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东北大豆品种资源对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1986年,对从东北大豆产区收集的地方大豆品种202份,分别以大豆胞囊线虫的1号和3号生理小种进行田间和盆栽接种鉴定。播种后40~45天,调查每株根上的白色雌虫数,以Hill、丹豆4号和Lee作为感病对照品种,Peking作为抗病对照品种。鉴定结果:有4个小黑豆品种即磨石黑豆、北京黑豆、小粒黑豆和小粒黑,表现抗大豆胞囊线虫的1号和3号生理小种;有4个秣食豆品种表现抗3号小种,但不抗1号小种。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大豆种质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研究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病性和耐病性,旨在为有效的病害防治奠定基础。对来源于黑龙江省5个县(市)和1个国营农场的18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别出5个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其中两个小种的毒力公式分别为7和6,7,与国际上已报道的1号和13号小种相同,另外3个小种为未报道的新小种,1号小种为佳木斯优势生理小种。在145份黑龙江省大豆种质中,有10个选育品种、6个地方品种和19个育成品系抗1号小种,占鉴定资源的24.14%,其中地方品种中抗病材料仅为10.00%,这表明黑龙江省大豆抗性资源相对较少。在鉴定的选育品种和地方品种中未发现高耐品种。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3号生理小种接种抗病品种小粒黑豆、连毛会黑豆、磨石黑豆与感病品种铁丰24号、铁丰18号、开育10号杂交组合,根据F2代分析结果,小粒黑豆在铁丰24号背景下表现出有两对抗病基因,在开育10号的背景下由4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对3号小种的抗性,磨石黑豆在铁丰24号背景下有两对隐性抗病基因,铁丰18号×连毛会黑豆组合F2代分离表现为三对基因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豆抗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种质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提供入库的70份大豆种质资源中获得5份(3份高抗和2份中抗)对大豆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性的种质。11份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免疫或高抗的种质9年间表现稳定。对1号小种表现高抗的种质资源RN-9在熟期等重要农艺性状、对田间胞囊量消长的影响和对病原侵染力的选择作用等方面明显优于国内外广泛应用于育种计划的Peking、哈尔滨小黑豆等其他抗源。  相似文献   

5.
大豆抗孢囊线虫4号小种的遗传和转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4个抗×感杂交组合的F_2抗、感分离比率(1:15)提出,大豆对孢囊线虫4号小种的抗性受2个隐性基因控制。以应县小黑豆和兴县灰皮支黑豆抗源为核心,与武乡白等优良品种杂交,获得一批黄种皮、抗病及具有不同农艺性状特点的高代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鉴定和评价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1988-1990年在砀山县病地里对黄淮地区1800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鉴定.结果鉴定出7个抗病品种,其中2个褐色种皮,5个黑色种皮.品种的抗性与花色、茸毛色关系密切,与株高、生育期和百粒重不相关.  相似文献   

7.
大豆根腐病、疫霉病和胞囊线虫病是生产上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目前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是种植抗病品种,抗病种质的筛选鉴定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针对这3种病害进行抗病性鉴定,为抗病育种提供良好的单抗和多抗资源。用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对76份大豆材料分别接种大豆尖孢镰刀菌、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和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进行单一病害鉴定,按各病害的抗性评价标准对每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性评价。共计筛选出抗根腐病材料11份,抗疫霉病材料13份,中抗大豆胞囊线虫材料9份。中抗及抗两种病害的品种(系)有6份,占鉴定总数的7.9%;同时对3种病害表现中抗以上的材料只有1份,占鉴定总数的1.3%。研究结果将为新品种培育和抗病基因挖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1986~1994年对安徽省904份大豆品种资源进行抗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鉴定出5个抗病品种,抗性与粒色、花色、茸毛色关系密切,而与株高、生育期和百粒重等性状无关。  相似文献   

9.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抽样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的种类及其分布。【方法】2001~2003年在黄淮大豆产区依据Riggs的鉴别模式对38个地点大豆胞囊线虫(SCN)生理小种作抽样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绘制出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图。【结果】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北京、山西大部分地区、河南东部与北部、安徽北部;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南部地区的抽样调查中未检测到大豆胞囊线虫。其中1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南以南及以东地区,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交界地区,河南漯河、周口及安徽阜阳地区。4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交界地区,山西、北京地区,以及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2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聊城、德州地区,河北石家庄地区,河南焦作、获嘉地区。7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河南开封、滑县、温县等地。5号生理小种在河南和河北有零星分布。另外,在河南商丘地区新发现有9号生理小种。【结论】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是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线虫育种应该以兼抗1号和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各生理小种的分布没有明显分界,优势小种分布区域中存在其他生理小种。在过去的10年中,该地区生理小种的组成相对稳定,本研究结果可供大豆抗线虫育种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对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是最有效的方法,其中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转基因品种选育是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主要采用下胚轴接种法对280个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吉林省优势生理小种1号,进行抗根腐病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农科院提供的280份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27份,占9.6%,表现感病的有188份,占67.1%,表现中间型的有65份,占23.2%。  相似文献   

11.
大豆品种对孢囊线虫生理小种抗性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目前已鉴别的生理小种为基础,由6个省11个地点采集带有3个生理小种的土壤。结果鉴定出10个品系抗8号生理小种,其中7个品系兼抗1号生理小种,5个品系兼抗4号生理小种,共有3个品系抗1,3,4号生理小种。试验表明,对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可用吉林20号作为感病品种以代替Essex。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三个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杂交组合后代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_1代各农艺性状杂种优势普遍存在,百粒重的杂种优势及超亲优势为负值。F_2代变异异常广泛,出现了大量的超亲植株,性状的广泛分离为选择提供了依据。种间杂交后代处理与栽培种内杂交后代处理相同。种间杂交后代必须用栽培品种进行回交并进行定向选择,株选与粒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栽培大豆为材料,进行了不同外植体、培养基、基因型及放置方式对不定芽诱导效果和植株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所试四种外植体中,以成熟子叶节芽诱导频率最高,可达96%;②不同外植体所需要的适宜培养基不同;③不同基因型对大豆子叶节诱导芽效果差异很大;④子叶节垂直半埋于培养基比平置于培养基时,其芽诱导效率高。不定芽在1/2MS+IBA0.3ppm的培养基上诱导生根,长成完整小植株。  相似文献   

14.
多效唑对大豆矮化及增产的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豆分枝期(V_(4-5))到开花期(R_1)用250ppm多效唑(Paclobutrazol)叶面喷雾(每亩40~50kg药液),可使大豆节间明显缩短,主茎矮化,增强抗倒伏能力。同时主茎有效分枝数及绿叶数明显增加,并有推迟叶片的衰老、改善植株间的透光性、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植株干重,增加单株粒数的效应。一般亩增收大豆20%左右。  相似文献   

15.
土壤灭菌对连作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用连作大豆茬土壤和玉米茬土壤灭菌后栽培大豆表明,灭菌可基本消除大豆连作土壤的不良影响,表现出大豆生长发育良好,产量提高;而且大豆连作土壤还略优于玉米土壤,据此认为前作大豆所形成的土壤生物环境乃为大豆连作障碍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豆理想株型的概念,分析了大豆的主要生理性状和形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并提出了大豆高产理想株型的合理构成,以期为大豆育种的田间选择和株型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大豆花叶病毒(SMV)种子传染率与品种间的抗性和SMV不同株系呈正相关,而与种子的褐斑粒率和种株的病情指数相关性极不显著。1号株系的种传病苗率高于2号和8号株系。高抗SMV种传的品种,能抗8个株系的传染。可以通过选育和筛选种传病苗率低的品种推广,减少本病的初次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SMV不同株系对大豆植株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感病植株株高、株英数、株粒数、株粒重、百粒重等性状均变劣,产量降低。SMV不同株系间以及不同抗性品种间,单株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就大豆光合速率的生育期变化、日变化、不同叶层的变化和呼吸夜变化进行了探讨。初步发现,大豆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中发生规律性变化,呈双峰曲线,在盛花期和鼓粒期先后出现两个高峰。一日中大豆光合速率在上午11时左右和下午4时30分左右出现两个高峰,而且前峰比后峰高。大豆呼吸的夜变化呈单峰曲线,其高峰出现在午夜12时左右。大豆不同叶层光合速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变化规律是上层、中层、下层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豆主产区主要推广品种株型变化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株型的优劣是大豆能否高产稳产的关键,也是大豆育种中重要选择指标之一。本文所论及的株型,主要是由结荚习性,株高,倒伏性,分枝性,以及主茎发达程度等性状综合组成。一定的大豆株型须与一定的自然条件与耕作栽培水平与条件相适应。近年全国大豆主产区推广的高产品种的株型指出,东北春大豆产区的大豆株型,以亚有限结荚习性,植株较高大,主茎发达又有一定分枝,抗倒伏,百粒重20克以上为主。黄淮夏大豆产区,以有限或亚有限结荚习性,多分枝,株高适中,秆强,荚密者为主。长江流域及江淮地区夏大豆,以典型有限结荚习性,多分枝,分枝上举,荚密,高度中等,抗倒伏,子粒大小中等为主体。当今各区的大豆育种,应按照上述生产上大豆株型的形势,确定株型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