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秋眠型苜蓿(Medicago sativa)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以3个不同秋眠型苜蓿品种为材料,设计3个不同的CO_2浓度梯度(700、550μmol·mol~(-1)和正常大气CO_2浓度350μmol·mol~(-1)),对苜蓿的4个生育期进行处理,测定各期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结果表明,CO_2浓度越高叶片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含量越高,脱落酸(ABA)含量越低。整个生育期内高CO_2浓度处理有利于提高苜蓿的IAA/ABA和GA3/ABA的比值,解除休眠,保持生长。初花期和盛花期时,高CO_2浓度处理对苜蓿的内源激素有显著影响(P0.05)。高CO_2浓度处理对半秋眠苜蓿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其次为非秋眠型苜蓿,此外,高CO_2浓度处理能减弱秋眠型苜蓿的秋眠性,延长其生长周期。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3种秋眠类型苜蓿(Medicago sativa)(秋眠型苜蓿Maverick、半秋眠型苜蓿ABI700和极非秋眠型苜蓿UC-1465)在不同CO_2浓度下的生长发育情况,本研究运用人工气候箱和开顶式气室动态观测了3种秋眠类型苜蓿的种子发芽特性、生长发育和产量大小。主要结果:1)550、700μmol·mol-1 CO_2浓度处理能显著提高3种秋眠类型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P0.05),缩短平均发芽天数(P0.05)。其中550μmol·mol~(-1)浓度处理下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最高。2)高CO_2浓度促进3种秋眠类型苜蓿生育期提前3~6d,且CO_2浓度越高生育期越提前。3)高CO_2浓度能显著促进3种秋眠类型苜蓿株高、叶面积和单株干重增加(P0.05)。高CO_2浓度处理后UC-1465的单株鲜重比Maverick高19.33%~21.76%,比ABI700高12.74%~13.11%;单株干重比Maverick高14.85%~26.77%,比ABI700高12.31%~14.58%,高CO_2浓度处理后极非秋眠型苜蓿UC-1465生长优势进一步提高。4)CO_2浓度对苜蓿茎粗无显著影响(P0.05),但促进秋眠型苜蓿Maverick、半秋眠型苜蓿ABI700茎粗增大。上述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株高、叶面积、生物量等对CO_2的响应存在浓度效应。可以预测,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对苜蓿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CO2浓度升高对不同秋眠型苜蓿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影响是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为研究CO_2浓度升高对苜蓿(Medicago sativa)不同生长期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模拟未来CO_2浓度,以秋眠型、半秋眠型和极非秋眠型的苜蓿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苜蓿叶片解剖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叶片解剖结构受CO_2浓度升高、生长期的影响较大,受秋眠类型影响较小;且受三因子交互效应影响显著。2)叶片解剖结构随CO_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P0.01),有利于增加叶绿体含量和气体交换速率,进而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叶片厚度、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随生长期变化显著增加(P0.01),但解剖结构在不同秋眠型间差异不大(P0.05),可能是因为秋眠性受光照时长、气温的影响较大,受CO_2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不同秋眠类型苜蓿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从美国引进的不同秋眠性苜蓿品种进行了生育特性,株高,鲜质量,再生性,越冬力等项指标的观测鉴定,结果表明非秋眠性芷蓿以其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较高的生物产量与较强的再生性等优点而极具有推广应用潜势。 相似文献
5.
对八种非秋眠苜蓿在土壤含盐量0.2% ̄0.8%范围内的出苗与成活率、相对株高、相对鲜重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盐含量为0.2% ̄0.5%时可基本保证苜蓿的正常出苗与生长,部分苜蓿品种对0.6%的盐浓度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7.
以苜蓿(Medicago sativa)‘Maverick’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CO2浓度下苜蓿分枝期的光合能力日变化情况,探索未来大气CO2浓度上升过程中苜蓿的生产潜力,为未来牧草种植产业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当开顶式生长室中CO2浓度为550和700 μmol·mol-1时,‘Maverick’的叶绿素含量对比室外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4%和3.6%,但差异不显著。净光合速率(Pn)日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14.69%和116.54%。此外,CO2浓度升高提高了苜蓿的光系统Ⅱ(PSII)的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潜在活性(Fv/Fo)、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并显著增加了光化学淬灭(qP),降低非光化学淬灭(NPQ)。研究结果表明在高CO2浓度条件下更利于‘Maverick’叶绿素捕获光能,PSII反应中心比例大,光合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8.
苜蓿是世界上栽培种植利用最为广泛的人工牧草,在我国主要适宜种植在气候干燥、中性或微碱性土壤地区。不适宜在高温湿潮地带。经美国苜蓿育种专家制定的苜蓿的秋眠系统。以对不同气候地区苜蓿的生存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八种非秋眠苜蓿品种的耐盐性评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八种非秋眠苜蓿在土壤含盐量0.2%-0.8%范围内的出苗率与成活率、相对株高、相对鲜重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土壤盐含量为0.2%-0.5%时可基本保证苜蓿的正常出苗与生长,部分品种对0.6%的盐浓度有忍耐性。 相似文献
10.
11.
12.
以种植第1年、第2年、第3年和第5年的紫花苜蓿阿尔冈金(Medicago sativa cv. Algonquin)为对象,通过研究其光合生理特性、土壤呼吸以及土壤有机碳的净通量等分析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碳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草地净光合速率呈单峰曲线,第1年和第5年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分别为50和69 μmol/(m2·s),第2年和第3年在结荚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0和72 μmol/(m2·s),与叶绿素a和b的含量不相关(P>0.05)。苜蓿草地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呈不规则单峰曲线变化,6月24日达到最小值,7月达到最大值,平均值为第5年>第2年>第3年>第1年。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除第1年外,与土壤湿度显著相关(P<0.05),其中,第3年和第5年极显著相关(P<0.01)。第1年、第2年、第3年和第5年的苜蓿土壤有机碳的净通量分别为3.71、-1.71、12.17和12.53 g/kg。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不同秋眠型苜蓿叶片光合色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美国4个不同秋眠型标准秋眠级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为材料,对其秋季刈割后生育期植株叶片的光合色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秋眠型苜蓿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在整个秋季生育期均呈现先增加达到峰值后减少的规律。FD5的叶绿素含量高于其它秋眠型,说明半秋眠型较适应北京气候。 4种秋眠型苜蓿叶绿素a/b含量在整个秋季生育期波动不大,且叶绿素a/b的变化规律与叶绿素含量相似。不同秋眠型苜蓿类胡萝卜素含量为FD5>FD1>FD11>FD8。4种秋眠型苜蓿叶片光合色素吸收光谱基本相同,差别是FD1和FD5在440 nm处光密度值较FD8和FD11低。 相似文献
14.
15.
覆雪厚度对不同秋眠级苜蓿抗寒性及越冬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覆雪厚度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性及越冬率的影响,选择秋眠级分别为2级的皇后(Alfaqueen)、5级的巨能551(Magna551)、8级的WL525HQ和10级的赛迪10(Sardi10)紫花苜蓿,设定0,10和15 cm三个覆雪厚度处理,通过动态观测紫花苜蓿根冠处及田间土层(1~10 cm)的温度、根颈中丙二醛(MDA)、可溶性糖(WSC)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及越冬率。结果表明,无积雪覆盖时低秋眠级(2和5级)紫花苜蓿越冬率分别为:64%和59%;而高秋眠级(8和10级)紫花苜蓿全部死亡。覆雪厚度10 cm即可以保证除秋眠级10(赛迪10)外的苜蓿安全越冬,且越冬率均在90%以上。随着覆雪厚度的增加,积雪对紫花苜蓿根冠及根颈下土层温度有显著影响,能显著提高各秋眠级紫花苜蓿的越冬率(P<0.05),降低MDA的含量,增加非/极非秋眠型的紫花苜蓿根颈中SP和WSC的含量。运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无覆雪条件下苜蓿品种的抗寒性及越冬率顺序为:皇后>巨能551;覆雪厚度10 cm下苜蓿的抗寒性及越冬率顺序为:巨能551>皇后>WL525HQ>赛迪10;覆雪厚度15 cm下苜蓿的抗寒性及越冬率顺序为:巨能551>皇后=WL525HQ=赛迪10。 相似文献
16.
钙对苜蓿幼苗抗寒性及相关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先用50mmol/L CaCl2浸泡图牧吉苜蓿,公农一号苜蓿种子,蒸馏水处理作对照,之后将其幼苗放在低温下胁迫。结果表明:Ca^2 不但能提高图牧吉苜蓉幼苗的抗寒性,而且,也能提高公农一号苜蓿幼苗的抗寒性,同时,图牧吉苜蓿,公农一号苜蓿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酶活性及脯氨酸与抗坏血酸含量也得到提高。由此推测,Ca^2 提高图牧吉苜蓿,公农一号苜蓿幼苗的抗寒性可能与Ca^2 提高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酶活性及脯氨酸与抗坏血酸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为明确甘肃省大面积种植的苜蓿品种苜蓿花叶病毒(AMV)和白三叶草花叶病毒(WCMV)带毒情况及这两种病毒侵染后对苜蓿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利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DAS-ELISA)和生理生化方法分别对种植于实验室30 d苗龄的12个苜蓿品种进行了带病毒检测及携带不同病毒的苜蓿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防御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12个苜蓿品种可分为不携带病毒、携带病毒AMV、携带病毒WCMV、携带病毒AMV和WCMV,病毒检出率为66.7%,其中AMV检出率为50.0%、WCMV检出率为41.7%、AMV和WCMV复合侵染率为25.0%。方差分析表明,两种病毒复合侵染、AMV、WCMV单独侵染与不带病毒(CK)相比,苜蓿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而3种防御酶过氧化物酶 (POD)、多酚氧化酶 (PPO)、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的活性均显著升高,且两种病毒复合侵染的苜蓿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两种病毒单独侵染;而POD、PPO、PAL均高于两种病毒单独侵染。结果表明AMV、WCMV侵染不同品种苜蓿对其生理生化活性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