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庆区是南宁市新兴的城区,下辖良庆、那马、大塘等5个乡镇,总面积1 36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2.81万亩(其中25°以上的坡耕地1.43万亩),林业用地109.69万亩,是典型的速生丰产林生产区.多年来,良庆区林业局紧抓"生态强区,林果富农"的目标,综合力量,扎扎实实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走出一条改善生态、发展经济、农民增收的"三赢"路子.2002年~2005年退耕地还林1.6万亩,配套荒山造林3.9万亩,主要是发展水土保持与工业原料兼用林,森林覆盖率达到39.8%,村屯绿化率50.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5%.  相似文献   

2.
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在巴彦淖尔市开始实施,截止到2005年.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248.9万亩(退耕地造林7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还林175.9万亩。刻山育林3万亩)。退耕还林不仅有效地增加了全市的森林面积,促进了生态建设,同时也调整了农业结构,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工作目标。巴彦淖尔市通过调查研究,采取八项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相似文献   

3.
孙阁 《河北林业》2007,(4):48-48
顺平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坚持做到“四求”,实现了“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并进。他们的做法是:宣传上求广。采取发放明白纸、集市庙会现场咨询、技术人员下乡与农民座谈交流等形式大力宣传退耕还林政策,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设计上求准。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现状。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再造秀美山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乌兰浩特市退耕还林工程自2002年实施以来,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把退耕还林工程与扶贫开发,水土保持等政策措施结合起来,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在生态建设的同时,很好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乌兰浩特市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白成亮 《云南林业》2006,27(6):7-10
一、我省退耕还林工作成效显著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全局高度,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退耕还林工程经过7年的实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充分肯定了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效。基层干部群众把退耕还林称为“最合民意的德政工程,最牵动人心的社会工程,影响最深远的生态工程”。  相似文献   

6.
阳春3月,河池市金城江区侧岭乡洞情屯连片上千亩的桃花、梨花竞相绽放,引得无数游人前来观花赏景,小小洞情屯平均每天收入达1000多元.然而沉醉于这里良好生态环境的游人们也许未曾想到,几年前,这个交通不便的小屯是全乡远近闻名的贫困屯,大多数群众连温饱都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7.
吴键 《新疆林业》2014,(3):13-14
自2002年以来,吐鲁番市依靠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紧紧围绕“生态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重点,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1.31万公顷(19.67万亩),其中退耕造林0.51万公顷(7.7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0.53万公顷(7.87万亩),封育0.27万公顷(4.1万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古蔺县退耕还林情况的调查,阐述了巩固古蔺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必要性和采取的措施,结果表明:该县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朱国兴 《中国林业》2008,(21):56-56
近几年,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任务最重、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为推动我国林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种植和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和间接增加农村收入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欢迎,被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已由大面积造林向巩固退耕成果转变。  相似文献   

10.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主任兼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张鸿文在9月17日至19日于新疆青河县召开的2011年全国退耕还林工程阶段总结会上高度称赞道,新疆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南疆各地把退耕还林和农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  相似文献   

11.
论湘西自治州实施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湘西自治州生态环境现状,中肯地评价了实施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取得的初步成效,较详实地论述了试点工作中采取的行政措施和技术措施,为今后扩大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效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与大西北生态环境建设经验交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改善生态环境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市东隅,地处大巴山腹地,属长江上游,横跨汉江和嘉陵江两大水系,是陕西省23个重点林区县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地理位置和生态区位非常重要。全县国土总面积512万亩,有耕地66万亩,林业用地433万亩,占总面积84.6%。其中:有  相似文献   

13.
邓贻金 《中国林业》2011,(13):20-21
黔南州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过去的陡坡耕地、荒山秃岭,如今变得郁郁葱葱,林草植被恢复较快,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林种结构和林地分布更趋合理。得益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黔南州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全州森林覆盖率增加5个百分点,同时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稳产增产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自2002年以来,肥东县已连续8年实施退耕还林,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造林18.76万亩,享受国家政策性补助1.514亿元,到2019年结束,还将享受1.46亿元。还将继续实施8年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预计新增造林而积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我县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使森林资源总量迅猛增加,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然而,自取消农业税以来,因退耕还林而引发了一些问题,已经引起各方关注。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试点工程是四川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其建设成效对实现四川“五篇文章”,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至关重要.试点工程自去年10月启动实施以来,各试点地方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试点工作的各项部署,全力以赴,狠抓组织发动、政策兑现、检查督促等关键环节,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苦干实干,取得阶段性成效.截止今年6月底,全省已停耕了319万亩,为首批试点任务的106. 3%;还林还草249.8万亩,为计划任务的83.3%.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工程启动仓促,启动范围大,涉及面广,建设任务重,现成的经验有限,在试点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今后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16.
巩固昌宁县退耕还林成果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昌宁县实际提出了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截至2005年,会泽县退耕还林(草)面积为1.67万hm2,预计30a后活立木蓄积可增加39万m3.退耕地水土流失明显减少,地表径流比退耕前显著下降.于2006年5月在金钟镇5个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共抽取了50户退耕农户进行调查,经分析认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对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是:推动了农户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使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增加;各类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不大,农产品产值结构变动较大;提高了农户总体福利水平.提出了保障工程可持性的对策和措施:对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促进农户收入多元化,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疆,幅员辽阔,生态类型多样,全区现有耕地730×104km2,其中山地丘陵区3°—15°的坡耕地330×104km2,占总耕面积的47.7%,由于终年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且降雨期相对集中,自然因素和顺坡耕作,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等人为因素,坡耕地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十分严重,使本来贫困的山地丘陵区,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部分地区已处于荒漠化边缘。如果再走这样的老路,不仅农牧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难以提高,而且会加速生态破坏,最终形成越种越穷,越穷越种的恶性循环。实施“进、退、还…  相似文献   

19.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保障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加快了国土绿化步伐,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十分艰巨。笔者提出了组织、政策、机制、技术、资金5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以达到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成都市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简单阐述了成都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效,并论述了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取得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