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阿克泰防治养蟹稻田水稻害虫的效果与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养蟹集水产养殖与粮食种植为一体,属高效益、多功能生产模式,是稻农增收的良好途径。但随着该生产模式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河蟹Eriocheirsinensis作为节肢动物,对农药敏感,而辽宁省水稻害虫发生危害严重,养蟹稻田不宜施用农药防治害虫,造成蟹收稻欠,蟹田害虫种群  相似文献   

2.
稻蟹共生对稻田杂草的生态防控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克服稻田大量施用化学农药除草的弊端,通过在稻田食物链中增加河蟹,对稻蟹共生稻田中杂草的消长动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点稻田杂草主要以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为主,其他杂草只占很少一部分。养蟹投饵田中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可达26.43%~44.33%、17.72%~42.84%;养蟹不投饵田的稻田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可达50%以上。说明稻蟹共生可利用河蟹控制杂草,降低杂草与水稻的竞争,能基本控制杂草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稻田养蟹是辽宁省的一大主导产业,但近年来蟹子的规格和产量徘徊不前,无法满足人们对食用大蟹的要求,经济效益很难提高。作者从种养过程中既要保证水稻高产优质又要河蟹安全生长的角度出发,在蟹田定期投放水体改良剂,用于蟹田水体改良,实现稻蟹互利,共生双赢,每亩蟹田增收207.02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不同类型养蟹稻田的杂草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比较常用除草剂防除杂草的非养殖稻田情况,确认多年养殖成蟹,放蟹早,对杂草防除效果良好,可与施用施草剂的效果相当或稍高,除草效果持久。第1、第2年养蟹,放蟹晚,放养扣蟹,只有一定的除草效果。河蟹对所有杂草种子,萌芽籽,嫩芽均能取食,而且能对萌芽持续时间长的杂草一直取食,其除草效果持久。在辽宁,多年养殖成虫稻田,放蟹早,无须使用除草剂除草。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由于河蟹市场看好,通过大养蟹转为养大蟹,1993年全国河蟹产量1.75万吨,而到2006年我国河蟹产量达45万吨,我国大规格商品蟹(雌3两,雄4两)在市场占有了30%的比例.人工养蟹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所以,河蟹养蟹业与河蟹第三产业已成为人们发家致富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盘锦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河蟹产业作为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切人点和突破口,作为增加农民收人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不断更新观念,提出把"稻田养蟹"变为"蟹田种稻",由"大养蟹"到"养大蟹"等发展新思路。因此大力发展稻田标准化河蟹养殖业,是实现盘锦河蟹养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稻田养殖,既不影响粮食产量,又可增加经济收入和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和发挥稻田的优势,使养殖业和种植业在人为条件下科学的  相似文献   

7.
养蟹稻田水环境部分因子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设置了精养蟹、常规养蟹和不养蟹3种种养模式,并在稻田四周开挖环沟,研究不同种养模式和环沟对稻田水环境部分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稻田水质环境适宜河蟹生存,水体昼夜溶解氧均在2.0mg/L以上;稻田环沟上下层温差最高达7.6℃,环沟的存在有效地防止了高温对河蟹的危害.在稻蟹生长的中后期,养蟹稻田的溶解氧显著低于不养蟹稻...  相似文献   

8.
普通稻田与稻蟹种养田生产及生态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常规稻作生产田以高产为目标,过量用肥用药,造成环境污染。传统养蟹稻田,水稻河蟹管理粗放,水稻产量较低,河蟹产量及品质不高,综合经济效益虽有所提高,幅度有限,但保持了良好的稻田生态环境。现代稻蟹生态种养田,是在传统稻田养蟹和农田标准化建设基础上,集成现代水稻栽培管理技术和现代河蟹养殖技术,科学的解决了制约稻蟹种养生产的技术瓶颈问题,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食品安全型产业。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由于河蟹市场看好,通过大养蟹转为养大蟹,1993年全国河蟹产量1.75万吨,而到2006年我国河蟹产量达45万吨,我国大规格商品蟹(雌3两,雄4两)在市场占有了30%的比例。人工养蟹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所以,河蟹养蟹业与河蟹第三产业已成为人们发家致富的途径之一。但由于养蟹需要一定的养殖条件和技术,为优质蟹建立营销平台,我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河蟹喜欢在水草丰富,水质清新的环境中生活,水草的多少,对养蟹成败非常重要.养蟹池中,适当栽培水草,能够满足河蟹多方面的需求,保证河蟹正常生长.在养蟹池中,适合河蟹需要的水草种类主要有苦草、轮叶黑藻、青萍、眼子菜等水草.现将它们的作用及栽培方法简介如下,供养蟹户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水稻、河蟹为材料,在水稻种植模式、河蟹苗种数量等因子同等的条件下,采用给稻田中河蟹投喂不同的饲料组方,研究不同饲料对稻田中河蟹的群体规格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通过发展稻田河蟹生态种养技术,河蟹在不同饲料喂养条件下,体重、肥满度等有差异明显,水稻的产量、价格有所增长;养蟹稻田的单位产值、利润有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12.
养蟹稻田减量使用农药对稻、蟹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在养蟹稻田减量使用农药防治病虫草害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养蟹稻田内,选择性地施用某些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并以60%的田间推荐用量防治主要病虫草后对稻田内河蟹不会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相反能显著提高养蟹稻田内水稻产量,实现了水稻与河蟹的共同发展。适量施用三唑磷并与其它药剂混配,达到既能使河蟹安全生长又对水稻害虫有较好防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在稻田中用网箱养殖的不同规格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稻田中4种杂草和水稻的选择性及摄食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对稻田杂草的摄食存在明显的选择性,对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var.sinensis的摄食量最大,对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和眼子菜Potamogeton franchetii的摄食量相对较少,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水稻的摄食量最差。不同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对杂草的摄食率有所不同,20-30 g的中华绒螯蟹对野慈姑的摄食率最高,与其它3种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0 g以上的中华绒螯蟹对鸭舌草和眼子菜的摄食率均最低,与其它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1-10 g的中华绒螯蟹对稗草和水稻的摄食率最高,与其它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4.
稻田生态养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蟹是一种新的复合型农业生态种养模式,此技术能够将农业生产与渔业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文章从田块选择、蟹田建设、蟹种选择、稻田养蟹模式及蟹田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稻田生态养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稻蟹共生系统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和河蟹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敏  马旭洲  王武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9):1828-1835
【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茎蘖情况、植株生物产量、茎秆构成、产量构成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通过优化水稻栽插密度以达到水稻性状指标的最佳及产量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完善稻蟹共作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试验共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T1)、单穴双株水稻(T2)、单穴四株水稻(T3)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水稻(CK)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处理单元格面积为50 m2,其中养蟹田每试验小格放养规格为12 000 只/kg的幼蟹(Ⅲ期仔蟹)900 只,生长周期共137 d。于水稻的4 个生长时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每试验小区随机选取3 个采样点,每点连续选择10穴水稻,分别测定记录水稻茎蘖情况、生物产量、植株性状指标及水稻产量。【结果】与不养蟹稻田相比,相同水稻栽培密度下养蟹稻田可以增加约0.17个有效蘖/穴,提高水稻植株生物产量3.3%,对水稻茎秆构成影响不显著,但对水稻的结实率和穗粒数影响较显著,同时可以增加约11.5%的水稻产量;养蟹稻田内各试验处理间水稻分蘖数受每穴栽插株数影响显著,单穴四株有效穗数最高且显著单穴双株和单穴单株,水稻生物产量以单穴四株最高,水稻茎秆性状则随水稻栽插密度增加呈现逐渐弱化趋势;单穴单株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较其他处理则分别提高6-26个、1.2%-3.6%、1.5%-3.3%,其他性状指标则要低于平均水平。【结论】基于水稻生长性状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植株性状要优于其他处理,水稻产量则以养蟹田单穴四株水稻产量最高;基于幼蟹产量及效益考虑,单穴单株幼蟹产量要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处理,单穴单株水稻性状优势明显且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的效益。结果表明:稻-蟹-泥鳅田饵料转化率在16.57%-18.34%之间.比稻-蟹田13,61%提高2.96%-4.73%。1hm^2稻-蟹-泥鳅田产出无公害水稻9111kg、无公害河蟹474kg,分别与稻-蟹田水稻9200kg和河蟹489.6kg相近。增收无公害泥鳅145,8kg,经济效益比稻-蟹田14458元增加1015.6元。其中养泥鳅利润为1191.11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稻蟹共作对水环境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在水稻本田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分别采集不同河蟹放养密度的稻蟹共作稻田(低密度,仔蟹放养密度18 ind/m2;高密度,仔蟹放养密度54 ind/m2)和不养蟹稻田(CK)水体的水样,分析不同稻田的水质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周期,不养蟹稻田溶解氧含量高于养蟹稻田,其中扬花期,不养蟹稻田显著高于养蟹稻田(P0.05);低密度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差异不显著(P0.05)。分蘖期,高密度养蟹稻田氨氮含量最高,不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呈显著差异(P0.05)。灌浆期时,不养蟹稻田总磷含量最高,不养蟹稻田和养蟹稻田呈显著的差异(P0.05),低密度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差异不显著(P0.05)。水稻生长周期,从分蘖期开始缺乏磷肥,从扬花期和灌浆期开始缺乏氮肥。分蘖期放养蟹苗比较适宜,此期以后亚硝酸盐和氨氮含量迅速下降,低于仔蟹的安全浓度。低密度养蟹稻田水稻产量最高,且与不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呈差异显著(P0.05),不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水稻产量差异显著(P0.05),不养蟹稻田水稻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8.
不同稻田共作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利用Miseq平台Illumina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河蟹共作稻田(SDHXZ)、龙虾共作稻田(SDLXZ)和稻田单作(SDKBZ)的稻田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域进行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以及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稻田土壤的主要优势菌门是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SDHXZ和SDLXZ中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高于SDKBZ。优势属中硫化菌属的相对丰度在SDHXZ和SDLXZ中均高于SDKBZ。土壤中氨氮含量是主要菌属的第一影响因子。SDHXZ的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SDKBZ。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SDHXZ和SDLXZ与SDKBZ土壤细菌群落构成有一定差异。初步揭示了河蟹和龙虾的引入改变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尤其是河蟹的引入增加了稻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丰富了细菌群落组成,进一步扩大了优势菌门和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  相似文献   

19.
在紫色大眼泥水稻土上进行了半旱式垄作和常规水旱轮作及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肥料的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碳和重组碳含量,并能提高原土复合量和降低原土复合度,提高复合体中结合态腐殖质的松/紧比和稳/紧比,且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半旱式垄作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重组碳的积累,原土复合度高出常规水旱轮作1~2%,并达70%以上的追加复合度,各种结合态腐殖质数量也明显较高。这是水稻土培肥中值得重视的一种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20.
以猪粪和牛粪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测试稻田处理养殖场废弃物(粪便)的能力,并对养殖场废弃物(粪便)产生的污染风险进行分析。本季试验是在持续两季高量施用养殖场废弃物(粪便)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猪粪时,P4(猪粪处理量60000kg/hm。)处理植株干物质重达到最大值,施用牛粪时,植株干物质重一直在增加,但是继续增加的潜力不大;随着粪便处理量的增加土壤氮磷含量、氮磷残留量会明显增加,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增加;对田面水氮磷含量动态变化研究表明,施肥后7d内是控制氮磷流失的关键时期,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