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藏香猪肥育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影响。试验选择生长发育正常、体重14 kg左右的藏香猪16头,随机分成2组(圈养组和放养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公母比例一致,两组饲喂相同的基础饲粮,放养组采用“圈养+林中放养”结合模式,圈养组采用全圈养模式,试验期172 d。饲养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3头试验猪进行屠宰测定,取样检测背最长肌化学成分、脂肪酸、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圈养组、放养组的日增重分别169.99 g、199.06 g(P>0.05);料重比分别5.17、5.00(P>0.05);瘦肉率分别为47.84%、48.32%(P>0.05);屠宰率分别为62.83%、61.23%(P>0.05)。圈养组熟肉率比放养组高2.99%(P<0.05);放养组肉色、大理石纹评分比圈养组均提高9.43%(P<0.05);放养组背最长肌亚油酸甲酯、二高-γ-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比圈养组分别提高29.71%(P<0.05)、42.86%(P<0.05)、77.78%(P<0.05);背最长肌蛋氨酸、赖氨酸比圈养组分别提高5.17%(P<0.05)、1.57%(P<0.05);粗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圈养组相比有下降趋势(P=0.06),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有上升的趋势(P=0.06);同时,放养组鲜肉必需氨基酸得分均高于圈养组。综上所述,圈养和放养模式对藏香猪肥育性能和胴体性状无显著影响,但放养模式有利于改善肉色和大理石纹,圈养模式有利于提高熟肉率。放养模式能显著提高背最长肌亚油酸甲酯、二高-γ-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蛋氨酸、赖氨酸含量,有利于形成脂肪酸理想比例和促进氨基酸平衡。说明在南方丘陵地区采用圈养和放养模式饲养藏香猪都是可行的,同时放养更有利于改善藏香猪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在滩羊不同时期不同部位表达量,分析其与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系,试验建立了检测滩羊H-FABP mRNA表达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2,4,6,9,12月龄滩羊(各20只,雌雄各半)的背最长肌、腰大肌和股二头肌的肌肉组织H-FABP 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还测定了三个部位肌肉组织IMF的含量。结果表明:性别与活重、胴体重、IMF、H-FABP mRNA背部肌肉表达量和股部肌肉表达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月龄、不同部位H-FABP基因的表达水平总体上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且2月龄表达量最高(P0.01)。三个部位IMF沉积规律基本相同,在生长前期随着月龄的增长其IMF含量呈上升趋势,6月龄左右上升明显,表达量为腰大肌﹥股二头肌﹥背最长肌。月龄与活重、胴体重和股部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0.01),但与IMF、背部和腰部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2月龄滩羊背最长肌中H-FABP基因表达量与IMF含量相关系数为0.104(P=0.327),呈正相关;股二头肌H-FABP基因表达量与IMF相关系数为0.773(P0.01),呈强度正相关;腰大肌2~12月龄期间HFABP基因表达量与IMF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25。说明H-FABP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不同,股二头肌中的表达量最高,腰大肌次之,再次为背最长肌,且腰大肌的表达量仅次于股二头肌。  相似文献   

3.
选择肉质优良地方品种金华猪、金华猪与引进瘦肉型猪杂交品种以及国外瘦肉型品种大约克等,屠宰测定其常规的肉质性状以及背最长肌中脂肪酸含量,探讨不同品种猪常规肉质性状以及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测定的6个品种中,金华猪的pH、肉色评分、大理石纹评分、系水力都是最高的,都显著高于国外瘦肉型品种大约克猪(P0.05);嫩度和失水率都是最低的,都显著低于大约克猪(P0.05)。在测定的6个品种猪背最长肌13种脂肪酸中除棕榈油酸外,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金华猪背最长肌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之和以及饱和脂肪酸和总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都是极显著高于外来品种大约克猪的(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大约克(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极显著低于大约克猪(P0.01)。杜洛克×金华猪的饱和脂肪酸以及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之和均高于长白×金华猪、杜×长金猪和大约克猪,但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金华猪杂交品种中,杜×长金猪的亚油酸含量是最高的,极显著高于杜洛克×金华猪和长白×金华猪(P0.01)。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为探索贵州地方猪胶原蛋白特性及相关基因COL3A1、LOX的mRNA组织表达规律,以柯乐猪、宗地花猪、杜大长杂交猪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探索贵州地方猪胶原蛋白含量及特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OL3A1、LOX基因mRNA组织表达规律,结果表明:3个猪种皮下脂肪胶原蛋白含量均高于背最长肌。宗地花猪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组织胶原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杜大长杂交猪,柯乐猪2个组织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杜大长杂交猪;HP交联含量在背最长肌组织最高的为宗地花猪,在皮下脂肪组织最低的为宗地花猪;LP交联含量在2个组织中均是宗地花猪最低;COL3A1基因在宗地花猪皮下脂肪中表达量较高,表明COL3A1基因表达水平与胶原蛋白含量分布呈正相关;而LOX基因表达趋势与HP和LP交联含量存在相关性,对HP和LP交联含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在不同肉质性状延边黄牛血液中的差异,试验选择20头延边黄牛按照高档牛肉生产模式统一饲养管理,根据它们的大理石花纹等级高低分为H组和L组。应用RT-PCR方法测定延边黄牛血液中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和过氧化氢酶体激活增殖受体γ(PPARγ)基因的表达丰度,另外分析了背最长肌肌内脂肪(IMF)和三酰甘油(TG)含量。结果表明:H组IMF和TG含量极显著和显著高于L组(P0.01和P0.05),H组个体血液中SCD和PPARγ表达丰度呈现出高于L组的趋势。IMF和TG含量随着大理石花纹等级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SCD和PPARγ基因均可在血液中表达,并且延边黄牛血液中SCD和PPARγ基因表达水平随背最长肌IMF和TG含量的升高呈现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测定湘沙猪配套系父系猪巴克夏和大约克的肌肉品质,在两个品种肥育试验结束后,每个品种分别选择6头猪进行肉质和肉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巴克夏猪大理石纹等级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1),肌内脂肪含量比大约克猪高1.64个百分点。巴克夏猪肌肉水分含量和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大约克猪低0.66个百分点(P0.05)、1.20个百分点(P0.01),而粗脂肪含量比大约克猪高4.40个百分点(P0.01)。大约克猪背最长肌中α-亚麻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巴克夏猪(P0.05);大约克猪背最长肌钾和镁的含量高于巴克夏猪,分别比巴克夏猪高0.02个百分点(P0.05)和13.50 mg/kg(P0.01);巴克夏猪背最长肌钠和锌的含量高于大约克猪,分别比大约克猪高54.83 mg/kg(P0.01)和1.93 mg/kg(P0.05)。  相似文献   

7.
214头猪(180头F2个体)组成的资源家系中,在猪的第4、8和13染色体上共选取23个微卫星标记,对11种肉质性状做了QTL定位,这些肉质性状包括:背最长肌肌内脂肪率(IMF)、背最长肌含水量(WM)、背最长肌系水力(WHC)、背最长肌失水率(DLR)、背最长肌pH(pH1)、股二头肌pH(pH2)、头半棘肌pH(pH3)、背最长肌肉色值(MCV1)、股二头肌色值(MCV2)、背最长肌大理石纹评分(MMS1)和股二头肌大理石纹评分(MMS2)。结果表明:检测到2个染色体极显著水平的QTL(P≤0.01),它们是定位在SSC13上55 cM处的IMF QTL,和定位在SSC4上10 cM处的WM QTL;4个染色体显著水平的QTL(P≤0.05),它们是2个MCV2 QTL(SSC8上110 cM处和SSC13上70 cM处)、1个MMS1 QTL(SSC8上185 cM处)和1个MMS2 QTL(SSC8上185 cM处)。上述QTL解释的表型变异从0.16%(SSC8上MCV2 QTL)到17.84%(SSC8上MMS2 QTL)。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持续30℃的环境高温应激对肥育猪生产性能、胴体性状、背最长肌质构分析、营养物质含量及肌纤维特性的影响.试验选取8窝共24头体重为(79.0±1.5) kg的“杜长大”三元阉公猪,其中每3头来自同一窝的猪只随机分到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3组分别为对照组(22℃适温+自由采食)、高温应激组(30℃高温+自由采食)和采食量配对组(22℃适温+采食量配对),试验期21d.结果表明:1)持续高温应激显著降低肥育猪平均日增重(ADG) (P<0.05),极显著降低肥育猪平均日采食量(ADFI) (P<0.01).2)3组之间的肥育猪胴体重、胴体长、平均背膘厚和皮厚均差异不显著(P>0.05),高温应激组肥育猪背最长肌大理石花纹评分在宰后24 h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P<0.10).3)高温应激组肥育猪背最长肌的剪切力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采食量配对组(P<0.01).与采食量配对组相比,高温应激组肥育猪背最长肌胶黏性和硬度有降低的趋势(P<0.10).4)高温应激组和采食量配对组肥育猪背最长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2组的背最长肌肌内脂肪(IMF)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5)高温应激组肥育猪背最长肌Ⅰ型肌纤维含量有低于采食量配对组的趋势(P<0.10),采食量配对组的Ⅱx型肌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肥育后期高温应激会改变猪表观肉品质和肌肉营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9.
《养猪》2017,(2)
为了探索出地方圩猪合理的生长肥育模式,选择60 kg左右的圩猪20头,分为圈养组和放养组,进行生长肥育测定。圈养组按照常规饲喂全价配合饲料;放养组白天山林放牧,自由活动和觅食,早晚各补饲1次精饲料,两组饲养至90 kg体重结束。两组分别选择6头90 kg的试验猪进行屠宰,并进行肉质和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放养组日增重为259.1 g,极显著低于圈养圩猪的373.2 g(P0.01);放养组料重比为3.12,体重增长1 kg,放养组比圈养组少消耗0.98 kg精饲料;放养组的肩胛后沿处、最后肋处、腰荐结合处和倒数第3、4肋处背膘厚分别是51.33 mm、27.35 mm、47.10 mm和37.96 mm,分别比圈养组下降24.4%、32.3%、12.4%和33.1%,差异显著(P0.05),而屠宰率、眼肌面积差异不显著(P0.05);放养组的肌内脂肪含量为1.82%,极显著低于圈养组(P0.01),而pH_(45)、pH_(24)、肉色(L、a、b)、失水率、拿破率、肌肉水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放养组的酪氨酸(P0.01)和赖氨酸含量(P0.05)显著高于圈养组,其他氨基酸差异均不显著(P0.05)。放养模式虽然延长了饲养周期,但减少了饲料的消耗量,显著降低了脂肪的沉积,提高了酪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是圩猪生长肥育较好的一种饲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实验旨在研究性别因素对苏尼特羊背最长肌脂代谢相关基因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背最长肌肌内脂肪(IMF)含量、脂肪酸的相关性。选取相同饲喂条件,体重(33.5 kg左右)和月龄(6月龄)接近的苏尼特羊24只,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分为公、母2组,每组12只。选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脂蛋白脂酶(LPL)为目的基因检测其mRNA表达量,并测定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甘油三酯水解酶(ATGL)的活性、IMF以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性别因素对IMF影响显著(母羊高于公羊),对豆蔻酸、棕榈油酸影响显著,同时对H-FABP、ACC和ACC基因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H-FABP与IMF含量、棕榈油酸具有正相关性,ATGL与IMF含量呈负相关,FAS与油酸、CLA具有正相关,与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呈负相关。综上,性别因素对H-FABP、ACC基因影响显著,同时发现H-FABP与IMF含量呈正相关,进而导致母羊IMF显著高于公羊。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5-羟色胺(5-HT)受体基因在不同猪种的表达及其与肉质的关系,试验选取淳安花猪与杜长大三元猪各12头,同时饲喂,达上市体重时分别屠宰,测定胴体、肉质性状及肌肉、脂肪中的5-HT受体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淳安花猪、杜长大三元猪的平均屠宰体重分别为88.1、102.4kg;淳安花猪的板油率、背膘厚、肌内脂肪等指标均显著高于杜长大三元猪(P〈0.05);屠宰率、眼肌面积杜长大三元猪显著高于淳安花猪(P〈0.05)。5-HT2A、5-HT7受体基因在2个猪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肌肉组织(P〈0.05),杜长大三元猪的肌肉中5-HT2A、5-HT7表达量显著低于淳安花猪(P〈0.05),而脂肪中表达量两猪种间差异不显著。5-HT2A、5-HT7受体基因表达量与屠宰肉质指标之间基本呈负相关,尤其是肌肉中的5-HT2A表达量,呈较强负相关(杜长大三元猪)或显著负相关(淳安花猪)。研究初步认为,5-HT受体基因在中外猪种之间存在表达差异,并与屠宰肉质性状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ACADM)基因在不同品种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猪脂肪沉积性状的相关性,采用Sanger测序法对藏猪(58头)和大约克猪(60头)ACADM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1 kb区域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筛选与基因分型,选取180日龄藏猪和大约克猪各10头屠宰后分别采集肝脏、背脂、心脏和背最长肌组织,利用RT-qPCR技术检测了ACADM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测定其背膘厚和背最长肌组织中肌内脂肪含量。结果显示:在ACADM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1 kb区域,存在C-101G和C-569G这2个突变位点,藏猪与大约克猪等位基因频率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藏猪与大约克猪的肝脏、背脂、背最长肌和心脏组织中ACADM基因表达趋势完全一致,藏猪极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1);经ACADM基因表达量与背膘厚、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性分析发现,ACADM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过以上结果推测这2个突变位点可能是调控ACADM基因表达的重要功能位点,从而导致猪脂肪沉积性状的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ACADM基因对猪脂肪沉积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鸡肌内脂肪(IMF)双向选择对脂肪性状及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北京油鸡肌内脂肪双向选育系和对照系雏鸡,饲养至56和120 d时,每个系分别屠宰30只母鸡,测定胸肌和腿肌IMF含量、腹脂重、腹脂率及LPL、H-FABP和A-FABP基因mRNA表达量,比较双选系各性状差异,分析IMF遗传选择效果。结果表明,上选系肌肉IMF含量和肉色亮度值(L^*)显著大于下选系(P〈0.05),胸肉终pH(pHu)显著低于下选系(P〈0.05)。LPL基因在120日龄上选系腹脂中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下选系(P〈0.05),下选系胸肌中H-FABP基因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上选系(P〈0.05)。结果表明IMF的双向选择是有效的,该双选系可以作为未来基因定位和基因互作效应研究的宝贵资源群体。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在散养条件下黄羽肉鸡CAPN1、H-FABP基因与其生长发育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系,试验以130羽3周龄体重接近,健康商品代黄羽肉鸡母鸡为试验材料,随机分为笼养组(对照组)和散养组(试验组),采集在不同周龄(3、4、6、8、10、13 w)的胸肌、腿肌和腹脂组织样品共360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不同生长阶段组织中CAPN1和H-FABP基因mRNA表达量进行检测,同时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胸肌和腿肌的IMF含量。结果表明:黄羽肉鸡的CAPN1、H-FABP基因在胸肌、腿肌和腹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随着周龄的增加,散养肉鸡CAPN1基因表达的整体变化趋势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且3~6 w其在胸肌和腹脂中的表达量均表现为笼养显著高于散养(P<0.05)。H-FABP基因的整体表达趋势随着周龄的增加而降低,在胸肌和腿肌中变化趋势相同,且均表现为散养显著高于笼养(P<0.05),在腹脂中表现为笼养高于散养(P>0.05)。与散养鸡相比,笼养鸡生长速度较快,腹脂率、IMF含量较高。本试验结果可为散养黄羽肉鸡CAPN1和H-FABP基因分子选育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试验选用84头体重接近10 kg的杜洛克×长白×大约克三元杂交(DLY)阉公猪,随机分成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7头猪。研究在NRC(1998)标(准对照组)和荣昌猪饲养标(准试验组)2种饲粮条件下,营养水平对DLY生长肥育期血液胰岛素、背最长肌IMFc、AMPI、R含量及ACC 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荣昌猪饲养标准下,各阶段试验组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均高于对照组,50kg时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②试验组背最长肌cAMP水平50kg时低于对照组(P<0.01);IR含量80kg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能氮水平对不同品种猪肉质性状以及肌纤维类型和细胞因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巴马香猪和长白猪共96头(48头/品种),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头猪),分别为长白猪饲喂NRC饲粮组、长白猪饲喂我国地方猪标准(GB)饲粮组、巴马香猪饲喂NRC饲粮组、巴马香猪饲喂GB饲粮组.试验从5周龄开始,至出栏时结束.分别于保育期、生长期和肥育期末,每组选择8头体况相近猪只屠宰,采集肌肉样品分析.结果表明:生长阶段显著影响了试验猪背最长肌熟肉率和肌球蛋白重链(MyHC)Ⅱx、MyHCⅡ易及白细胞介素-15(IL-15)mRNA表达水平(P<0.05),且随生长阶段呈增加趋势;与长白猪相比,巴马香猪的背最长肌熟肉率、MyHC Ⅰ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0.05);与NRC饲粮相比,GB饲粮显著提高了生长期长白猪和巴马香猪的pH45 min(P<0.05),显著上调了保育期和肥育期猪背最长肌MyHC Ⅰ mRNA表达水平(P<0.05);与GB饲粮相比,NRC饲粮显著上调了生长期猪背最长肌MyHC Ⅰ mRNA表达水平(P<0.05).由此可见,品种和生长阶段均可显著影响肉质性状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饲粮能氮水平则主要通过与生长阶段产生互作效应影响肉质性状及肌纤维类型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18.
试验旨在研究发酵麸皮多糖(FWBP)对肉羊肉品质、肌肉氨基酸组成及肌肉抗氧化酶和肌纤维类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50只体重为(20.17±3.33)kg的6周龄杜泊×小尾寒羊F1代杂交羔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Ⅱ、Ⅲ、Ⅳ、Ⅴ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100、200、400 mg/kg FWBP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4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1)Ⅱ和Ⅲ组肉羊背最长肌剪切力显著低于Ⅰ组(P<0.05)。2)Ⅱ、Ⅲ和Ⅳ组肉羊背最长肌中蛋氨酸(Met)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Ⅳ组肉羊背最长肌中的半胱氨酸(Cys)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而谷氨酸(Glu)和亮氨酸(Leu)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Ⅴ组肉羊背最长肌中丝氨酸(Ser)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而缬氨酸(Val)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3)各试验组肉羊背最长肌中过氧化氢酶(CAT)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且Ⅲ组肉羊背最长肌中CAT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Ⅱ、Ⅳ、Ⅴ组(P<0.05)。Ⅲ组肉羊背最长肌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4)Ⅲ组肉羊背最长肌中肌球蛋白重链(MyHC)Ⅰ和MyHCⅡa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且MyHCⅡx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Ⅳ和Ⅴ组肉羊背最长肌中MyHCⅡb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FWBP可以降低肉羊背最长肌剪切力,改善其氨基酸组成,提高肌肉抗氧化能力,诱导Ⅱx型肌纤维向Ⅰ和Ⅱa型肌纤维的转化,且以添加100 mg/kg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9.
20.
鸡H-FABP和A-FABP基因表达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选用H-FABP和A-FABP基因作为影响鸡肌内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以北京油鸡、矮脚鸡、白莱航鸡和AA肉鸡为研究群体,利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56、90、120日龄H-FABP和A-FABP基因mRNA进行定量分析,结合IMF含量及屠体性状测定,分析H-FABP及A-FABP基因表达水平对IMF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H-FABP基因mRNA随日龄的增长表达量显著降低,而A-FABP基因mRNA随日龄的增长表达量显著升高,并表现出显著的品种效应(P<0.01),性别因素对A-FABP基因表达影响显著.北京油鸡、白莱航鸡和AA鸡群体的H-FABP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IMF含量及屠体重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A-FABP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屠体重显著相关,与IMF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矮脚鸡A-FABP基因mRNA水平与IMF含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其H-FABP基因mRNA水平对屠体重影响显著,表现出显著的品种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