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铃虫为害的虫害花,绝大部分都要脱落。虽然棉株在没有任何虫害的情况下,也约有70%要脱落。如果所有的虫害花都包含在自然脱落的数量之内,那就没有必要去介意这种为害。但事实上,谁也无法去确定那些虫害花,究竟有多少是它们的本来就一定会脱落的。有虫害花的棉株,它们的结铃或脱落与没有虫害花的棉株有些什么不同的表现?一株棉花上,要有多少虫害花就可使这些不同的表现更较突出。可惜我们还一直少有注意到,在不同虫害程度的棉田里,一株棉株上,最多能有几朵虫害花。从虫害花最多的到没有虫害花的棉株又  相似文献   

2.
1959年以来朱深甫先生就各世代红铃虫在棉株上产卵部位的研究曾作过报道,并对调查方法作了阐述。60年代以来,随着棉花种植方式的改变,棉花生育期提早,结铃期提前,青铃上二代红铃虫着卵率增高。一般年份在90%以上,迟发年份在70—80%。目前采用的调查方法中,从二代起查中下部青铃的卵粒,对其它部位上的着卵数量无法查证,尤其在棉花迟发年份,所查青铃卵量与实际全株卵量间误差较大。本试验为掌握棉株结铃数量与红铃虫产卵部位的关系,以便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3.
棉花结铃动态与红铃虫防治适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8—1989年在郑州和太康县对红铃虫蛾量消长和棉花结铃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蛾动态与敏感青铃期并不完全吻合。一代和二代初期(6—7月份)为蕾花期,敏感青铃很少,且棉株对蕾花脱落有较强的超补偿功能,可不进行防治。8月上旬至9月中旬初为二代盛、末和三代初盛期,平均蛾量虽小人,但正是敏感青铃盛期,应为防治的关键时期。9月中下旬,特别是9月15日以后,蛾量虽居高不下,但大部棉田的敏感青铃率均已降到5%。故一般可以不治,如必须防治,也应把阈值放宽。模拟蛾量和敏感青铃动态多用 Logistie 曲线,作者发现此两种动态曲线受气候影响极大,常呈多波动式曲线,作者选用以生理时间(日度)为自变数的4次多项式模拟,精确度提高了近三倍,其模型为:春棉(?)=1.2467-6.2399x+7.3227x~2-0.8381x~3+0.02636x~4夏棉(?)=6.2935-22.4460x+22.3335x~2-4.1307x~3+0.2393x~4麦棉套(?)=2.6936-1.6746x+1.6804x~2+0.4252x~3-0.05153x~4  相似文献   

4.
棉叶螨危害对棉花生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棉叶螨危害致使棉花生理和代谢发生紊乱是造成棉花减产的内在原因。1984—1985年,作者采用人工接螨和控制螨量的方法,任其自然繁殖28天,使各处理株间出现螨量和被害指数梯度,然后测定各处理株主要生理参数及其产量。结果表明,当全株每叶初接螨量在5头以上、螨群最高繁殖量高于35头时,处理株比对照株组织水势增高13.11—34.31%;叶绿素含量减少39.60—62.50%;光合强度减弱23.47—89.29%;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22.79—48.04%;呼吸强度变化差异不显著。棉叶中可溶性糖、全氮、全磷损失显著,营养恶化。单株籽棉重降低35.18—45.10%,平均铃重降低24.34—35.53%。据此,确定棉叶螨防治标准为全株平均每叶螨量20头。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经过大量的模拟与标记试验,证明一代红铃虫危害棉花所造成的虫害花脱落率在长江下游棉区比健花脱落市高30—35%,在长江中、上游棉区比健花脱落率高40%左右。但是,在当前的产量构成水平下,未发现对棉株的结铃和三桃比例有影响。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使其尽早在生产上推广和运用,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些分析和比  相似文献   

6.
1982—1984年分别在江苏南通、安徽安庆、湖北荆州、江西彭泽和四川简阳,按照统一试验方案,进行了红铃虫的第一、二、三代危害损失测定。结合各点的多年资料,经协方差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红铃虫的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问题。(一)首次提出以皮棉产值损失率统一表示红铃虫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等方面造成的经济危害损失。(二)明确了在长江流域棉区第一代红铃虫危害所造成的虫害花对棉株的结铃和三桃比例基本无影响,一船无需防治;建立了测定第二、三代红铃虫危害损失方程式,并确定了使用范围。(三)计算了二、三代红铃虫危害棉花的受害允许密度,提出了全代累计百株卵量或当日百株卵量的长江流域第二、三代红铃虫的分区防治指标。新的防治指标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具有随生产水平和使用农药的防治效果不同而变化的特点,比现在各地生产上应用的指标尺度要放宽,且准确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红铃虫Pectinophora!gossypiella(Saunders)的为害可分为直接取食为害和间接诱发病害。两年来每隔5天左右系统剥查吐絮棉铃,分析结果表明,受害棉籽产量损失平均为60.92克籽棉/千粒,每头幼虫平均为害2.03粒棉籽。根据单铃幼虫数估计的每条幼虫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是籽棉0.24克,皮棉0.101克,其中直接为害分别是0.133克和0.0467克,间接为害分别是0.11克和0.0543克。棉籽受害后皮棉等级降低4级,单价降低31.6%。百斤皮棉单价损失是9.383元/条/铃,其中直接为害5.559元/条,间接为害3.824元/条。应用皮棉产量损失0.101克/条和百斤皮棉单价损失9.383元/条/铃,推导了估计产值损失的公式,可以在生长期的不同阶段估计当时红铃虫所造成的产值损失。  相似文献   

8.
棉红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常发性害虫,对产量和品质危害很大。因现行的防治标准过严,生产实践上难以照办,而导致防治成本过高,每年用于此虫的农药费用约占防治棉花病虫害农药费用中的一半左右。为提高棉红铃虫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水平,降低防治成本,我们在全国植保总站的指导下,于1982—1985年,按照统一方案,进行了棉红铃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红铃虫是我区棉花铃期最主要的害虫,棉铃受害后,不仅产量减少,而且皮棉品质严重下降,致使产值受到严重损失。“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组”经过三年的协作研究,根据单铃虫道数和单铃活虫数与皮棉产值损失率高度相关而作出了估计红铃虫二、三代危害损失程度的模式。二代单铃虫道数(x)与皮棉产值损失率(y)  相似文献   

10.
红铃虫是我县蕾铃期常发生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幼虫蛀食蕾铃,一代造成蕾花脱落,二、三代蛀食棉籽,造成僵瓣,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为探明一代造成的虫害花和棉花脱落、成铃的关系以及二、三代为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便准确地估计红铃虫对棉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制订经济允许的防治指标,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根据1950—1962年的部分研究结果。从红铃虫各期虫态发育与温湿度关系、食料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幼虫滞育的一些有关生态特性,来探讨它的发生规律。根据分析:西北无虫区的原因,主要是受冬季低温强度大,夏季温差大,湿度低的限制,红铃虫既不能越冬,又不能繁殖;已感染的地区,根据红铃虫的有效繁殖日数,可以划分为四个世代类型:即二代区、二三代区、三四代区和多代区。关于红铃虫数量变动原因,与发生基数、气候条件和繁殖期的食料条件关系最为明显。与此同时,也指出了不同地区控制红铃虫种羣数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棉花受棉铃虫为害后的补偿效应及其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四因子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的试验结果,建立了以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成铃及单株产量为目标函数,考虑种植密度、果枝数、模拟被害蕾(7月上旬)和被害幼铃(8月上旬)四决策变量的数学模型。模型行为反应表明:低密度(小于2千株/亩)或高果枝数(大于16个/株)条件下棉花补偿能力衰退;被害蕾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有增产作用;被害幼铃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但相对来说,密度和果枝数是影响产量的两个主要因素。模拟计算表明:允许蕾被害584—656个/百株和幼铃被害187—225个/百株,并配以密度4360—4520株/亩和果枝数14.4—15.06个/株的措施,可获取亩产皮棉95公斤以上。最后给出了不同农艺措施下棉花的损害函数。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以来,河南棉区红铃虫为害呈加重趋势。据1985—1989年田间试验,早发棉田一代红铃虫平均虫花率1.21%—4.4%,一般棉田为0.6%—2.0%,尚勿须防治;二、三代时,百铃累计卵量每增加100粒,铃害率分别增加7.5%和9.3%,籽棉产量损失分别为0.795%和1.497%。根据防治工本、产量水平和产品价格,估算了经济允许为害水平,计算了亩产皮棉50、75和100kg 棉田的防治指标:按百铃累计卵量取样,二代分别为150、100和76粒,三代分别为94、63和46粒,并经大田生产验证,可以排除由于虫害,品质下降造成的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Diquat and sodium monochloroacetate (SMA) were used to desiccate seed crops of red beet in experiments from 1963 to 1965. The seed plants became brown and dry about 7 days after spraying and were then judged suitable for combine harvesting, although this was not done in these experiments. Yields of seed 7 days after spraying were as good as those from the control plants, but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yields when harvested 14 days after spraying. In laboratory tests in moist sand at 20° C the percentage of the embryos which germinated was not markedly affected by diquat or SMA treatment. The emergence of seedlings in the field, however, was affected adversely by treatment of the seed crop with 11 and 22 oz/ac of diquat ion in 1963 and by SMA at 20 lb/ac in 1964 and 1965. Diquat at 6·6 oz/ac in 120 gal/ac water in 1964 and 1965 had no serious adverse effects on embryo emergence. Residues of diquat ion in seed varied from 2 to 4 ppm, but the impairment of embryo emergence by diquat was believed to be due to the premature arrest of growth of the seed on the desiccated plants.
It is concluded that when harvesting conditions are poor, desiccants could be valuable.
Influence des traitements dessicants et de la date de récolte sur le rendement et la qualité de la sentence de betterave rouge  相似文献   

15.
16.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昆虫的弱化作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感染2龄幼虫,感染3d,幼虫体长和体重明显小于对照幼虫。病毒感染4龄幼虫,残留活虫幼虫历期延长,但取食量减少37.52%。病毒感染5龄幼虫,感染幼虫蜕皮时间延迟18h,幼虫历期延长2d。幼虫血淋巴蛋白电泳结果表明,幼虫蜕皮时间延迟主要原因是蜕皮过程延长。病毒感染5龄初幼虫,残留活虫蛹重减轻14.19%,成虫产卵量减少20.58%。结果表明,HaN-PV感染棉铃虫幼  相似文献   

17.
利用Bt预处理缓解不同龄期棉铃虫的抗药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一定剂量的Bt制剂处理不同种群,不同发育期的棉铃虫、24h后测定它们对氰戊菊酯的反应。结果表明,不管是抗性种群还是敏感种群,棉铃虫经Bt预处理后与未处理对照相比,都表现为2-4龄幼虫的敏感性明显提高,而卵,初卵、1龄末幼虫敏感性变化不明显,DE-R种群敏感性变化幅度〉96HN-R种群〉YZ-S种群;以YZ-S为第三偌线比较96HN-R种群和DE-R种群的抗性倍数变化,发现卵和1龄幼虫经Bt预自理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寄主间“源—库”关系及棉田防治压力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江苏淮南、淮北棉区棉铃虫寄主种类调查、适合性程度测定与不同代次棉铃虫寄主演替规律研究,明确了棉铃虫在棉区内众多寄主间“源-库”转换关系主要受寄主本身适合性程度与面积比例的影响。而棉铃虫在适宜与较适宜栽培寄主上的消长动态基本代表了整个棉区棉铃虫寄主间“源-库”转换关系。为量化寄主间“源-库”关系与优化棉铃虫防治决策,建立了寄主适合性综合指数、区域性综合容量指数与棉田棉铃虫防治压力值分析方法与估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