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了2018年武汉市启动了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试点推进,通过分三步走来逐步实现全面分类,至今时间任务过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分析了武汉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存在对垃圾分类相关的认识不太明确、垃圾分类制度的相关机制不太健全、垃圾分类设施建设项目结构不太合理3个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武汉市采取提高垃圾分类制度的认识水平、健全垃圾分类制度的配套机制、加快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和调整三项对策。以促使提高政府垃圾分类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实现城市管理从粗放化走向精细化。  相似文献   

2.
以扬州市居民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影响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市区路人和3个实施垃圾分类不同政策力度的小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年龄和学历对居民实施垃圾分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及政策影响显著。政府主导的垃圾分类政策宣传与实施是现阶段促进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提升并形成有效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建设合理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已成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对全国各地多个小区进行了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以了解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行为,了解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现状,并由此分析了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从政府进行宣传监督、个人提高环保意识、机构加大智能化产品研发等方面提出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的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区垃圾分类是城市垃圾分类治理的重要基础。通过对长沙市洋湖和园小区垃圾分类治理的个案经验进行剖析,发现多元主体在“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后期巩固”的全过程中的密切互动,对快速培养居民垃圾分类习惯,持续推动社区垃圾分类治理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配套制度不健全,垃圾分类投放“源主体”转移,市场主体功能较弱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提出了对策建议: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完备智能垃圾分类设施,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提高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鲁衍坤  李慧 《绿色科技》2019,(8):119-122
通过对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的调研,了解了成都市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知晓和实践程度。指出了目前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着缺乏总体分类设计、部分区域垃圾分类试点流于形式、垃圾分类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参与分类人数过少及分类过于简单等问题,由此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包括制定完善的制度、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和循序渐进推进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垃圾源头分类理论模型,自拟相应的调查问卷,对菏泽市垃圾源头分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经研究分析发现,菏泽市在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存在分类标准制定不合理、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以多中心治理为视角,对如何加强政府、居民、社会组织、小区物业之间的协商协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兰州市民绿色意识,采用实地调查兰州市垃圾分类制度落实情况、问卷调查兰州市民垃圾分类情况和走访等方法开展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民对居住环境绿化美化的期望值较高,而近半数受访者不清楚所在小区的垃圾分类制度落实情况,仍有垃圾分类无效或不作为、混合搬运垃圾等现象.据此得出结论,兰州市民对垃圾分类制度的关注度较低,市民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垃圾分类已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试点施行,且已成为中国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重要路径之一。在试点推进过程中,不同群体在意识培养、行为指引、实施成效方面均存在差异,而高校学生理应成为垃圾分类理念的先行者和传播者。以南京高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基于垃圾分类行为环境视角,调查并分析了大学生开展垃圾分类的主观行为环境和客观行为环境,并从优化设置、强化宣传等角度提出了高校垃圾分类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取调查问卷法,以自拟的调查问卷对菏泽家政职业学院450名在校学生的家长,就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及分类标准的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经研究分析发现,被调查人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比例不高,对于我国常用的几种垃圾分类标准认可度也不高;其原因主要在于垃圾分类标准制定不合理,市民不知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如何改进,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高校在校学生垃圾分类现状及困境,提高大学生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行动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发现高校在校生垃圾分类意识较强,但由于硬件、机制等问题导致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根据问卷分析和实地分析,发现在高校进行垃圾分类的优势和不足,对当前高校垃圾分类意识、方式、机制、设施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了在垃圾分类意识上,采用多元化宣传方式;在垃圾分类方式上,明确并细化分类的标准;在设施及观念上,调整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议。以打造良好的垃圾分类氛围,在高校树立起文明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由于我国未普及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导致许多可回收资源严重浪费,根据此情况提出了家庭-小区相结合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模式,项目要求居民将生活垃圾简单分为干、湿两类后,由工作人员将干垃圾中有回收利用价值的物品进行分拣并出售给相关回收部门。通过对该模式的企业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分析,得到5年后企业将亏损2.3万元以上,而国民经济创造效益为65.4万元,同时带来巨大的无形社会效益。如将国民经济效益转移到企业,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加大实施力度的手段,该模式是完全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  相似文献   

12.
垃圾分类现状剖析及前端分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晓丹 《绿色科技》2019,(4):122-124
指出了生活垃圾分类历经十几年,分类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首先对垃圾分类中的两个偏见进行讨论,进而剖析了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分类模式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西南林业大学本科生垃圾分类现状及其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可度较高,但垃圾分类的习惯较差、分类知识的掌握有限、校园相关设施不足、学校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大学生垃圾分类的进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管理建议,以促进校园垃圾分类的进行。  相似文献   

14.
基于当前的国家政策,以山西省人民政府最新的《山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为背景,对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495名大学生进行了对生活垃圾的分类与处理方法的问卷调查,发现以下问题:学校生活垃圾产量大且类型复杂,缺乏生活垃圾分类硬件设备,垃圾桶分配不合理;垃圾回收方法不合理,回收效率低;垃圾分类的推广不深,缺乏内容;学校缺乏对垃圾分类实施的有效监督,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并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妥善分配垃圾分类相关的硬件设备、引进新型的垃圾分类车进行垃圾回收、加强宣传教育及活动、制定奖惩制度及方法等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成都市垃圾分类的现状,通过制作的网络调查问卷对成都市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调查问卷的数据及其暴露出的垃圾分类处理现状的问题。以垃圾分类示范点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胜利镇为例了解了垃圾分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垃圾处理相对成功的模式对成都市垃圾分类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自动分类及存储垃圾的装置,包括垃圾桶外壳,外壳内设有两个垃圾桶,外壳内壁上安装有垃圾智能分类装置,与电动机相连,电动机与活动挡板相连接,两个活动挡板安装于两个垃圾桶上方。垃圾智能分类装置能够对垃圾进行分析,从而实现了自动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存储,减少了劳动成本,实现了资源的可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7.
从不同住宅小区和试点不同阶段两个方面介绍了上海浦东新区干湿垃圾分类收集的现状,从思维惯性、资金投入、人员成分等方面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推进试点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垃圾围城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从垃圾回收的意义出发,指出了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对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进行分类,引出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方法,同时结合乌当区目前正在运行的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提出了探讨性的解决措施,以缓解用地紧张问题。  相似文献   

19.
调查分析了滨州市的垃圾分类情况,结果表明:约10%的垃圾投放点设置了4种垃圾箱,约50%的垃圾投放点设置了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40%的垃圾投放点尚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每一个调查点都有部分垃圾投放错误的现象,没有严格按照垃圾分类标识投放垃圾;绝大多数居民赞成垃圾分类,通过电视、新闻等渠道了解了垃圾分类的知识,但如何分类尚不完全清楚,超过一半的居民按照垃圾桶图示来投放垃圾,也有部分居民投放垃圾较为随意或者不清楚垃圾应该投放到哪一个垃圾桶,需要加强宣传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曹超学 《绿色科技》2022,(4):237-240,245
界定了垃圾范围,并对目前垃圾分类的经济学分析现状进行了综述.从垃圾分类的公共物品视角出发,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探讨了垃圾分类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收益以及监督成本、居民时间成本和相关设施设备三方面的成本.研究结果可为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外部收益和外部成本应为政府政策的切入点,并提出了通过提高垃圾分类投放的货币及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