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灵菇和其它大多数种类食用菌不同的是,白灵菇菌丝长满袋后,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后熟阶段,也就是菌丝长满袋后必须再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顺利出菇并实现优质高产.现介绍白灵菇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液体菌种在白灵菇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棉籽壳、玉米心等培养料发酵后,装袋灭菌,接入液体菌种生产白灵菇。白灵菇品种为天山2号。菌袋在22~25℃下培养,经过40 d左右培养菌丝长满袋,给予冷热或光线刺激诱导出菇。出菇温度在12~16℃,空气湿度保持在90%左右,生物学转化率达60%~80%。  相似文献   

3.
1.适宜栽培季节。白灵菇属中、低温型菌类,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8℃,子实体分化温度0~13℃。栽培白灵菇以秋季8-9月生产制袋,11月下旬至翌年4月出菇,产量高,质量好。  相似文献   

4.
<正>1.适宜栽培季节。白灵菇属中、低温型菌类,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8℃,子实体分化温度0~13℃。栽培白灵菇以秋季8~9月生产制袋,11月下旬至翌年4月出菇,产量高,质量好。  相似文献   

5.
正白灵菇因其外形象灵芝且色雪白故称白灵菇,因质地脆嫩,味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栽培方法简单,对栽培设施要求不严,成本较低,效益高,是农民朋友的一条致富之路。一、生物学特性1、温度。在菌丝生长阶段一般为24-26℃,出菇最适温度为15-20℃。2、湿度。白灵菇对水分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培养基的含水量60-65%,高于70%,低于30%对菌丝生长不利。二是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菌丝发育阶段为65%。出菇阶段为75-  相似文献   

6.
农香2号香菇     
<正>农香2号已通过福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适宜袋料栽培,可采用脱袋靠架式栽培或覆土栽培。属中温中熟型品种,出菇季节安排在春季和秋季为宜。春季出菇安排在10~11月接种,秋季出菇安排在4~5月接种。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28℃,适宜pH 4~8,栽培基质适宜含水量60%~70%。发菌快,菌丝粗壮浓白,  相似文献   

7.
<正>1 生物学特征1.1 营养。白灵菇分解力强,在棉籽皮、杂木屑、玉米芯、麸皮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1.2 温度。白灵菇是一种低温微生物,菌丝在3℃-32℃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4℃-26℃。子实体分化与生长温度为3℃-24℃,最适出菇温度8℃-15℃。1.3 湿度。要求培养基含水量60%-65%,  相似文献   

8.
1栽培季节安排 白灵菇从母种制原种要40~60天,栽培袋接种后到出菇需要150天以上.由于白灵菇菌丝长满菌袋以后,并不能立即出菇,需要有一定时间生理成熟后才能出菇,所以生产季节要提前.生产时间安排是4~5月制原种,6~7月接栽培种,11~12月份出菇.在温度上应掌握出现8℃以下低温的月份,倒推5个月(150天)即为正常制作菇袋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一、栽培季节安排 白灵菇从母种制原种要40~60天,栽培袋接种后到出菇需要150天以上。由于白灵菇菌丝长满菌袋以后,并不能立即出菇,需要有一定时间生理成熟后才能出菇,所以牛产季节要提前。生产时间安排是4~5月制原种,6~7月接栽培种,11~12月份出菇。在温度上应掌握出现8℃以下低温的月份,倒推5个月(150天)即为正常制作菇袋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六、栽培的有机规程1.目的。确保栽培的秀珍菇符合有机食品要求。2.方法。(1)栽培季节。秀珍姑的生长温度为18-26℃。秀珍菇菌包生产基本安排在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下旬,此时气温较低,菌包走满袋约50—60天,后熟时间大约25-30天,一般6月上旬至下旬开袋出菇,出菇时间80~90天;秋季安排在9月上甸至10月上甸,这时气温较适宜.菌包走满袋约30-35天,后熟时间大约20天,一股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开袋出菇,到次年2月左右结束。  相似文献   

11.
白灵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筛选及栽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1号菌株进行工厂化袋栽试验。结果表明:配方4为白灵菇工厂化栽培最适培养料配方;适当提高白灵菇栽培袋装料量,可提高其相对产量;白灵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主要靠培养基自身的含水量,一定的含水量是确保其高产优质的先决条件;小米粒菌种具有菌丝萌发速度快、菌丝强壮、接种方便的特点,可缩短生长周期,节约成本;后熟时间对白灵菇菌丝的生长以及菇蕾分化时间、产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温度对大球盖菇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其栽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研究大球盖菇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采用正交多项式回归分析法构建数学模型,揭示温度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速率、出菇数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经过冷刺激(5℃下冷藏30d)后,大球盖菇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8℃;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6.0℃;采用温室栽培,当菌床基质中心温度为18.7℃时,大球盖菇的产量最高、出菇数量较多;菌床基质中心温度在16~19.4℃时,大球盖菇子实体形态较好。【结论】冷刺激及高温是大球盖菇孢子萌发的重要条件,温度是影响大球盖菇生长发育、高产及优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研究荧光假单胞菌对食用菌生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不同菌液对不同种食用菌香菇、平菇、鸡腿菇、白灵菇、双孢蘑菇、杏鲍菇的促生效果不同。在平菇、杏鲍菇、双孢蘑菇、鸡腿菇丝生长的共培养试验中,荧光假单胞菌的促进作用明显,以平菇最为显著。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共培养试验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在香菇菌丝生长的共培养试验中发现显著的抑制作用。平菇出菇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菌液的菇袋,菌丝满袋时间较不添加菌液的对照提前5-8 d。原基分化、子实体形成也提前约1周的时间,同时出菇产量提高11.9%。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1998,(12)
我国目前栽培的秋蘑菇只能在22℃以下出菇,5~8月夏秋高温季节不能栽培,因而高温季节菇房闲置,鲜菇断档。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于1993年成功地选育出耐高温蘑菇新品种——夏菇93(原名浙 AgH—1)。该品种适合于夏秋高温期栽培,能在30℃以上出菇,其主要优点,一是耐高温:菌丝生长温度18~38℃,出菇温度24~34℃,短时间内能承受更高温度;二是产量高:每平方米平均产量为7.5~10公斤,高的可达  相似文献   

15.
为了找出栽培白灵菇的最佳培养料配方和栽培模式,对以棉籽壳、阔叶树木屑、玉米芯为主料不同培养料配方下菌丝生长和出菇等情况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双排菌袋覆土栽培、工厂化栽培、层架式栽培三种模式下白灵菇的产量等差异情况。结果表明,棉籽壳为主料时,菌丝生长快,优等菇比例高,且菌袋不易污染,棉籽壳和玉米芯混合作为主料时,菌丝生长稍差,但可大大降低成本;三种栽培模式中工厂化栽培模式产量高,且子实体形态好。棉籽壳和玉米芯混合做主料综合考虑为最佳培养料,工厂化栽培为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
项目介绍蘑菇也能入盆景?没错!这种蘑菇不但能入盆景,而且还能收割食用。蘑菇盆景的栽培过程要比一般的花卉简单,不需要施肥、修剪,只需日常浇水润湿菇盆里培养基的表面和长出菌菇的菇盖表面即可。一般菌菇、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姚太梅  李明  李守勉  田景华  于兰芳  邢蕾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414-1414,1446
[目的]探究温度和pH值对白灵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方法]设置不同pH值(4.5、5.0、5.56、.0、6.5、7.0、7.5、8.0)的培养基,并将相同pH值的培养基分成6组,分别置于温度(以2.5℃为梯度)为17.5、20.02、2.52、5.0、27.5、30.0℃的恒温箱中培养,同一温度设5次重复。待菌丝恢复生长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每隔24 h测量1次,连续测3次,计算菌丝日平均生长速率。[结果]供试菌株在17.5~30℃范围内菌丝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0℃;菌丝在培养基pH值4.5~8.0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pH值为6.5。[结论]该研究为白灵菇栽培和菌丝体加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白灵菇的栽培方式多种多样,此仅介绍鲁北地区广泛推广应用的地栽白灵菇技术。栽培季节:根据白灵菇高温发菌、后熟期长、中低温出菇的特点,鲁北地区栽培季节通常安排在8月中旬做袋接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脱袋覆土,春节前出菇结束。生产配方:白灵菇属腐生菌,棉籽壳、玉米心、木屑等都是栽培白灵菇很好的原料,麸皮、玉米面等是其重  相似文献   

19.
以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Quel.)出菇菌袋为材料,研究低温刺激对杏鲍菇出菇的影响,以建立一套出菇快速集中的高产出菇模式。结果表明,4~8℃下处理剥离塑料袋的菌袋2~3 d,可缩短菇原基形成时间,提高原基形成集中度与第一潮菇生物转化率;4~8℃下,菌丝4~6 d的后熟作用可使菇原基形成集中度提高至72.7%~76.3%,第一潮菇生物转化率提高至115.4%~121.4%;菌丝后熟作用4 d后,在低温处理前给予50~70 mg/L赤霉素(GA)处理对产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1 主要特性 特大型EC05鸡腿菇的菇体高20-35厘米,菌丝可在3~35℃温度下正常生长,8~32℃自然出菇,出菇期无病虫害。各种农作物下脚料均可用于栽培。还可用栽过食用菌的废料进行二次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