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介绍都匀市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危害情况,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为当地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稻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b)属于大范围迁飞性害虫,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和耕作制度的改变,白背飞虱的种群数量急剧上升,严重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加.概述了白背飞虱危害、综合防治方法及监测和防治的最新研究动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白背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土名火蜢子、厌虫等,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主要危害早稻、中稻和一季晚稻.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严重的甚至导致水稻绝产  相似文献   

4.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白背飞虱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稻飞虱(白背飞虱)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8%毒死蜱乳油、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10%醚菊酯乳油、10%哌虫啶悬浮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乙虫腈悬浮剂、20%异丙威乳油、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等药剂药效较高,均可作为田间防治稻稻飞虱(白背飞虱)的药剂使用,建议进行轮换用药。大面积使用时,从防效和成本上考虑,建议于稻飞虱若虫高峰期,按用药量对水450 kg均匀透彻喷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吡蚜酮、乙虫腈、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防治白背飞虱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药剂防治白背飞虱速效性与持效性不同,吡蚜酮应与速效药结合使用,毒死蜱应与长速药结合使用,乙虫腈、噻虫嗪、烯啶虫胺可单独使用防治白背飞虱,并做到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动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地控制白背飞虱的为害,我们于1976至1983年间,对杂交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动态,药剂防治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生动态(一)灯下成虫消长动态据1976~1983年资料分析,镇江丘陵地区白背飞虱成虫于5月下旬始见,迁入盛期为6月底至8月底,主峰期常年在7月上、中旬,有些年份7月下旬到8月上旬也可出现迁入峰.9月中旬后虫量逐渐减少,10月下旬终见,全年发生4~5代.按照灯下成虫的消长动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发生型(图1).  相似文献   

7.
<正> 白背飞虱在我省江淮地区农业生态系中,原一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动态平衡,未曾造成灾害。近年来,由于杂交中稻感虫组合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气候条件适宜等因素,导致白背飞虱增殖,为害程度随之加重。据合肥地区1982—1983年调查,该虫由原来百丛49.5—51.9只上升到百丛27790只,凤阳、长丰、巢湖等地上升到百丛2—3万只。从1983年起,全省虫量普遍上升,危害严重的田块(制种)颗粒无收。白背飞虱已由次要害虫成为水稻上的重要害虫。  相似文献   

8.
丘陵稻区白背飞虱迁入主峰在7月11—16日,四(2)代是当地主要为害世代,一季稻为主要受害对象作物,常年主害代田间若虫高峰期出现在7月15~25日。在以一季中籼杂交稻为主的栽培制度相对稳定年份,成虫迁入量>1800头,≥0.1毫米雨日15天以上,降雨400毫米左右,降雨系数>80,温雨系数≥14,晴雨指数>2.3的因子组合,视为当年主害代大发生的量化指标;采用时序分析法长期预测值与实测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33~0.77级,组建多元回归中短期预测式,回检准确率达84%以上。根据为害损失测定,提出药剂防治指标为常规稻1100头/百丛,杂交稻1500头/百丛。研究制定“决战四(2)代,实行达标防治”的防治对策,筛选出扑虱灵为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1991、1992年大面积实施应用该项研究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水稻抗白背飞虱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背飞虱是目前我国及东南亚为害严重的病虫害之一,综述了在水稻抗白背飞虱的生理、分子防御机理、抗白背飞虱基因、QTL定位以及抗性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并展望了今后水稻抗白背飞虱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白背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怒江州泸水、兰坪、福贡等县呈加重发生态势,对怒江州水稻生产构成巨大威胁。笔者通过分析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发生危害特点和原因,认为白背飞虱在怒江州暴发的主要原因是虫源基数大、食料丰富、使用药剂不合理及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提出了有效控制白背飞虱的防治技术,为本地区白背飞虱的监测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分析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云南省富宁县历年水稻白背飞虱的测报资料,探讨了水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在富宁县的发生规律。通过分析影响白背飞虱发生的主要因子,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该地区白背飞虱综合防治的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引进生物农药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进行防治白背飞虱试验。结果表明,用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1 200 mL/hm~2防治白背飞虱效果较好,药后7 d,防效为68.7%;药后14 d,防效为78.0%。而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对蜘蛛、蜻蜓、瓢虫、螳螂等田间优势天敌种群数量没有影响,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由于广德县大面积推广种植抗褐飞虱而不是抗白背飞虱的杂交水稻以及耕作制度的改变,导致白背飞虱的种群数量急剧上升和发生面积明显增加,大发生的频率大大增加,对水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该文介绍了2016年广德县白背飞虱的发生情况,提出了防治原则、防治目标以及综合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龙艳  陈玮  芦峰 《农技服务》2015,(1):85+88
使用10%唏啶虫胺水剂20ml/667㎡(3000倍)、15ml/667㎡(4000倍)、10ml克/667㎡(6000倍)、5ml克/667㎡(12000倍)等4个不同浓度药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克/667㎡(4000倍)进行防治水稻白背飞虱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0%唏啶胺水剂3000-6000倍液均适宜在生产上防治稻飞虱,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没有明显差异性,两者可作为轮换防治稻飞虱药剂。  相似文献   

15.
繁昌县白背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繁昌县近20年的灯下和田间白背飞虱数据进行分析,明确其发生特点,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以为当地白背飞虱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白背飞虱在杭州地区主栽水稻品种、杀虫剂在拌种和喷雾使用方式下的发生动态及其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SRBSDD)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主栽水稻品种上白背飞虱虫量与SRBSDD的病情呈显著正相关,齐穗期SRBSDD病情指数(Y1)与8月初(X2)、9月初(X4)的白背飞虱密度呈显著正相关,预测模型为Y1=-7.962+0.110 X2+2.505 X4(r=0.808,P0.000 6),表明秧田期和本田初期白背飞虱迁入造成的初侵染、主害代(8月份)白背飞虱传毒造成的再侵染对后期SRBSDD发生程度均有显著影响;药剂拌种和喷雾2种施药方式对白背飞虱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通过控制传毒媒介昆虫对SRBSDD预防效果明显,其中吡虫啉种衣剂拌种、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喷雾处理预防效果最佳,分别为61.7%和73.2%;白背飞虱田间防效、虫口密度与后期SRBSDD防效、病情指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在白背飞虱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带毒率较高的情况下,可采用药剂拌种或在秧田期和大田初期喷雾,重点防治白背飞虱,降低带毒飞虱基数及种群增长率,降低主害代侵入风险,达到防控SRBSDD的为害和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白背飞虱是危害水稻的迁飞性害虫,也是SRBSDV的寄主。该病害具有突发性、暴发性强、为害损失大等特点,防治困难,病害由白背飞虱带毒传播,选择吡虫啉60%悬浮种衣剂、丁硫克百威200g/L乳油开展药剂拌种控制白背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试验研究,对于指导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贵州南部地区水稻白背飞虱高效防控药剂选择提供依据,比较了用25%吡蚜酮SC 24g/667m~2、70%吡虫啉WG 5g/667m~2、10%吡虫啉WP 30g/667m2在白背飞虱若虫盛孵期喷施1次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药后3d25%吡蚜酮和70%啉虫啉的防效为64.20%、67.66%,分别高于10%吡虫啉处理8.28百分点、11.74百分点;药后14d25%吡蚜酮和70%啉虫啉的防效为96.74%、96.51%,分别高于10%吡虫啉处理17.71百分点、17.48百分点,且对水稻生长发育和白背飞虱天敌无影响。25%吡蚜酮和70%啉虫啉效果显著、持效期长、安全性好,生产上可替代10%吡虫啉。  相似文献   

19.
柯友夏 《现代农业科技》2010,(5):142-142,144
不同药剂防治白背飞虱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常用药剂吡虫啉、噻嗪酮对白背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吡虫啉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噻嗪.异丙威、敌畏.毒死蜱、毒死蜱速效性较好,但持效性差。  相似文献   

20.
水稻病虫害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从水稻栽培的全过程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点出发,以预防为主,根据病虫害与水稻、有益生物和环境各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合理应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进行综合防治,经济有效地把病虫害控制在允许值之下,同时把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内有害副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确保生产出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稻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