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多堆柄锈菌侵染不同抗性玉米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不同抗感玉米自交系对南方锈病的组织病理学反应,为今后筛选不同类型抗病自交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曲利苯蓝透明染色法,以4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玉米南方锈病致病菌—多堆柄锈菌在不同抗性材料上侵染过程的组织学特征。[结果] 多堆柄锈菌侵入和定殖可以分为5个阶段:孢子萌发与芽管形成、附着胞形成、侵入细胞、胞内吸器产生、菌丝在细胞间扩展。在不同抗性的玉米材料上,病菌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差别不明显,但侵入后病菌在不同抗性材料内的发育进程和发育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在抗病玉米材料上,病菌初生菌丝、吸器母细胞、次生菌丝的形成时间推迟,胞内吸器少,菌丝分枝少,菌丝生长缓慢。[结论] 这些抗性特征与田间表现出的细胞过敏性坏死、叶片上夏孢子堆少的特征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植保站注意解决病虫测报技术人员在田间观测难度大、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下功夫试验研究多种测报调查工具。近两年,在八十年代初以来的研究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试验示范粘虫自动捕蛾器(见本期封面,顺义县麦田设置的一组自动捕蛾器),经不断改进,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粘虫自动捕蛾器内置杨枝把,外罩玻璃钢套,可定时自动关闭并熏蒸,测报技术人员只需在方便时将自动捕蛾器开启并取回粘虫蛾即可,到翌日清晨已定时刻捕蛾器又自动下落关闭。由于其省时、  相似文献   

3.
生态稻田及常规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吸虫器、黄板诱捕、黄盆诱捕和扫网4种采样法,对双季稻区生态稻田及常规稻田两类生境稻田中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整个生育期,生态稻田中节肢动物天敌的物种数显著高于常规稻田。稻田生境多样性有利于促进稻田节肢动物天敌群落的建立,生境越复杂,植被多样性越高,物种种类就越多。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枣树上啤酒花矮化类病毒的检测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枣树样品中分离鉴定啤酒花矮化类病毒(HSVd)。[方法] 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国家枣种质资源圃采集70份枣树叶片样品,提取小分子RNA后通过Northern杂交、RT PCR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样品中的类病毒进行克隆测序,利用生物学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 [结果] 70份枣树样品中有1份样品感染HSVd,克隆测序后,共获得13条HSVd序列,它们与GenBank上首次报道的HSVd序列相似性为92.6%~92.8% 。[结论] 本研究首次在国内报道了枣树上分离得到的HSVd序列,HSVd枣树分离物与已报道的HSVd分离物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吉林省有翅蚜种类?迁飞动态及群落结构, 丰富蚜虫多样性研究资料, 并为蚜类害虫的监测预警工作提供支持, 本研究于2019年-2021年利用吸虫塔在吉林省4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对有翅蚜进行了吸捕, 并对55 334头有翅蚜进行了鉴定, 结果表明, 这些有翅蚜分属于9科61种, 其中8种主要为害禾本科及豆科作物, 本文明确了这8种蚜虫的种群动态?风场分析显示, 迁入期风速小于5 m/s时蚜虫的吸捕量较多, 风向对蚜虫在各监测地区之间迁移的影响没有规律性?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 5月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 7月最高?9月为有翅蚜主要迁出期, 种类丰富度相对较高, 群落多样性水平低?4个地区5月优势种均为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 9月优势种均为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 各地5月群落与6月-9月群落相似性水平低, 分布在0.16~0.48, 处于极不相似及中等不相似?西部平原地区群落间相似性水平高于东部山区?本研究提供了吉林省有翅蚜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基本信息, 为科学制定蚜虫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三种杀菌剂对黄瓜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农用链霉素、苯醚甲环唑和代森锌对黄瓜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分析3种杀菌剂对黄瓜根、茎、叶的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 黄瓜根、茎中的内生细菌种群比较丰富,而叶片中则较少。3种杀菌剂处理后,黄瓜茎、叶的内生细菌多样性指数减少,根部则有所升高,处理后1~5 d内生细菌的种群变化达到最大,14 d后趋于稳定。T-RFLP分析得出黄瓜根、茎、叶中优势的T RFs片段有222、283、326 bp,可知拟杆菌门,厚壁菌门,α和β变形细菌是优势种群。在叶片中,经杀菌剂处理后有6个T-RFs片段消失(如151、193、203、243、305 bp和326 bp),可知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中的一些细菌对杀菌剂比较敏感。[结论] 农用链霉素对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影响最大,苯醚甲环唑次之,代森锌的影响最小。杀菌剂对黄瓜叶片的内生细菌群落作用最为直接。  相似文献   

7.
豇豆荚螟幼虫头部形态及化学感受器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豇豆荚螟(Maruca vitrata)幼虫头部感受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探讨其功能和感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扫描电镜对豇豆荚螟5龄幼虫的头部以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扫描观察并描述。[结果] 豇豆荚螟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头上具有单眼、触角、感觉刚毛、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吐丝器;幼虫的触角上存在栓形、锥形和毛形3种感受器;口器附肢下颚须上有8个锥形感受器;下唇须在第2、3节上各着生有1个锥形感受器。[结论] 豇豆荚螟幼虫头部共有4种类型的感受器:毛形感受器(Str)、锥形感受器(Sb)、小锥形感受器(Sbs)和栓形感受器(Ss),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辣椒土传病害镰刀菌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分离的辣椒镰刀菌形态、基因序列进行研究,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及这些菌的同源性,为进一步开展该病害诊断和防治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对采自辽宁省各地辣椒土传病害的16株病菌进行形态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 引起辽宁省辣椒土传病害的主要镰刀菌有尖镰孢、茄镰孢、锐顶镰孢和串珠镰孢等4种,根据菌株分生孢子形态和rDNA ITS序列同源性,将ZW13、LY3、PJLJ、HC5、CY2、CY5、TLLJ、LY5、LY1菌株聚类为尖镰孢;FSLJ2和FSLJ3菌株聚类为茄镰孢;ZW和ZW18菌株聚类为锐顶镰孢;KPLJ、LZLJ、FSLJ1菌株聚类为串珠镰孢。[结论] 从分子系统树和菌株间的遗传距离看出镰刀菌同种同源性都很高,不同种之间同源性相对较低,种间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观察植物病原真菌在植物组织的细胞间隙蔓延或直接侵入细胞内的菌丝时,常常用水合氯醛或乳酚油或5%的氢氧化钾进行组织透明,但用此法观察小麦叶片组织中的白粉病菌吸器时,叶片上下表皮及内部各层次细胞组织重叠影响观察。为了教学的需要,摸索出一种制小麦白粉病菌吸器的玻片标本制作法:沙氏液-甘油法。现将方法与步骤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0.
三种寄主植物对扶桑绵粉蚧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棉花、番茄和茄子3种寄主植物对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 在恒温27 ℃下观察扶桑绵粉蚧的个体发育及种群发展情况,记录并分析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 扶桑绵粉蚧在3种寄主植物上的平均存活率为棉花﹥茄子﹥番茄,存活曲线差异明显,但均以l龄和2龄若虫的死亡率最高。若虫的发育历期除1龄外无显著差异,棉花上蛹期显著长于其他两者,雌性成虫存活历期为棉花﹥番茄、茄子,雄性为棉花、茄子﹥番茄。交配过的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多于夜间产卵,但棉花上部分扶桑绵粉蚧可于白昼产卵;其在3种寄主植物上的产卵能力为棉花﹥茄子﹥番茄。3种寄主上扶桑绵粉蚧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相近,但净增殖率(R0)及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差异较大,均为棉花﹥茄子﹥番茄,分别为142.10、88.91、43.56和156.67、87.95、32.74。[结论] 扶桑绵粉蚧繁殖力及种群发展能力极强,从而使其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是其极易大规模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控制害虫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水稻重要害虫稻飞虱为例,运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分别对扫网法、吸虫器法和目测法3种调查取样方法下有机稻田和化防稻田中稻飞虱动态发生量与群落多样性指数动态值进行了线性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连续2年3种调查取样方法下,其中2010年扫网和2011年目测取样法下有机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稻飞虱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值分别为-0.8506和-0.8638。化防稻田中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稻飞虱发生量不具有相关性。本研究认为群落多样性的高低是控制稻飞虱发生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蚜虫传播豆类作物病毒病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蚜虫的种类、春季有翅蚜优势种及其消长情况。本项工作使用英制“Jo-hnson-Taylor”吸捕器与黄色诱蚜血捕捉有翅蚜虫,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种衣剂17号包衣对小麦条锈菌影响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种衣剂17号内含三唑醇等杀菌剂和其它化学成分,小麦种子用种衣剂包衣,出苗后一叶期接咱小麦条锈菌毒性小种,采用荧光染色技术和整叶透明技术,研究了种衣剂17号对条锈菌在寄主内发育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该种衣剂对对叶表的夏孢子萌发和芽管入侵无明显影响,但可使菌丝扩展和菌丝分枝严重受抑,吸器母细胞和吸器形成的数目减少,每一侵染点的吸器一般不超过2个,并且对吸器具有致畸作用。在多数侵染点内可观察到寄主细胞坏  相似文献   

14.
外来入侵植物假高粱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预测假高粱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为控制其在我国进一步传播扩散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采样后的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全球分布数据,以19个生物气候因子作为预测的环境因子,MaxEnt模型作为物种适生性预测模型,同时结合假高粱的生态学参数,预测假高粱在我国的潜在分布。[结果] 假高粱在我国有广泛的潜在分布区,目前的实际分布远没有达到其最大潜在分布范围,因此仍有可能继续扩散。最冷季节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最干季节降水量和最冷季节降水量等环境要素对假高粱的生长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结论]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假高粱的扩散。  相似文献   

15.
斑足突眼隐翅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足突眼隐翅虫Stenus cicindela Sharp是江苏地区捕食性隐翅虫中数量较多的一种。但对其生物学习性、发生规律等国内外所见报道甚少。Chiu(1979)曾提出它是褐稻虱的重要天敌,但对其生活习性未能涉及。我们于1979~1981年对其形态、生活习性和发生情况等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地点与方法:12~2月在江苏扬州、江都、泰县、吴县等地进行越冬调查,对各越冬生境按棋盘式取样(每点1平方米)调查虫数,并观察其活动情况。麦田调查在本院农场、邗江、江都等地进行,除系统定期、定点调查麦株上虫数外,并设置高10厘米、直径8厘米的玻璃陷捕器,每田20个,棋盘形排列,每天清晨和傍晚检查隐  相似文献   

16.
抑病毒菌素对黄瓜花叶病毒的作用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害植物的病毒种类繁多,造成的损失惨重。在尚无良好的化学农药的情况下,国内外在抗病毒物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4]。据报道部分抗病毒菌素对植物病毒病的抑制和延缓病害发生具有一定作用[1],但仍然无法应用于田间病害的防治上。为此,多年来作者致力于抗病毒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和试验研究工作,发现Penicilinsp.的代谢产物对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CMV)作用效果良好。试验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 寄主为番茄和菜豆;CMV为本试验室由感病黄瓜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我们拟对日本原螋Labidura japonica de Haan进行室内饲养观察,但工作开始时感到虫源较为困难,在20瓦黑光灯下虽可见到此虫,但有的年扑灯时期较晚,数量不多;同时落入集虫盆内药液中的成虫又客易死亡,故不适作饲养用虫。经过多次试验,证明在诱捕器内投放饵料诱捕日本原螋方法简便,效果较为理想,在短期内可捕获大量的活虫供饲养观察。其具体诱捕方法是: 工具用高10.4厘米,口径7厘米的玻璃罐头瓶作诱捕器。诱饵用无盐味的小干鱼、干虾等;每个诱捕器内放入15克左右。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典型草原动态监测的取样问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带的羊草 +大针茅草原群落 2 0年 ( 1 981-2 0 0 0 )的采样数据进行分析、检验 ,选择出群落中的重要种 ,验证了草原的物种生物量服从正态分布 ,并证明了在采样中取 1 0个样方的生物量统计 ,即可替代 2 0个样方  相似文献   

19.
孙艳梅  陈殿元 《植物保护》2014,40(2):184-186
通过定点观察的方法,对榆沫蝉[Cnemidanomia lugubris(Lethierry)]的形态及在吉林市的周年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榆沫蝉在吉林市1年1代,以卵在枝条皮层下越冬。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严重为害榆,偶尔也为害榆叶梅、山楂等树木。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0.
温度与取食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明马铃薯甲虫的迁飞规律,为防止马铃薯甲虫的扩散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温度和营养条件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 ]马铃薯甲虫雄虫飞行能力稍大于雌虫,但无显著性差异。温度≤25 ℃时,越冬后饥饿3 d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大于越冬后补充营养3 d的成虫,在30 ℃和33 ℃时饥饿状态与补充营养的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无明显差别,35 ℃和38 ℃越冬后补充营养的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大于饥饿3 d的马铃薯甲虫。饥饿3 d的马铃薯甲虫在常温下更容易迁飞。[结论] 温度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影响较大,越冬后马铃薯甲虫起飞温度为23 ℃,25~33 ℃是越冬后马铃薯甲虫的最适飞行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