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吉林蔬菜》2000,(2):27-28
大岩桐属于苦苣苔科多年生球根花卉。原产巴西。大岩桐一般作高档年宵盆花栽培。1品种选择大岩桐因为育种的改良而有更多的品种.更多的花色和花型。特殊形状的重瓣花,不再是单调的倒钟形的单瓣花。花色由基本的红、粉红、深紫或白,到目前流行的双色花系具有白底蓝边或红边.或者红底白边.蓝底白边以及更新的浅蓝底深蓝点状花,粉红底红点花等。如农友种苗公司提供的重瓣品种“鹿苑”系列及单瓣品种“立华”系列,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欢迎。2播种育苗专业栽培通常是以种子繁殖。种子非常细小,1kg约有28000粒。播种用土要细致,…  相似文献   

2.
朱玉善 《花木盆景》2003,(12):29-29
大岩桐(Sinningia speciosa)苦苣苔科大岩桐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785年在巴西发现此品种,1814年引入欧洲,当时品种与野生种没有区别,花下垂。1860年后,育出近代大花直立型品系。  相似文献   

3.
大岩桐(Gloxinia)又名落雪泥,属苦苣苔科球根花卉,原产南美巴西.每梗一花,一株之上着花几朵至十几朵,有白粉、红、紫、堇青色等,花朵大,花色浓艳多彩,花期长;此外大岩桐植物小巧玲珑,花期夏季,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堪称室内佳品,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温室盆栽花卉,可用来装饰窗台、几案、会议室等[1~3].大岩桐的常规繁殖方法是种子繁殖[1],但用来繁殖的大岩桐球茎种子数量很少[2],繁殖系数很低,近年来人们对大岩桐的快速繁殖技术和提高其繁殖系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试验通过不同激素浓度和环境条件对大岩桐试管苗进行了快速繁殖试验,从中得到快速繁殖大岩桐试管苗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4.
5.
郭丽 《北方园艺》2011,(18):92-95
以大岩桐组织培养苗为试材,在浓度为5%、15%、25%、35%的聚乙二醇(PEG-6000)人工模拟干旱条件下进行干旱胁迫试验,对叶绿素含量、膜透性等几个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大岩桐对干旱胁迫非常敏感.在5%浓度的PEG处理下时,部分植株叶片就发生萎蔫甚至死亡.干旱胁迫对大岩桐叶片叶绿素、MDA、电导率、POD的影响表现为:随着干旱胁迫浓度的升高,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MDA、质膜透性呈上升趋势;POD呈先升后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大岩桐腋芽丛生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大岩桐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对添加不同浓度和比例的外源激素对大岩桐腋芽丛生的诱导、增殖及植株再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腋芽丛生诱导培养基以MS 6-BA 1.0 mg/L NAA 0.2 mg/L效果最佳;腋芽增殖培养基以MS 6-BA 3.0 mg/L N从0.2 mg/L效果最佳;生根培养基以1/2 MS NAA 0.2 mg/L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徐全乐 《北方园艺》2011,(23):166-170
从大岩桐的再生途径、再生过程、培养基配方以及再生过程中出现的褐变、休眠、体细胞突变等对大岩桐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金针菇遗传育种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芝 《长江蔬菜》2003,(10):39-41
通过对金针菇的遗传特性和遗传育种手段,即驯化育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等的概述,指出当前金针菇的遗传育种进展,并分析了金针菇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对育种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华君 《花卉》2014,(3):18-19
大岩桐(Sinningia speeiosa)又名落雪泥。为苦苣苔科大岩桐属植物。1785年在南美巴西发现,19世纪初引入欧洲.19世纪60年代通过杂交育种,至今已选育出具有观赏价值的品种300多个。  相似文献   

10.
朱玉善 《花木盆景》2003,(12A):29-29
大岩桐(Sinningiaspeciosa)苦苣苔科大岩桐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785年在巴西发现此品种,1814年引入欧洲,当时品种与野生种没有区别,花下垂。1860年后,育出近代大花直立型品系。  相似文献   

11.
大岩桐高频再生体系建立的两种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岩桐(Sinningia speciosa) 的叶片、叶柄和根外植体, 经过两种途径建立大岩桐的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第1种途径是: 外植体先形成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分化出不定芽, 再生成不定根, 进而形成再生苗; 第2种途径是: 外植体先形成少量愈伤组织和根, 再产生不定芽, 进而形成再生苗。第1种途径所采用的培养基MS +BA 2.0 mg·L - 1 +NAA 0.2 mg·L - 1 +蔗糖30 g·L - 1 , 芽诱导率达到99.04% , 根诱导率达到98.81% , 每块外植体分化的不定芽数达5.53个; 第2种途径中以MS +NAA 1.0 mg·L - 1 +蔗糖30 g·L - 1为最佳培养基, 芽诱导率达到90.38% , 根诱导率达到100% , 每块外植体分化的不定芽数达2.44个。在3种外植体中以叶片的再生频率最高。经过连续的组织培养, 在大岩桐的再生苗中得到了一些表型变异植株, 包括叶片形态的改变, 植株叶序的改变以及花的改变。其中以叶序和花的改变最有价值,可以为叶序调控机理和成花及花变异机理研究提供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2.
大岩桐的组培快繁及其产业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岩桐叶为外植体,进行丛生芽和生根诱导试验,以期建立大岩桐产业化组培快繁的工艺流程和最佳培养方式。结果表明:丛生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6-BA 1.5 mg/L+NAA0.05 mg/L,增殖倍数达6.67倍,在珍珠岩、蛭石、河砂组成混合的介质中完成诱导生根、壮苗和练苗,生根率达96%,移栽后成活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大岩桐花萼和幼叶转录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元  韩雪  余红  庞基良 《园艺学报》2015,42(12):2519-2525
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Illumina Solexa GAⅡx对大岩桐花萼和幼叶进行转录组测序和数据从头组装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长度大于100 bp的转录物22 821条;转录本总长度28.63 Mb,N50长度1 548 bp,序列平均长度953 bp。转录物注释结果显示,15 053条有同源比对信息;7 768 条无匹配序列信息,可能为大岩桐特有的基因序列。通过对花萼、幼叶中与激素代谢、信号转导相关的差异KEGG通路比较,推断在花萼中促进生长激素合成基因的表达比幼叶中强,激素信号转导组分基因的表达也比幼叶中强。  相似文献   

14.
大岩桐叶片组织培养及其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大岩桐盆栽植株叶片进行培养,成功获得了再生植株,对其组织培养过程的组织学观察,表明MS培养基上附加不同浓度的NAA和BA对愈伤组织的形成影响不大,但对不定芽的分化有较大影响,得出最佳培养基组合为MS BA 1.0 mg/L NAA 0.2 mg/L.山沙 土(1:1)可促进小苗后期生长,加速成苗.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南瓜属作物育种研究现状,对国内外南瓜属作物传统育种中的新品种选育、品质育种、抗性育种、农艺性状育种及分子育种中的种质亲缘关系、遗传图谱构建、质量与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基因克隆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提出了南瓜属作物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育种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构建番茄中MAPKK基因tMEK2的过量表达载体并转化到大岩桐中,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鉴定出转基因株系并对其进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与对照相比叶片变小,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在4 ℃低温和40 ℃高温胁迫之后的恢复能力明显比对照增强。  相似文献   

17.
我国辣椒育种研究进展(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我国辣椒种质资源,育种目标及育种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辣椒育种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