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水库投饵网箱养鱼对水质产生不良影响的机理和危害性;分析了由于投饵网箱养鱼导致网箱区甚至全库水质恶化的原因;从维护水库生态平衡,保持网箱良好的水交换率,减少对水库的有机污染和提高水库自净能力等几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辨别池塘水质的优劣,主要是通过看水的颜色来判断的,如果水色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池水混浊度小、透明度适中,一般为25~35厘米,这样的水质,习惯上称为肥水,就这两种水质而言,前者比后者更有利于鱼类生长。  相似文献   

3.
钱玉宽 《内陆水产》2005,30(5):37-37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加大等原因。导致泥鳅的天然资源减少。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状态,水质容易恶化,因此,在病害防治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喂与施肥,且放养密度要恰当,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  相似文献   

4.
池塘中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鱼类的成长和成活。但是,水质是可以调节的。成鱼高产塘或者浅水小塘,鱼密水肥,水质容易变坏。因此,调节水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一般养鱼水质的指标包括:溶解氧,氨氮含量,pH值(酸碱度)和浮游生物量。调节水质的目的,是要使这四项理化因子达到适宜鱼类生活、摄食、成长所要求的标准。调节水质最有效的办法,是加注或换注新水。加入的新水,能增加氧气和老水中缺乏的某些营养盐类,如铁、锰、硅等等,以及冲淡  相似文献   

5.
底泥生物氧化与城市黑臭河涌治理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冯奇秀  谢骏  刘军 《水利渔业》2003,23(6):42-44
底泥是城市河涌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底泥生物群落、化学组成、化学状态,特别是氧化还原状态等直接影响河涌自净能力和上覆水体水质。将底泥生物氧化配方和方法应用于黑臭河涌治理,水体自净能力增强,水色好转,水体透明度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安丽莉 《齐鲁渔业》2008,25(7):53-53
1防缺氧 金鱼在夏季最好先用清水、绿水结合饲养,如遇连续阴雨的梅期,应每日或隔日抽出一小部分原水,再加入等量新水。换水、注水的水温力求平衡,一般温差限于0.5-1℃之内。露天鱼池遇频繁降雨,藻类光合作用减弱,水中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不能被水生植物全部吸收,容易败坏水质,一旦发现水质极度浑浊,或溶解氧极低,应及时换水。另外,放养密度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7.
一、越冬池的清整   越冬池大小一般为 120~ 200米 2。河越冬时间长达 3~ 5个月,如果越冬期间水质不好,容易导致鱼病发生,对河越冬有严重影响,因此越冬池在越冬前应进行清整。先将池底部的淤泥清挖干净,再经曝晒后用 20毫克 /升漂白粉溶液浸泡冲洗,消毒三天排尽池水后便可注水使用。若有加温设施,则应检查管道是否畅通,加温设施能否正常运转等。   二、越冬池注水   河越冬用水应是沙滤水或消毒处理水,水的各项指标应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在河越冬前 3~ 5天将越冬池注满水,在鱼进池前应试水,以防中毒或意外情况…  相似文献   

8.
彩红鲷抗病力强,在池塘养殖中很少发病,但是水质调控不好或鱼体经运输、捕捞擦伤,很容易在短期内引起大量死亡,要密切注意防治。常见的鱼病有如下几种: 一、水霉病 1.病因:由水霉菌引起。 2.症状:病鱼急躁不安,独游水面或浅滩,游动缓慢,体表有絮状水霉着生,皮肤黏液增多,鱼体消瘦衰弱而死。此病一般在水温18℃时最为流行,特别是鱼种下塘时易发生。  相似文献   

9.
要使观赏鱼在水族箱内舒适的生活。除要使水温、光照、水质指标达到养鱼的标准外,还要在维持一种适宜的生态环境上下功夫。一个良好的水族环境,必须是有着自洁和调节水质的能力。怎么说呢,就是要使水族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和水体内有益菌落处理废物的能力达到一个基本平衡的状态。在这里除了依靠合适的机械过滤系统,还要依靠生态系统自身来达到水的自清和自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1水质 1.1水龟 夏天气温高,龟的活动量加大,同时吃的也多了,当然排泄量也就大了,随着饲养箱内排泄物和残留物的增加,水质很容易恶化,如果不及时换水会有难闻的气味,龟的健康也会受到威胁。所以在夏天来临之前要为饲养箱配上水循环系统,根据水质的变化更换新水。注意新水要晾晒后才能使用,水的过滤装置也要及时清理,防止残留物和粪便任里面变质。  相似文献   

11.
虾、蟹养殖在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中占有相当地位,夏天高温季节,虾蟹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是整个养殖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在这一季节务必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水质管理 水产养殖以养水为本,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生产的成败。夏季养殖水质不宜过肥,否则一方面容易浮头,另一方面容易生青泥苔。为调节水质,每 7~ 10 d换 1次水,每次加水 20~ 30 cm,水位加深到 1.2 m,透明度 30~ 40 cm。高温时池水易偏酸性,可每隔半月每 667 m2用 10 kg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这样既可调节水的酸碱度,为虾蟹补充钙质,促进脱壳。 2投饵…  相似文献   

12.
《齐鲁渔业》2009,26(1):36-36
在季节转换时,很多池塘都会出现水质突然变化的现象——在天气变冷或变暖时,水温也随之变冷或变暖后,塘水会突然发生水色变浓或水质变差等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一、概念 虾是塘底栖息动物,养殖过程中池塘底质好坏对水质构成直接的影响,也就是常说的“底好水好,水好虾好”。如果底质各种指标超标,长期的恶性循环极易引起对虾耗底(死在池塘底部)、应激等对虾疾病发生。底质与水质相辅相成,通过水质的细微变化可以知道底质的恶化程度,洁净的底质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水质的稳定有利于平衡菌相与藻相。给水生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正>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并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被称为"水中人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此,泥鳅的人工养殖被广大养殖户看好。但因为泥鳅养殖水域要求一般较浅,且一般为静水,所以养殖水容易污染,水质容易恶化,所以养殖技术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稻田人工养殖河蟹,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或管理不当,很容易死亡。究其原因有水质污染、病菌感染和蟹池缺氧以及互相残食等,针对上述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避免河蟹死亡。1及时换水稻田蟹池应经常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特别是在盛夏,1—2d就应换水1次,每次换水应在1/3以上,最好是边灌边排,同时要注意河蟹的活动。如发现河蟹成批爬出水面吐泡沫,表明水中严重缺氧,应立即冲灌新水。2消毒防病用生石灰彻底清池,保持水质清洁,夏季要特别注意加注新水。在有发病预兆的池塘内泼洒新鲜生石灰,使全地浓度达15一20g/…  相似文献   

16.
预防观赏鱼病发生的措施一、水质水温要符合观赏鱼的生活要求了解所养观赏鱼对水质水温的要求,并使饲水的水质水温符合要求。一般方法为;①饲水要经过选择,用自来水作饲水要预先除氯;②放养密度适当;③勤清污、除粪、换水,必要时洗砂、彻底清箱;④换水时,新、老水...  相似文献   

17.
王树林 《内陆水产》2001,26(11):45-45
水蛭抗病力强,自然条件下一般很少发病;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温度不稳定、密度过大、水质恶化、营养不良等因素常导致水蛭发病。1水蛭发病原因1.1温度不稳定气候忽冷忽热,昼夜温差过大;越冬不采取防寒措施,酷暑季节不采取搭遮荫棚、养殖水葫芦,均易导致水蛭发病。1.2密度过大放养密度过大,就会造成水蛭活动范围过小,饵料不足,排泄物积累过多,容易滋生疾病。1.3水质恶化久不换水,池中排泄物、残饵积存过多,池水严重腐败、发黑发臭,病原菌大量繁殖,引起传染病发生。引入农药、工业废水污染水,引起水蛭中毒。1.4营…  相似文献   

18.
正一、春季常见不良水色调控1.清黑色水表现为水色发黑,尤其底部很黑,但是透明度很高,水中鲜见藻类,池底有大量腐烂有机质,如猪粪、青草等;常见于池底或池边种草、冬季池底堆有大量有机肥或有有机肥排入的池塘。此水色温度低时,养殖动物一般不会有不良反应,但随着温度上升,很容易造成池塘氨氮、亚硝酸盐升高,且藻类无法繁殖,施肥基本无效,导致水质恶化,养殖  相似文献   

19.
祝素玉 《内陆水产》2014,(11):71-71
4.3.4 罗非鱼养殖常见的水质管理问题 4.3.4.1水也过浓、透叫度过低(1Ocm以下):原因:鱼塘水质过肥、水中藻类老化,溶氧偏低,在高温季节此水色属于危险水色,容易滋生病菌诱发病害。  相似文献   

20.
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所以水质容易恶化。因此在防病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饵、施肥,放养密度要恰当,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做好泥鳅的防病工作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点:一、饲养环境泥鳅的饲养环境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进行。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不能作为养殖用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口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可以繁生一些底栖生物,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二、苗种质量要选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