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是植物育种研究所(英国剑桥植物育种研究所——译者)开始利用化学杂交剂生产小麦杂交种并对其进行估价的计划报告。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为英国市场生产小麦杂交种的可行性。该所已筛选出了适于配制F_1杂种的亲本,并将其F_1和F_2杂种与亲本品系以及《推荐目录》中最有用的近交品种进行了比较。一般情况下,F_1杂种的产量大约比其最高产亲本的产量提高10%,烘烤品质则介于其双亲之间;与理论预测的相一致,F_2的杂种优势开始降低。根据我们的试验结果,提出了生产F_1和F_2商品杂种种子的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小麦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距离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5个亲本及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56个杂种F_1的5个性状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与遗传距离分析,以研究两系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的选配规律及其亲本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1)5个性状均表现正向中亲优势,其大小顺序为:株粒重>穗粒数>株穗数>千粒重>株高,其中株粒重、穗粒数、株穗数的超高亲优势和超对照优势均为正值;(2)强优势组合的产生是产量构成因素优势相互补充与积累的结果;(3)根据遗传距离的大小,15个亲本可划分为五大类群,不育系与恢复系完全划分为不同的类群;(4)在亲本选配上,选择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综合表现较好、遗传距离中等者为佳。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培育小麦杂种的资源材料,在澳大利亚旱地条件下对小麦杂种F_1的杂种优势水平作了测定。试验于1987年和1988年在新南威尔士州的Narrabi地区进行。每年各以3个不同播期(共代表6个环境)将杂种F_1及其亲本种成设有重复的穴播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6个环境下杂种的平均产量均超过了它们的亲本,最高的超中亲和超高亲优势分别高达31.5%和26.8%。最好的杂种比最好的对照品种产量高出18.2%。杂种在所有环境下的产量稍比亲本的稳定一些,但差异不显著。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杂种优势多为负值,但有些杂种的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都超过了对照品种。产量构成分析表明,没有一个固定的产量构成模式可以用来获得产量超亲的杂种。本研究获得的杂种优势水平及其超过最优纯系对照品种的绝对产量优势足以说明可以在新南威尔士北部地区推广种植杂种小麦。  相似文献   

4.
用雄性不育系“Chris”的一套单体与5个普通小麦恢复系杂交产生的5套F_1单体,研究了非整倍体和修饰基因对育性恢复基因(Rf)表达的影响。其中2个恢复系的基因型为Rf_1Rf_1,另2个为Rf_4Rf_4,还有1个为Rf_1Rf_1Rf_4Rf_4(为前4个系的祖先)且含有尚未鉴定出的Rf修饰基因。Rf_1和Rf_4基因分别位于1A和6B染色体上。5套杂交组合的各套内及各套间F_1单体的育性情况表明,除了Rf_1Rf_1和Rf_4Rf_4基因外还有另外的隐性恢复基因。同时,第一和第七部分同源群的一些F_1单体之育性明显降低了。其他5个F_1单体(即2A、2B、4B、5B和5D单体)的育性也有实质性降低。因此,本研究中供试材料的雄性可育性至少与17个染色体上基因间的互作有关。第一和第七部分同源群的F_1单体的育性提高可归因于这些染色体上部分同源等位基因的作用,而5个基因剂量比正常的6个基因剂量的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小麦杂种F2代在生产上的利用提供信息与依据,对冬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沉淀值、面团流变学特性等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遗传特性及F2代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作了初步概述,认为通过利用小麦杂种F2代杂种优势提高产量的同时改良品质是可行的,指出今后我国小麦育种应注意充分利用杂种F2代优势,并加强小麦杂种F2代面团流变学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8 5EA是通过电子束辐照获得的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89AR是通过辐射结合远缘杂交获得的新疆小麦亚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T型不育系 (Tcms)是采用核质互换获得的具有提莫菲维小麦 (T .timopheevi)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 1993~ 1998年连续 5年恢保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85EA和 89AR不育性容易稳定保持 ,育性又较易被恢复 ,恢复源较宽 ,除T型不育系的恢复系对其有较好的恢复性外 ,普通小麦品种 (BPM15,农大 8812 2等 )对其也有较高的恢复力。对同核异质的 3类不育系 (85EA、89AR、Tcms)与优良恢复系杂交的杂种F1杂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 :三类不育系杂种的产量优势存在显著差异 ,它们依次为 89AR >85EA >Tcms,85EA和 89AR的杂种优势大于Tcms,而 89AR的杂种优势最高。以上结果表明 ,85EA和 89AR在生产上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常异花授粉作物。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利用其杂种优势比普通品种一般增产20—30%,甚至更高。油菜杂种优势表现在F_1代的综合经济性状上,而杂种优势育种的关键问题是亲本选配,在母本相对固定情况下,主要是选配父本。因此,研究亲子间相关对指导杂种组合亲(父)本选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3个雄性不育系和7个父本设计了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分析了杂种一代优势及其与父本间在一些主要经济性状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揭示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的恢复性能、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以推动三系杂交小麦的生产应用,以4类19种异质粘类小麦CMS为母本,与系列恢复系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248个互为同核异质、同质异核、异质异核的杂种F1,对粘类小麦CMS的恢复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粘类CMS恢复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三因素对恢复度的影响表现为: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2)粘类CMS与系列恢复系的杂种F1穗长、分蘖均值分别为其亲本的1.129倍和1.273倍,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株高为亲本的0.997倍,具有一定的负向优势;(3)对粘类小麦CMS产生单倍体的影响表现为: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恢复系,单倍体产生程度与不育系核型和不育系胞质类型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只和不育系核型直接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与单倍体产生的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利用特定不育系核型可有效避免产生单倍体。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指导小麦优质育种的亲本配组,选择8个品种和2个新品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25个杂交组合,对F_1代产量、千粒质量、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面筋指数、稳定时间等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杂种优势分析、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杂种优势整体表现为负向优势,千粒质量为正向优势,其它品质性状整体表现为正向优势;4个亲本材料新麦26、洛麦47、藁优5766及洛麦41的多个品质性状GCA值均较好,可作为综合性状优良的优质亲本;丰德存麦13在产量性状上GCA值最大,适合作为产量改良亲本使用;组合洛麦47×丰德存麦13、洛麦47×丰德存麦5号、郑麦366×藁优5766多个性状SCA效应值和杂种优势值均较高,可作为重点组合进行后代筛选;相关性分析表明,F_1各性状均值与亲本一般配合力之和(GCAs)均呈极显著相关,产量、千粒质量、湿面筋、蛋白含量的F_1值也与杂种优势值和SCA值紧密相关,沉降值、吸水率、面筋指数和稳定时间的F_1值受组合影响较小,主要与双亲的GCAs值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大量的研究表明,籼粳杂种F_1的育性随组合不同而存在大幅度的变异。有些籼粳杂交F_1几乎完全不育,而有些组合则达到完全可育,因为过去的研究罕见进入高世代,因此有必要用一组包括明显不同的F_1育性的杂交组合去探讨籼粳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和育种规律。通过对每一个杂种群体F_1和F_2不育性的比较去探测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从而进一步探索通过F_1的不育性预测F_2的不育性表现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选择4个F_1不育性表现大不相同的籼粳杂交组合研究F_2的不育性遗传(表一)。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小麦显性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在杂种小麦上得以利用,以创制的显性蓝粒附加系97-866为基础,转育成功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不育系,并对这8个不育系的粒色和育性分离状况以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8个新不育系的后代中,蓝粒不育株占20.6%~23.8%,平均为22.3%;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6%,其它类型仅占0.1%,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基因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而且连锁紧密.但对性状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于的传递率有差异,部分轮回亲本间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同一轮回亲本在不同年份间对蓝粒不育株传递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F1代杂种优势表现为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筛选出3个杂交种的籽粒产量超过对照15%以上.  相似文献   

12.
油菜杂种具有一定的籽实产量优势是被认识了的生物特性。选育油菜杂种,把杂种优势用到农业生产中去,首要的是经济合理地解决杂种制种途径。利用十字花科芸苔属中大多数种存在的自交不亲和性产生杂种,开展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是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从1976年开始选育甘兰型自交不亲和系,相继进行了优势组合选育,并对自交不亲和性杂种F_1的遗传及F_1的产生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初步结果。这里将五年的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Rai  KN 高山 《杂粮作物》1991,(4):13-16
由雄性不育系(A-系)和一组保持系(B-系)或恢复系(R-系)杂交而产生的F_1代杂种的育性恢复类型已经广泛用在玉米(Duvick,1965;Gracen等,1974)和高染(Schertz等,1978;Rao等,1984)的雄性不育细胞质源的分类上。Burton和Athwal(1967)应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雄性不育育种体系的杂种棉花种子的生产,除了在有充裕廉价劳力可以利用的地方、以致人工去雄和传粉是经济的外,均要求昆虫充分传递可育的花粉。印度农场主每年大概种植800000公顷用人工授粉技术生产种子的杂种棉花,以几个陆地棉为材料,在大田范围内应用蜜蜂(Apis mellifera L.)已成功地完成了把陆地棉可育花粉(育性保持系B)传递给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植株(A 系)。在一些G.hirsutum×G.barbadense L.(陆地棉×比马棉)棉花品系的种间杂种中已发现了导致较高皮棉产量和改进纤维品质的经济上重要的杂种优势。如果可以获得足够播  相似文献   

15.
棉花有性杂交,是两个亲本性细胞的结合。杂交后代的优势表现在产量高、成熟早、品质好、抗逆性强;所以利用杂种优势,能增加产量;并可在后代的变异中,通过增育与选择、创造新品种。杂种优势利用与杂交育种相结合是棉花育种工作中多快好省的新方法。棉花的有性杂交,就是将某一个棉花品种(或种)的花粉授到另一个品种(或种)的柱头上,进行受精,产生杂种。一棉花花的构造与开花习性棉花的花,由明显的五个部份  相似文献   

16.
文摘     
91220 雨后季高粱籽粒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K.G.Nandanwankar),Indian Journal of Genetics & PlantBreeding,1990,Vol.50,No.1,83~85(英文)杂种优势资料源自8个产量组分,试材为3个不育系(136A、1202A 和1258A),11个不同的恢复系和1981年雨后季期间生长的33个 F_1代杂交种。1258A比136A 和1202A 产生的具有产量优势的杂交种比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细胞质对越冬期杂种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四种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K、B、Ven、S型不育系)及其恢复系R113的杂种F_1为材料,测定了其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越冬期叶片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K型、B型、Ven型、S型杂交组合F_1子代中,S型杂交F_1叶片中SOD、POD、CAT活性、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最高,而H_2O_2、O_2~-·、MDA含量、电导率低于其他雄性不育杂交F_1。由此可见,在配制杂种时,S型杂种F_1的抗寒性较好,通过选择S型不育系可以改善杂种F_1的越冬期抗冻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1985和1986年收获的试验中,由冬小麦品种及高代育种品系杂交组配的61个F_1杂种籽粒产量的超亲优势为5.9%。在1986年430个杂种参加的试验中,杂种产量的超亲优势为3.6%。在这430个杂种中,由产量最低的亲本组配的杂种,其产量优势最大,说明在这些基因型中,大多数高产基因已经集中在高产亲本中。作者将这些结果同其它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认为迄今测试的小麦F_1杂种的产量优势尚不足以说明能将其应用于英国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9.
水旱生态型冬小麦品种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冬小麦水旱生态型杂种优势表现,在雨养条件下,选用水旱两种生态型的小麦品种各4个,组成4×4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F_1代株高(X_1)、穗下茎长(X_2)、单株穗数(X_3)、穗粒数(X_4)、千粒重(X_5)、单株生物产量(X_6)、单穗重(X_7)、单株粒重(Y)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各性状优势间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_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单株粒重的平均优势最高,其次是单株生物产量。产量三要素平均优势以千粒重优势最高,单株穗数次之,穗粒数优势最低。各性状不同组合的杂种优势间存在较大变异。各个性状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排序为X_3>X_4>X_5>X_6>X_7>X_2>X_1。其中,单株穗数对产量优势的直接效应最高,穗下茎长和单株生物产量对籽粒产量主要起间接作用,与单株粒重优势相关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试验表明,旱地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选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下颈较长,具有一定株高和生物产量的品种,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协调好千粒重与穗粒数及其它农艺性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分类的方法和依据不同,小麦群内和群间杂种优势的测定结果也不同。为了客观评价各类方法的优劣,作者根据小麦产量性状、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RAPD标记等将小麦品种(系)分别归为不同的类群,试验结果表明:以RAPD标记为分类依据效果最好,GroupI与Group Ⅲ间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它们F1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高达18.8%。以产量构成因素为分类依据效果稍差,但仍能区分开优势群和非优势群,群间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最高为15.06%。以一般配合力为分类依据效果最差,群间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甚至不及群内杂种,最高的群内杂种优势也仅有12.1%。因此认为小麦杂种优势群的建立应以RAPD标记为主要依据,兼顾产量性状,而根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无法准确预测杂种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