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进口木材应是我国的一项长远政策进入80年代,为了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弥补国内资源不足,木材进口量迅速增加,使我国成了世界上居日本之后的第二大木材进口国。进口的木材产品有原木、锯材、胶合板、纸浆和纸产品等,其中以原木为主。原木进口在1985年和  相似文献   

2.
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成为世界第1大木材进口国,近50年来其森林蓄积量净增长1.6倍。一个森林资源大国,长期大量地进口木材以满足其国内需求,因此有观点认为日本大量进口木材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文中重点阐述日本森林资源增长特点、木材进口动向、国产材利用政策等问题,以阐明日本为什么长期依靠进口木材而未能有效利用本国的森林资源和近年来日本政府推行的国产材利用政策及其成效。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国已经成为木材进口和木制品制造大国,全国木材与木制品需求年均4亿立方米(全部折合木材材积)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2010年中国木材加工业增加值比2009年同期增长22.2%。2010年中国木制品行业细分行业发展木材进口。近几年,我国木材与木制品折合木材材积总进口量大约在1.5-2亿立方米,进口价格年均递增15%~20%。2010年我国进口原木均价比去年上涨21.  相似文献   

4.
2018年进口木材数量虽然增长,但受国际经济严峻复杂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半年的市场不景气,木材和木制品生产、贸易企业压力很大,效益普遍不好。2018年共进口木材11 194.4万m3(原木锯材合计,原木材积),金额210.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2%和5.6%。数量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9百分点,金额增幅下降了17.6百分点。2018年进口木材及木制品总金额245.89亿美元(不含纸及纸制品),增长6.3%。出口总金额362.53亿美元,增长2%。  相似文献   

5.
商贸信息     
《国际木业》2011,(7):52-52
2010年全球针叶材需求上涨18% 国际木材资源市场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针叶材需求增加约18%左右。 2011年,消费继续呈上升趋势,与2010年同期相比,消费总量大约上升了20%左右。中国是需求量上升的主要驱动力,与去年同期相比,日本木材进口在第1季度增长21%。最大的出口国是瑞典,芬兰和俄罗斯。头两个月,加...  相似文献   

6.
日本木材为什么不能大规模进入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日本是森林资源大国家,森林覆盖率高达69%,森林蓄积量超过40亿立方米。同时,日本也是木材进口大国,其国内木材消费量近80%依靠进口。长期以来,日本扮演着森林资源大国和木材进口  相似文献   

7.
2009年8月胶合板市场数据分析日本:2009年8月份,胶合板市场总供应量为41.5万m~3,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1%,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国内生产和进口的下降。日本木材报告还提到,夏季假期也会大大影响国内的产能。  相似文献   

8.
据日本《读卖新闻》2007年3月5日消息,由于国际市场木材供需的结构性变化,近年来,日本国内木材产量占总消费量的比值呈上升趋势,预计这种趋势将进一步地扩大。鉴于这种情况,应该把国内木材产量的增长同国家林业产业的复苏结合起来。由于廉价进口木材的不断增长,日本林业产业持续衰退,结果导致国内森林的严重荒废。[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日本木材市场高度依赖国外供应。由于世界范围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在不远的将来,进口到日本的原木和制材的数量将会急剧下降。另一方面。由于60年代营造了大量人工林,在近10年里,日本国内森林蓄积水平在增加。建立日本林业模型,以期分析日本国内以及来自美国、加拿大的长期木材贸易动态。其包括日本森林生长模型、以日美、日加贸易为重点的木材贸易模型、地区木材市场模型和最小运输成本模型。模拟分析显示,即使日本木材生产者能够控制日本的木材市场,木材仍然短缺,仍然需要木材输出国来弥补。它还显示,关东、东海和关西地区的木材生产者不会受到国外供应的强烈影响,而在东北、中国、四国和九州地区;日本木材生产者将与国外供应者处于竞争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木材进口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木材需求迅速增长。在国内木材供给有限的条件下,木材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木材进口风险不断上升。在HHI和S-W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了木材进口风险指数。该指数涉及到中国木材进口来源国的风险状况、来源国的差异程度和资源可持续风险。对木材进口风险指数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尽管2006年后中国木材来源国的集中度不断降低,但木材进口的总体风险却不断增加。以此结果为依据,就降低我国木材进口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商贸信息     
《国际木业》2007,37(7):51-56
2006年德国人造板工业销售额增长;意大利木工机械制造业:2007年形势看好;西班牙锯材进口下降27%;木材生产者关注关税上涨;俄罗斯2006年对欧洲的硬木出口减少  相似文献   

12.
据日本《木材情报》2007年:6月报道,近年来,日本木材进口渠道逐渐转向波罗的海诸国,特别是前苏联解体后位于东欧的国家。例如,日本增加了从拉脱维亚进口的木材数量(请参阅本刊2006年第31期),最近又迅速扩大了从爱沙尼亚进口的木材数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自从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原始林采取禁伐、限伐后,木材市场供需缺口扩大,但木材价格并未立即出现快速上涨,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在1999年为鼓励木材进口,采取了“零”关税,国外木材得以大量进口,尤其是俄罗斯木材的大量涌入,平抑了国内木材市场的价格上升。去年在国内生  相似文献   

14.
行业简讯     
2010年福建木材进口量增长近1·5倍据福建检验检疫局统计,2010年福建省进口木材大幅增长,该局全年共检验检疫进口木材37·07万m3,价值5 976·84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5·88%、149·08%。进口木材主要包括原木和锯材两大类。1)进口原木总量为32·47万m3,价值4 955万美元,占木材进口总量和总值的88%、83%,同比分别增长154·09%、171·61%。主要是加拿大的铁杉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以来,日本木材进口量上下波动,自给率下降。加工品进口增加和木质板替代实木产品,进口与流通渠道的多样化,进口国的分散化,进口关税的下降,都逐步改变着日本的木材进口结构和供需结构。国际木材贸易与日本国内宏观经济背景、木材市场、林产工业、林业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产生这些结构性变化的原因。这些变化将进一步加强日本对进口木材的依赖,促进日本国内林产工业的衰退,日本对国际木材市场特别是高附加值加工产品市场的影响力也会因此而提高。  相似文献   

16.
1998年度全国木材交易订货会日前在西安市召开,内贸部非金属材料流通司副司长朱光前在此次会议上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的木材市场发展平稳,资源和社会需求都有所增长,供需大体平稳,社会库存有所下降,价格出现小幅回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木材企业经营状况不佳。 一、资源有所增长。据统计,一至三季度全社会木材资源总量为2001.4万m~3,同比上升1.4%。其中,国内生产完成2600m~3,同比下降0.7%,累计进口木材410.4万m~3,同比增长39.5%。进口增加,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价格下降、进口成本有所下降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国际木业》2005,35(8):38-41
2004年我国家具进口增长迅速;日本家具业来华招商;欧美家具巨擘携手来华打假;传统古典硬杂木家具市场货稀价升;家具行业人士建议对名贵木材下脚料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2003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外贸进出口总额达8512.1亿美元,比上年净增2304亿美元,增长37.1%,其中出口4383.7亿美元,增长34.6%,进口4128.4亿美元,增长39.9%,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55.3亿美元。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0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8%,因而还会牵动整个木材市场同步前行。有专家预测,作为世界第二大林产品生产、消费国和第三大初级林产品进口国,我国2005年生产建设用材需求量将达到23000-24000万立方米,薪材11000万立方米,合计34000-35000万立方米;2015年生产建设用材需…  相似文献   

19.
周冠武 《国际木业》2006,36(5):39-39
环保主义在近日的一份报告中声称,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消费正忙于抢购中国制造的廉价家具,而对生产这些家具的木材来自于非法采伐猖獗的国家这一事实一无所知。据位于美国的森林趋势(Forest Trends)和世界林业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共同撰写的报告称:1998年至今,美国和欧盟从中国进口的木材产品增长了近900%。美国进口量约占所有进口木材产品的40%。  相似文献   

20.
程实 《国际木业》2010,(12):47-47
2010年上半年,通过张家港港口进口的木材总量为179万m^3,总价值达5.0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木材进口材积增长21%,进口总额增长53%。其中,61000m^3通过集装箱进口至国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