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两区制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模型对我国1953-2008年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进行刻画,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呈现明显的动态区制转移和非对称性;在经济适速增长时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符合增长理论;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符合反馈理论;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西部6省450个农户的有效调查数据,从消费能力、消费保障、消费视野、消费观念和关联消费五个维度中共选取13个解释变量,构建关于西部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结果表明:(1)购买汽车已经超越人均收入,成为影响西部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意愿的首要因素;(2)西部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以家庭决策为特征,并且在消费时呈现出较强的谨慎性;(3)与互联网的影响效果相比,旅游消费意识更依赖于生活观念和教育程度。  相似文献   

3.
科学认识景区游客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是优化景区市场供给、推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文中从时空视角构建景区游客旅游消费影响因素模型,将游客空间移动GPS数据与问卷调研数据相匹配,聚类分析获得5类时空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时空行为模式及其他因素对景区游客旅游消费的复杂性影响。研究发现:1)台儿庄古城游客路径呈全天环游型、夜景直线型、半天复杂型、两天覆盖型与半天环游型5类时空行为模式,且游客更倾向聚集于通达性高的主动线进行短时夜景直线型游览。2)景区游客时空行为模式对旅游消费影响显著,以夜景直线型为基线,访问多条街道并在景区停留更长时间的全天环游型与两天覆盖型游客随着旅游消费水平的上升相关系数变大,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并引导其访问更多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旅游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消费理论、推拉理论及旅游系统功能理论为基础,基于甘肃省526位农村居民的微观调查数据,构建因子分析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农民旅游消费的因素。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农民旅游消费受可支配收入、旅游产品价格、目的地、旅游服务、闲暇时间、群体支持、可进入性、旅游意愿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因素是可支配收入和旅游产品价格,其次是目的地因素及旅游服务因素,第三是闲暇时间和群体支持因素,可进入性和旅游意愿、旅游动机因素的影响力较小。  相似文献   

5.
将社会责任消费概念引入旅游消费研究领域,提出了旅游者社会责任消费的定义。通过扎根理论开发设计了旅游者社会责任消费意向测量量表,依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我国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消费意向水平一般,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人口特征人群在旅游者社会责任消费意向的不同观察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得出结论,旅游者社会责任消费意向具有可靠的现实基础,人口特征变量是影响旅游者社会责任消费意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引导旅游者进行社会责任消费时,要依据不同人口特征采取适宜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5~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Moran’s I指数分析31省市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2015年面板数据,选取当地人口、景区质量、客运能力和第三产业水平作为自变量,应用空间滞后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全域"和"局域"空间分析四个因素对31省市国内旅游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国内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整体虽呈下降态势,但2015年的局域空间依赖性依然明显,中、东部地区省市高-高集中,西北地区省市低-低集聚; 2)全域空间分析显示,客运能力、第三产业水平和国内旅游经济空间滞后项的影响显著,而代表本地游客市场的当地人口因素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3)局域空间分析表明,第三产业水平对东北地区省市影响较大,而当地人口和景区质量则对西部地区省市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旅游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规模旅游发展给旅游接待地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考虑旅游业的发展,用生态系统理论去解决旅游所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旅游生态系统是由区域内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具有系统等级的层次性、区域结构的特殊性、层次结构的网络性、系统状态的脆弱性等结构特征,并且发挥着旅游生产、旅游消费和生态调节等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8.
论文基于甘肃省12县域沙化区调查的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家庭总收入结构对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认为土地经营收入和个体经营收入对各个生活消费水平的家庭支出影响均显著,且随着家庭生活消费水平的上升相关系数变大。畜牧业收入对生活消费水平低的家庭支出影响显著,工资性收入对中等生活消费水平家庭的支出影响显著,其他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回顾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以及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关系的基础上,从城市化水平与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数量和结构的关系出发,首先,通过简单相关性分析,透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的特点;其次,通过构建我国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ve,PVAR)模型度量了城市化、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电力消费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研究表明:1)城市化水平对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弱,而对城镇居民家庭电力消费量的影响较大.2)到2020年,我国GDP将达到90.6万亿元,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一番的目标.3)根据模型预测,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为63%,意味着届时将有8.8亿城市人口,每年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4)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用电为511.3万亿度电,比2010年增长92%,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弹性为0.7.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三普"、"四普"、"五普"和"六普"的数据,构建省域单元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利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等区域差异研究方法综合测度1982-2010年中国各省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各省人口文化素质呈现"螺旋式"上升、提高的过程;2)各省人口文化素质各指标结构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部"的梯度差异特征;3)各省文盲或半文盲人口规模区域差异表现出"缩小-扩大"的发展态势,而大专及以上高学历人口规模区域差异表现出"扩大-缩小"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采用基本特征描述、可视化分析、等级嵌套分析、中心性分析和网络密度分析,对赴西藏游客旅游数字足迹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布达拉宫、纳木错、大昭寺、八廊街和羊卓雍错是西藏核心旅游景点,在连接西藏其他景点和吸引游客上起到关键作用;纳木错和羊卓雍错是主要集聚点,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米拉山口是主要辐射点,八廊街既是主要集聚点又是主要辐射点;西藏旅游景点可分为3级,最受游客喜爱的热门景点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和林芝地区;景点网络密度小,整体结构松散且不均衡,景区间联系不紧密;热门景点均具有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便利、可达性好的特点,其中交通和距离是影响西藏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庆传承民族文化、塑造地区形象、促进经济发展。然而,民俗节庆面临原真性和商业化的两难局面,并且原真性与游客体验和行为意向的关系也尚未明确。本研究以那达慕为例,构建民俗节庆原真性、游客体验和行为意向的关系模型,考察原真性对游客体验和行为意向的影响,探讨原真性和商业化的互动策略。研究表明:民俗节庆原真性包括客观原真性、建构原真性与存在原真性三类,它们都直接影响游客体验。仪式、风俗、生活用具、旅游纪念品是客观原真性的具体表现;服装、舞蹈、比赛等是建构原真性的表现;而参与性节目是存在原真性的表现。这三类原真性是提升游客体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旅游流转移的陕西省入境旅游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陕西省入境旅游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其游客市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入境旅游发达区转移而来的,但三大区域入境旅游流向陕西的扩散转移成长过程各不相同,研究发现:环渤海是陕西最大的入境旅游中转地,且年际变动较小,比较稳定;长三角向陕西转移人数少于环渤海,年际变动大,处于波动增长状态;珠三角向陕西转移数量最少,且这些年不增反减,年际变动较大;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趋于多元化,日渐稳定和均衡;陕西省对三大区域入境游客的吸引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需在开拓三大区域入境旅游市场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GIS)的空间统计方法对兰州市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和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进行处理,探讨兰州市的人口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兰州市的人口分布总体上表现为集聚趋势;十年来兰州市人口密度一直以主城区为最高,且2000-2010年主城区城关、安宁、七里河和西固区的人口密度在不断增加,其他的区、县则处于负增长;2000-2010年,兰州市的人口重心由皋兰县不断向东南方向的城关和安宁区移动,移动速度逐年加快,兰州尚处于高速城镇化阶段;2000年和2010年的兰州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式不同于东部地区的大城市,以反函数模型拟合效果为最好,但仍然符合距离衰减规律,以东方红广场为中心,随着距离增加,人口密度递减.  相似文献   

16.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Plasmopara viticola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rape downy mildew is a destructive oomycete disease worldwide for viticulture. A total of 440 infected leaf lesions were collected from nineteen vineyards distributing in the major viticulture regions in China. Six specific SSR markers were used to genetically characterize the Plasmopara viticola populations. A total of 60 alleles were generated and 324 distinct genotype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se multi-locus markers. Most populations had high levels of genetic and genotypic diversity. AMOVA analysis showed that majority of the total genetic diversity was distributed within the vineyards while moderate to high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was also observed among some P. viticola populations. Three populations (BJ, GX, and GS2) were clearly separated from the rest of the populations by using PCA and Nei’s genetic distance analysis. Mantel test showe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unbiased Nei’s genetic distance and geographical distance.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口数量及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支撑了我国老年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研究老年人旅游行为心理依据,有助于老年旅游市场合理高效地开发,也有益于老年人安享晚年。基于补偿性消费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并结合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补偿性消费心理作用于老年人游前、游中、游后各个阶段;死亡威胁促使老年人风险需求和多样化需求增强,老年人通过旅游体验新鲜事物,从而增强人生掌控感以减轻死亡焦虑;个人控制感缺乏时,老年人倾向于次级控制,会在旅游消费中寻求结构与秩序,因此更偏爱秩序良好、规划合理的旅行社;权力缺乏影响老年人的消费偏好,使其更青睐品牌知名度高的旅行社;人际归属需求受威胁导致与人交往成为老年人重要诉求,在跟团游时更易迁就他人并会增加对怀旧旅游产品的购买。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