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了湄潭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大致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并对示范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日前,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考核组来我县考核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考核组一行实地查看了白云山林场、农资大市场等地,通过看现场、听汇报、查资料、现场提问,对我县建立健全的“一个机制,七大体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我县创新推出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食品农产品出口备案登记制度给予了高度赞扬,同时就下一步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工作提出要求。要求全县上下要继续强化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管理,确保所有农资经营部门规范经营、诚信经营;要加快业务指导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要加强宣传,加大执法力度,真正达到食品安全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分析了广东省茶叶质量安全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介绍了我所近年来在该领域中的一些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并提出了立足广东茶叶资源和区域特点,发挥科技优势,在政策、监管、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关注茶叶卫生标准变化提高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新 《中国茶叶》2005,27(5):6-7
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和出口稳步增长,2004年中国茶叶总产量和出口量分别为84万吨和28万吨.在农业部开展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也不断提高.据2005年对全国168家企业抽取277个样品调查,按NY 5244-2004<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判定,卫生指标合格率达到极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茶世界》2010,(8)
我国是产茶大国和茶叶贸易大国,但当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甚至不及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等产茶国。目前,中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平  相似文献   

6.
茶叶质量安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鲁成银 《茶叶》2004,30(2):67-69
对茶叶质量安全进行了探讨。茶叶质量安全包含了茶叶质量与茶叶安全,茶叶质量是指“茶叶的特性及其满足消费要求的程度”,茶叶安全是指“长期正常饮用茶叶对人体不会带来危害”。在阐述茶叶质量安全内涵的基础上,对影响茶叶安全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介绍了茶叶质量安全评价及质量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7.
一、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概况1.出台背景2005年6月21日,日本厚生省通过WTO秘书处正式发布了关于制定《食品中农业化学品临时标准》(简称“肯定列表制度”)草案的G/SPS/JPN/145通报,以及农业化学品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最终草案。经过WTO成员评议后,日本进行了多次修改和补充,2006年3月29日,发布了最终版。该制度要求: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含量已有MRL标准的,遵从MRL标准;对于尚未制定MRL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一律不得超过“一律标准”(Uniform Limit),即0.01mg/kg。该制度于2006年5月29日起执行。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完全摆脱了以往局部调整、单个修改的修订,或者针对某一化学品、某一产品提出带有明显技术壁垒的指标调整的做法,而是涵盖了日本食品可能接触的农用化学品。同时,设定了一大批农药采用0.01mg/kg的“一律标准”。该制度的发布和实施对今后我国农产品出口日本具有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本新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强 《中国茶叶》2005,27(5):8-9
2005年6月7日,日本正式发布了食品中农业化学品临时限量标准的最终草案,即与日本现行制度有着本质区别的<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并于6月21日通过WTO秘书处向各成员国进行了通报(通报号G/SPS/N/JPN/145).该制度中临时限量标准包括了734种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农产品食品264种(类),暂定限量标准5万余条,其中涉及茶叶(含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农药共251种.该草案经过WTO通报程序,各WTO成员于2005年8月25日前提交了有关的评议意见.按照日本的规定,该制度将于2006年6月起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9.
论宁德市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居德  张婷 《福建茶叶》2013,35(2):39-40
近年来我国对茶叶质量安全的投入不断增加,基础研究不断加强,质量安全风险意识也不断提高。随着我市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与茶园标准化建设的推广普及,茶叶质量安全受到各级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通过多年的努力,采取各种监管措施,我市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得到  相似文献   

10.
茶叶质量安全标准要求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后,对我国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标准进行整体规划,安全限量和检测方法均作为强制性标准由卫生部统一发布,涉及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由农业部和卫生部共同发布。目前,各部门在清理有关标准,制修订一批新标准。在这一新的背景条件下,茶叶产品的限量标准也陆续重新修订,以提升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闽东生态茶园建设措施和目标,总结出适合闽东红绿茶生产的新垦茶园、茶林嵌合型和纯茶种植老茶园生态建设技术。  相似文献   

12.
以长沙县金井茶园种植的白毫早、槠叶齐、湘波绿2号为实验材料,研究纽翠绿腐殖酸液肥对春茶产量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品种施用同一浓度纽翠绿腐殖酸液肥,春茶芽头密度、百芽鲜重和产量以及茶叶品质均有提升,且以白毫早效果最佳,春季茶芽密度、百芽鲜重和产量分别增加6.67%、11.94%和19.41%,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8.33%和34.93%。同一品种(槠叶齐)春季喷施不同浓度纽翠绿腐殖酸液肥以稀释比例1∶400增产效果最好(32.36%);稀释比例1∶300绿茶品质提升效果最佳,氨基酸增加(28.32%),酚氨比降低(2.61)。  相似文献   

13.
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两株茶皂素利用菌WTS和YTS,这两个菌株在利用茶皂素生长繁殖的同时,对多氯联苯(PCBs)的降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茶皂素共存的条件下,WTS菌对PCB 77、PCB 118和PCB 138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提高了4.3倍、4.8倍和2.8倍,YTS菌对PCB 77、PCB 118和PCB 138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提高了7.1倍、9.1倍和8.9倍。结果初步表明,茶皂素能明显促进微生物对多氯联苯的降解,可望开发成一种良好的PCBs降解诱导剂,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茶小绿叶蝉是广泛分布于茶园的主要害虫,对于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茶小绿叶蝉的优势种及其特性、茶小绿叶蝉侵害对于茶树生长及茶叶挥发性和非挥发性代谢物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利用预警措施和虫口密度控制技术提升茶叶品质、挖掘茶小绿叶蝉关键激发子、寻找茶小绿叶蝉侵害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利用茉莉花茶香气指数鉴定其窨制品质及构建决策树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检测分析32个茉莉花茶样挥发性成分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引证分析了茉莉花茶、茉莉花、茉莉花干和茶坯的茉莉花茶香气指数(Jasmine tea flavor index,JTF index)。结果表明,JTF值与茉莉鲜花的芳香物质整体挥发水平存在相关性;针对29种特征挥发物对32个茉莉花茶茶样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得到不同窨制品质的显著聚类特征,推断JTF指数与29种特征挥发物的缺失可作为茉莉花茶窨制品质判定指标。进一步构建这32个茉莉花茶茶样窨制品质的决策树鉴定模型(判别准确率为93.8%),确定特征挥发物的缺失峰数(节点为4)和JTF值(节点为0.915)为判定节点,证实了JTF值与29种特征挥发物的缺失可应用于茉莉花茶窨制品质鉴定与掺假判别,并且建立决策树模型,能够快速、准确检测出不同窨制品质的茉莉花茶,尤其为掺假(如添加香精)等检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施肥对茶园土壤肥力及茶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通过对茶园土壤进行有效施肥,使茶园土壤保持较高肥力,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同时有效控制污染,维护茶园生态环境,一直是茶园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科研工作者有关施肥与茶园土壤及茶叶品质化学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施肥措施与土壤肥力因子、微生物指标、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今后茶园施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为客观评价茉莉花茶香气品质,以福州茉莉花茶为试材,测定不同品质花茶的香气成分.结果显示,福州茉莉花茶香气主要由醇类、酯类、萜烯类及含氮化合物组成.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对主成分载荷有显著影响的6个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构建了香气品质评价得分公式:XFJTF=(顺式-3-己烯醇苯甲酸酯+吲哚+氨茴酸甲酯)含量/(芳樟醇+乙酸...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全国茶类生产的发展和绿茶产区的变化情况。对绿茶品质概念的演进作了系统的论述。同时,提出了优质绿茶生产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9.
以不修剪或树冠面修齐作对照,设最大树幅处剪平、最大树幅处与冠顶(树冠面最高处)的垂直距离1/2处剪平等2个处理,比较对芽梢性状、鲜叶产量、茶叶品质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处理1每(33.3 cm×33.3 cm)×10 cm叶层范围内春、秋茶发芽密度2年平均分别达154个和58个,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百芽重处理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处理1的春、秋茶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对照的乌龙茶花香显,味醇爽,汤色金黄明亮,平均加权得分高于其他处理0.1~1.5分,品质最佳;春茶酚氨比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0.
从追溯编码、产品标识、基于物联网的溯源节点信息采集、溯源数据查询等4个方面简述茶叶质量溯源系统关键技术,阐述追溯系统集成框架与实现,同时分析了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构建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