加工品质变差.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小麦黑胚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我国小麦主产区河南省小麦黑胚病菌的主要类群,为该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对河南省不同地区种植的50个小麦品种(系)的黑胚籽粒进行了分离鉴定和致病型测定。鉴定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黑胚籽粒病原分离物包括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e)、麦根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和小麦链格孢(A. triticina),平均分离频率分别为63.0%、18.0%、12.2%和6.8%,不同品种小麦黑胚籽粒各种病原菌分离频率有一定差异。扬花后10 d利用孢子悬浮液接种进行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链格孢(A.alternate)和麦根腐蠕孢(B. sorokiniana)致病力较强。结合分离频率和致病性测定结果,确定链格孢(A. alternate)是河南省小麦黑胚病的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18.
 采用RAPD技术对分离自河南省各地的43株小麦黑胚病优势病原菌(Alternaria spp.)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7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51条清晰的DNA条带,所扩增出的DNA条带均为多态带,说明河南省小麦黑胚病菌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NTSYS软件进行了病原菌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黑胚病菌主要有2个种,即Alternaria alternataA. tenuissima,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幅度为0.62~0.92。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小麦黑胚病菌菌株基本上聚在了一起,表现出很近的亲缘关系,来自不同地区之间的菌株也可以交叉聚类。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形态学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9.
小麦白粉病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发病条件下,抽穗扬花期,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与染病小麦千粒重下降率有极显著正相关,y=-1.0317+3.8557lnx±2.7417。抽穗期无论病指高低,后期病害流行速率相近。此时应用粉锈宁防治,防治指标为:病情指数1.83。  相似文献   

20.
日本看麦娘对小麦产量的损失和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长期使用绿麦隆等除草剂,致使杂草的耐药性和抗药性增强,田间杂草种群亦发生了变化。在我省一些地区原来属于次等地位的日本看麦娘上升为主要优势种杂草,危害日趋严重。为了科学地管理和控制杂草,克服防除工作上的盲目性,提高防除技术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我们于1990~1991年在江宁县进行了田间日本看麦娘对小麦产量损失率测定试验,初步探讨了当地日本看麦娘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和经济防除阈值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