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09年2月抚顺一次雨转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吴春英  李金义  徐全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784-1478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09年2月12~13日抚顺一次历史罕见雨转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并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释用检验。结果表明:该次强降水产生在欧亚中高纬度呈一槽一脊径向环流形势下,500hPa北涡、南支槽、地面江淮气旋、850hPa切变线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强降水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动力条件下。该次降水过程有2支低空急流在辽宁汇合,水汽条件充沛。冷平流由低层侵入,低层冷暖空气交汇形成强锋区,为强降水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低层高温高湿的不稳定能量为雷暴和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热力条件。该次降水预报过程中,欧洲、日本形势预报、降水预报稳定且准确,德国降水预报前期48h预报偏小.24h预报与实况接近.中尺度预报过程降水量级偏大。  相似文献   

2.
王浩  王焕毅  齐杰  孙莹  白华  杨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11-6613
[目的]分析本溪地区一次灾害性暴雪过程。[方法]利用天气常规资料,从天气形势和数值预报产品方面,对2009年12月4日08:00~5日08:00发生在本溪地区的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华北气旋在渤海黄海加强形成的低空急流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对流层中低层辐合和高空辐散导致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降雪出现在850hPa涡度和200 hPa散度大值区内。[结论]850 hPa涡度、200 hPa散度、温度平流的强弱和冷暖过渡带位置对降水的强度和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尺度数值预报在冬季降雪中误差相对要小很多,降雪过程的大尺度特点能够在数值预报中完美的体现出来。在局地气候特点方面及降水边缘的预报量级上数值预报仍存在较明显的误差,本文利用micaps实况资料、EC粗网格数值预报资料分析了2016年11月20日晚,出现在赤峰南部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从中对比这次暴雪预报过程中EC数值预报与实况存在的误差。实际预报为小雪,实况为暴雪。通过对这次过程的预报误差分析,逐渐加深在数值预报应用过程中的误差订正,加强经验与数值预报的紧密结合。该研究对经验丰富的预报员意义深远,尤其在夏天强对流预报中对于数值预报的订正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4.
杨文艳  任智勇  赵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16-9617,9628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2月12~13日盘锦小雨转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降雪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雨雪相态转换时间为着眼点,探讨了降水相态转换时间对该次降水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流调整,极涡东移南下,冷空气活动频繁是影响盘锦2月份降水明显偏多的主要因子;冷暖空气势均力敌,长时间维持,西南急流提供充分的水汽条件,是造成盘锦强降雪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29-16830
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云图、数值预报着手,对2007年3月4日朝阳全区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此类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成因及发生、发展机理。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雪的产生是在稳定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高空槽与地面倒槽相互作用的结果。西南—华北东北部—东北地区南部有低空急流,是形成大暴雪天气的主要条件之一,为这次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日本降水预报产品准确率较高,对朝阳地区强降雪天气的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7年2月20—21日宁夏大到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雷达资料和ECMWF_THIN、T639及宁夏WRF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对2017年2月20—21日宁夏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短波槽、低空低涡切变线、地面回流及河套锢囚锋等的共同存在为暴雪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流型配置;200 hPa西风急流、500 hPa西南急流、700 hPa偏南急流和850 hPa偏东气流为此次暴雪天气提供了较强的水汽输送和补充;雷达回波呈现层状云结构,径向速度图上较好地反应出降雪区流场的辐合、冷暖平流分布,VWP清楚地展示了强降雪风场的垂直结构及高低空急流的演变过程;对各家数值预报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在对中低层影响系统、水汽条件及降水量预报能力方面,欧洲细网格预报与此次实况最为吻合。  相似文献   

7.
选取抚顺地区2018年10月9日、28日2次冷涡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高空环流背景、地面形势以及水汽条件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2次天气过程预报员均出现漏报现象。通过对2次过程的天气形势分析以及数值预报检验,发现欧洲中心细网格(数值预报)对于高空冷涡配合地面倒槽产生的降水预报时间比实际降水时间延迟;对冷涡后部配合地面低压产生的降水预报时间比实际降水提前。预报员主观预报出现漏报的原因主要缘于对冷涡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机理及结构认识不足,对水汽、抬升等关键降水要素缺乏合理的预报订正经验。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检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67-26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2月4—7日河南省一次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形势有利于冷暖气团交锋,从而产生次级环流和锋生强迫,由于锋后的冷空气垫阻挡,导致来自低纬的暖湿气流北上爬升,在锋区上界形成很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促进暖湿空气的抬升和凝结,是河南省大范围暴雪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豫北地区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产生的"抽吸"机制,有利于次级环流的形成,加强了强降雪产生的动力作用。冷锋在河南的合并、锢囚,黄河以北700 h Pa切变线的存在,为豫北暴雪天气提供了良好的辐合抬升动力条件。前期边界层925 h Pa的水汽辐合是豫北超历史极值的降雪的一个有利条件;大气中的可降水量与降雪的量级有很好的对应关系。850 h Pa温度的-4℃线对预报降水相态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连地区一次春季暴雪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资料分析了2012年3月4—6日大连市一次暴雪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暴雪发生在两槽一脊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高空长波槽和地面倒槽是这次降水的影响系统。降水前期,河套倒槽北上发展旺盛,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在东北交汇,气流上升区延伸至对流层高层,垂直上升速度较小,值为0.05~0.10 Pa/s,前期降水多表现为雨夹雪,气温略微上升。降水中期,北支冷空气南压,中低空西南急流不断提供水汽,高低空耦合的加强导致垂直上升速度加强,最大值0.6 Pa/s,触发暴雪,温度略有下降。降水末期,整个气层以西北气流为主,层结变得稳定,降雪趋于结束。  相似文献   

10.
应用地面天气图资料、探空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对湖北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并对数值预报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渗透扩散的冷空气、850hPa及以下冷垫、700hPa西南急流、500hPa西风带低槽是湖北省出现暴雪天气的必备条件;湖北省出现降雪,地面温度在冷空气降温作用下最好降至4℃以下,而850hPa温度最好降至-4℃或0℃以下;暴雪天气预报的难度在于700hPa和850hPa西南急流对于温度层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 6 h 1次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发生在河南省的2次区域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雪过程背景形势场相似,都产生在500hPa高空槽东移、中层强盛西南气流形势下,配合低层偏东风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的扩散作用。中层西南气流和底层偏东气流辐合的位置与大暴雪区域对应良好。降雪时整层大气湿度饱和,中低层具有弱的逆温层。同时地形的抬升作用,对局地特大暴雪的产生有贡献。2次过程降雪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层气流辐合位置不同。降雪过程中600~700 hPa上辐合中心强度越强,对应降雪强度越大。垂直速度场上升运动区与主要降雪区域对应良好。700 hPa暖平流与925 hPa冷平流叠加区域即为产生大暴雪落区。风速辐合越大,对应降水越强。  相似文献   

12.
利用实况与预报场数据,对内蒙古陈巴尔虎旗2016年4月1日出现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环流形势、低层风场结构、温度场演变,找出影响其降雪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短波槽东移过程中发展为冷槽,冷暖空气剧烈交汇,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低层(850 hPa)0℃温度线南下造成降水相态的转变.此次过程对今后的类似降水天气的预报预测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次东北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Micaps系统的实况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及物理诊断分析方法,对2007年3月3~6日东北地区特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南方气旋东移北上强烈发展和500 hPa南北2支高空槽合并是造成该次强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700 hPa偏南低空急流为东北地区产生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低空辐合、高空辐散配置形势的强烈抽吸作用以及低空急流和切变线的耦合作用为暴雪提供了强有利的上升动力条件;强冷空气东移南下与暖湿空气的交绥作用,使得系统强烈发展,触发了强降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形势场资料对2012和2013年的2次春季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脊前冷空气不断补充,促使浅槽加深东移,低空西南急流建立,均为丹东地区暴雪提供有利环流背景和动力、水汽条件;地面倒槽顶部暖切变以及蒙古低压槽前切变是暴雪直接影响系统;中低层温度的分析是春季降雪预报的关键点,前期冷空气波动以及各层温度的垂直变化,尤其是低层逆温层的分析,均可以为判断降雪相态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一次低温冰冻雨雪雷电冰雹复杂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2月10—11日江苏省出现大范围冰冻雨雪天气过程,尤其在2月10日,一天内同时出现了暴雨、雷电、冰雹、大风、暴雪和冻雨6种以上复合性天气过程,为有观测记录以来首次。从高空环流特征、海平面气压场及气象要素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释用分析。结果表明:从高空环流特征、海平面气压场及气象要素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释用分析。结论如下:①500 hPa低槽、700、850 hPa切变线是此次天气产生的重要影响系统。②地面图上冷高压中心气压为1 060 hPa,特别是在30°~40°N、110°~120°E范围内有≥9条等压线密集区,预示着江苏未来6 h以后将出现大风天气。③850 hPa的0℃线是降水性质的分界线,在2月850 hPa与500 hPa之间的温度差≥22℃时,出现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很大。④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500 hPa高度场、850 hPa温度场、散度场以及水汽通量散度场预报对本次过程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⑤德国降水预报降水起始时间和大降水时段的预报与实况相比有所滞后。日本降水预报,大降水起始时间和大降水时段的预报与实况相比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解决冬季降水相态预报的难点.[方法]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自动站资料,选取华中地区岳阳、宜昌、武汉、长沙等地天气实况,对2015年1月28日~2月1日发生在华中地区的一次降水的相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结论]冬季降水及相态的预报,首先要从环流形势判断,500 hPa以上一致的偏西气流,700 hPa的西南气流,850 hPa及以下一致的偏北气流形成冷垫,有利于产生降水;对于降水相态的分析,要关注探空资料的应用,特别注意中低层的冷暖平流,冷平流有利于降雪,暖平流有利于降雨;非冰相层对于降水相态有好的指示作用.[结论]该研究为降水相态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地面高空观测资料、欧洲数值预报中心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117”本溪地区强降雪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受东北冷涡、北上温带气旋以及回流暴雪的综合影响,初期暖湿空气沿冷垫缓慢上滑,辽中地区存在明显的“冷-暖-冷”温度垂直结构,存在明显的逆温层和融化层,导致降水开始时以雨雪混合为主,由于强冷平流的降温作用,导致雨雪转换时间与预报出现1到2小时的偏差,是此次雪量预报偏小的原因之一;增暖、增湿与北方气旋冷锋后部冷空气作用导致能量锋区和水汽辐合增强,在强动力抬升、水汽辐合作用下,出现了此次本溪地区的强降雪过程;在极暖与极冷气团碰撞下,局地出现弱对流,出现弱雷电,更有利于短时强降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利用塔城地区南部乌苏、沙湾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8年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6h (1°X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塔城地区南部暴雪天气的时间变化及环流特征,以500hPa环流为依据将暴雪天气划分为西西伯利低槽东移南下型、南北2支锋区结合型、乌拉尔山低槽东移型3种类型。以期对塔城地区南部暴雪天气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进而提高对暴雪天气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9.
周贺玲  陈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90-21293
[目的]分析2010年1月1~4日发生在京、津、冀地区的一次局地暴雪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和NCEP/NCAR每日4次的2.5°×2.5°的格点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1~4日发生在京、津、冀地区的一次局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地面高压底部暖湿气流与高空槽后强冷平流的共同作用是造成这次降雪的主要天气系统;深厚的湿层与强烈的水汽辐合为降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以及涡度的动力耦合作用为强降雪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动力上升运动条件;近地面层θse陡峭密集区、低温以及高层逆温的存在为降雪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能量条件。[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的降雪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对锦州地区一次雨转暴雪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及降水相态转换的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是500 hPa高空槽、850 hPa低涡及地面倒槽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南和东南急流在辽宁省上空形成较强的水汽辐合,强降雪落区位于急流汇合处,雨雪转换过程中,地面气温和近地层的温度与降水相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