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罩笼接虫和自然开放式状态下试验,对不同播期的玉米粗缩病病情进行了比较,明确了玉米敏感叶龄为可见叶9叶以下,展开叶为6叶以下,研究证实,将田间灰飞虱转移迁入高峰期与玉米敏感叶龄期错开,可以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病,春玉米播期4月10-15日,夏玉米在6月10-15日,能显著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调整玉米播期对玉米粗缩病控制作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罩笼接虫和自然开放式状态下试验 ,对不同播期的玉米粗缩病病情进行了比较 ,明确了玉米敏感叶龄为可见叶 9叶以下 ,展开叶为 6叶以下。研究证实 ,将田间灰飞虱转移迁入高峰期与玉米敏感叶龄期错开 ,可以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病 ,春玉米播期 4月 10~ 15日 ,夏玉米在 6月 10~ 15日 ,能显著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病毒性病害。在玉米出苗后即可染病,到5-6片叶时才显现症状。其主要症状是病株浓绿,叶片短厚,心叶扭曲卷缩,节间短粗,植株矮化,早发病株多不抽穗、不结实或籽粒极少。一般减产20%-30%,重的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土壤和种子不传播。因此,搞好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成为确保玉米丰产丰收的重要措施,而防治灰飞虱,消灭传毒媒介则是控制玉米粗缩病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简述近5年来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在乳山市的发生概况,分析灰飞虱、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发生原因,以便有效地控制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的为害。  相似文献   

5.
通过小麦用药、小麦和玉米均用药、玉米用药 3种不同用药方式防治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的试验 (各用药方式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明 ,在小麦玉米轮作区 ,小麦和玉米田均用药是最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粗缩病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病毒病,历史上曾有几次大发生,近几年又呈上升趋势。引起该病害的病毒属于呼肠孤科斐济属。主要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毒源、介体、品种是病害发生的必要条件,三者都达到一定的程度、数量则会引起病害流行。影响这三个条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气象因素、耕作栽培措施、栽培感病品种等。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压低毒源、虫口密度并种植抗耐病品种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水稻播种时间不同直接影响田间灰飞虱发生量及黑条矮缩病发病率。苗期灰飞虱虫量的高低与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在浙江嘉兴,水稻在5月上、中旬及以前播种的田块灰飞虱发生量较大,黑条矮缩病的为害也较严重,而播种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田块为害明显减轻。通过水稻播种期的调整能有效减少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发生与传毒,从而达到控制田间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邹平县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邹平县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成学美杨先法董家兴马用华成惠珍(山东省邹平县植保站256200)1992年以来我县玉米粗缩病(MaizeRoughDwarfVirus)危害逐年加重,至1996年发病面积达2.67万hm2,占玉米播种面积66.8%,给玉米...  相似文献   

9.
玉米粗缩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用3个抗病自交系(齐319、X178、沈137)和3个感病自交系(掖107、掖478、沈5003)按照NCII交配设计配制9套杂交组合研究了玉米抗粗缩病遗传规律。2009-2010年在曲阳、保定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方法鉴定亲本、F1、F2群体的玉米粗缩病抗性,并采用灰飞虱人工接种方法鉴定亲本材料的抗病性。运用QGA station 软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ADAA)遗传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是控制玉米粗缩病抗性的主要遗传组分,分别占表型变异的44.8%和13.1%,杂合显性效应表现负向杂种优势,抗病育种可加以利用。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在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组合抗粗缩病遗传中普遍存在,但因材料不同而表现负向或正向效应。玉米粗缩病抗性易受环境影响,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为39.8%,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培育抗粗缩病玉米品种应依据基因型选配适当的亲本材料,抗病品种宜进行多年多点鉴定筛选。  相似文献   

10.
玉米粗缩病(MRDV)20世纪80年代在思南县玉米作物上仅零星发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发病面积逐年扩大 ,发病程度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据1996年调查 ,全县发病面积467hm2,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5.38 %。病株率4.6 %~9.4 %。1999年全县发病面积已上升到2467hm2 ,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28.46 % ,平均病株率24.87 % ,严重地块病株率达30.4 %。目前 ,全县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程度已成为玉米病害之首。1998年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作了初步观察 ,1999年对病害的发生与前茬不同类型地…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生态学手段预防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试验和调查分析玉米粗缩病发病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预防为主,治虫防病"的策略,建立了以选择避病的安全播种期.辅以推广种植耐病品种等生态控病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该体系简单、易行、安全、环保,能较好地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90年代以来,玉米粗缩病在河北、北京、山东等省市再次流行。1993年河北省发病面积达40多万hm2,占播种面积20%。接种试验表明,感病植株苗龄越小,产量损失越大,芽鞘期至9叶期是玉米易感病阶段,损失100%~64.2%。病害仅由介体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该虫一经获毒终身带毒。防治主要以调整播期,春播玉米覆膜尽量早播,夏玉米适期晚播,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应用内吸残效期长的杀虫剂种子包衣处理或拌种可较好地控制该病发生。  相似文献   

13.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针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提出了玉米粗缩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玉米粗缩病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我国是世界玉米生产第2大国,常年种植面积约2000万hm2,总产达750亿kg,玉米单产达1554kg/667m2。但由于病害的发生,对玉米造成极大的危害,尤其是病毒病更是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1~3]。世界上已发现40多种玉米病毒病。在我国危害最大的是玉米粗缩病毒(Maize...  相似文献   

15.
玉米粗缩病和鼠耳病的发生和研究简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近几年来的发生特点和为害情况 ,具体阐述这两种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病原生物学、发生影响因素、合理的防治措施 ,为今后更好地识别和防治这两种病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策略,以加深对新列入湖北省植物检疫补充对象的了解与认识,掌握“两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强化植物措施,对保护区域性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实践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玉米水稻种植区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玉米水稻种植区玉米粗缩病发生面积不断上升,为害逐年加重,成为玉米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通过几年来的调查研究和生产实践,明确了该病在该种植区发生原因,探索出了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玉米粗缩病毒及抗病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粗缩病毒属于植物呼肠孤病毒组的斐济病毒属,是一种有双层衣壳的球状病毒。该病毒基因组包含10条线状的双链RNA片段,近年来已经完成了其中4条RNA片段的测序工作。玉米粗缩病毒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毒主要由介体昆虫传播,侵染的植株表现严重矮化和叶片浓绿等病症。玉米对该病毒的抗性表现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作者描述了玉米粗缩病病原、病症及侵染循环的特点,对玉米粗缩病毒基因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并对抗病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图片对玉米粗缩病的叶表、茎杆、雄穗、雌穗的症状进行详细阐述,并在14K、58K、100K、140K镜下,对病叶、病种进抒镜检。探讨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