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草树木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重要的意象载体。《聊斋志异》中的花妖具有极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她们多为女性,是具有独立人格特征的生动意象。本文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蒲松龄的生活与情感经历,从花妖意象和其中蕴含的阿尼玛原型两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中曾经写道:“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唯闻杜鹃哭。”于是,“山魈”这种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秘动物便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其实,擅写鬼怪故事的文人蒲松龄、纪晓岚在《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中都以“山魈”为主角进行过创作。当然,鬼怪“山魈”是作者虚构的生物,而真正的山魈则是生活在非洲的一种猴科动物。  相似文献   

3.
中国茶文化形成于中晚唐时代,之所以形成于中晚唐时代,这主要是因为到中晚唐时代,饮茶习尚才逐渐由南到北在全国展开,而正是到中晚唐时代,中国文人才变得世俗、变得沉湎于享受生活,再也没有了盛唐时代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浪漫,茶成为了中晚唐时代文人们享受生活的媒介之一,文人们在面对人生无奈时,在茶中寻得些快乐、寻得些快慰、寻得些放下;文人们在人生快意时同样要以茶娱情,在茶中享受高雅的美.因为文人们将思想情感灌注于茶,喝茶才成为一种有较深刻文化内涵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农桑经》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杂著"类作品,属于小型地方性农书,反映了清代山东淄川地区农桑生产情况以及蒲松龄的农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践价值.本文概述了《农桑经》的成书背景、体例和主要内容,分析其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为更好地研究利用该书、更全面地认识蒲松龄的生平思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人在创作诗歌时,赋予了眉丰富的情感内蕴和寄托。本文系统的总结了眉意象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五种不同内涵,对于了解作家艺术审美和创作情感以及深刻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眉意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眉意象也呈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情感,是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长期积淀,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审美心理和美感内蕴。  相似文献   

6.
鱼是中国文化当中一个寓意极为丰富的符号。尽管在民间,鱼作为丰足的象征、情爱的具象而受到广泛喜爱,但是在古代文人们的作品中,鱼的形象却呈现出了许多有别于民间的文化色彩。由于古代文人社会地位的不确定性,文人们对于鱼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他们将鱼视为与自己同命运的生物,因而由鱼生发出了种种生命感喟。文人们是熟悉民间鱼文化的,然而他们不满足于用自己的才华去简单地继承和传播先民们的鱼文化,而是更注重通过对于鱼的描绘来抒发那些属于自己的情志,创造出带有本阶层特色的鱼文化。在他们的笔下,鱼不仅是富足的象征,更具有高贵脱俗的意蕴;它既是文人自身的形象代言,也是文人们所渴望的悠游生活的具象。可以说,鱼既是文人观照自我、表现自我的工具,也是他们进行哲学思辨的依凭。较之于民间文学中的鱼文化,中国古代文人作品中的“鱼”的形象有着更为丰富的哲学与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人由于受"安土重迁"和"孝悌"观念的影响,离乡时难分难舍,埋下了日后思乡的种子:他乡生活不适意时就会滋生思乡的情绪:思乡之情难以排遣时就会寻求精神家园予以消解,文学创作自然成为文人消解此情的主要选择;归乡之愿难以实现时就会营构心理之乡,抒写更多的恋乡思归作品予以精神上的慰藉。从而显示出一条清晰的恋乡思归文化心理轨迹和情感逻辑。  相似文献   

8.
墨竹形成于北宋,元代"文人墨竹"由写实向写意发展,明清时代更重视用"写意"来抒发个人情感的发展历程。写意墨竹的创作,要求在用笔、用墨、布置和气韵等方面都能熟练把握,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笔随心动,得心应手地画出高于古人旧竹的新竹。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女性形象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松龄赋予了《聊斋志异》女子诸多品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与渴望,蒲松龄让她们尽可能真实自由地生活,表现为对待爱情与亲情等多方面。可责的是她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不仅表现出感性层面的大胆,而且已有了新的乃至理性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开始阶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与熏陶下,园林艺术创作在思想、建筑、叠山、植物和理水等设计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充满诗词情趣和书画意境的园子逐渐地成为宋代园林最显著的特色之一。以沈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可以称得上是宋代园林诗画情感表达的典范,笔者试从沈园建造中历史背景的浸透与文人诗词情感的充分表达上,去感知园林景观建造中人文历史艺术体现的魅力,以期对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的遗憾宋宪章菠萝何时传入我国,已难翔实考证,但在清代大文豪、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笔下,已经有对此果的记载了。写于清代盛世康熙年间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之中,有一篇题名叫《凤仙》的爱情故事里说到,有一个名叫刘赤水的男青年与美丽、善良的狐狸姑...  相似文献   

12.
明代文人持茶具饮茶,十分注重饮茶环境,以营造清雅脱俗的氛围,达到洒脱、率性、怡然的精神追求。文人欣赏的饮茶环境有茶寮、山斋亭馆、僧寮道院以及山水自然等。本文通过明代文人著作(特别是茶书)、诗歌以及绘画,对明代文人追求的饮茶环境进行了较全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相似的田园不同的情感──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三首田园诗的比较分析王菊艳在中国文人的观念中,人与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自然仿佛是文学创作的无言宗师,很多诗人在自然的山水田园面前表现出极度的沉醉与痴迷。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三位重要的田...  相似文献   

14.
近代文人如张恨水、朱自清、苏曼殊、鲁迅、周作人、缪崇群等人,对秦淮茶馆都有许多精彩的描述.本文对秦淮茶馆以及文人对这些茶馆的描述进行了疏理,可见秦淮茶馆在近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表达了这些文人心头解不开的秦淮茶馆情结.  相似文献   

15.
从宋代园林的总体特点入手,分析宋代文人园林的形成背景及原因,并以重要文人园林沧浪亭为例阐述宋代文人园林简远、疏朗、雅致、天然、与民同乐的风格特点,最后归纳总结出宋代文人园林对现代城市园林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古语云:一草一木皆有情。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的文人,他们的文字中自然会流露出对生命的关爱和感怀。《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钓鱼时,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而不用那种将一根粗绳子拉在河的两岸、绳子上挂着一个个小钩子的  相似文献   

17.
王海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1000-11001
从文化基源的角度入手,描述中国古代诗词绘画不仅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并且还是文人士大夫的情感寄托。园林景观是一门多元的综合审美艺术,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它的精神内涵与中国的诗词绘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诗词绘画可以在景观构成中直接应用,如广泛运用于匾额、碑刻、对联、题咏、雕梁画栋、文字绘画等造景手法中。另外,文人士大夫将诗词绘画艺术的空灵境界融入园林艺术中,使园林景观有了诗情画意的韵味,使其在审美观念和情趣上处处露着文学艺术的痕迹,将中国的园林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审美境界。并通过研究诗词绘画与园林景观的关系,旨在为崇尚生态、倡导和谐的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故里建成“观狐园”胡正隆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故里——山东淄博市淄州区蒲家庄,建起了占地6亩多的“观狐园”,并已向游人开放。“狐仙”常是蒲翁笔下的美好形象。为了使“狐仙’与世人见面,蒲翁的后代们于今年投资142万元,引进银狐600只...  相似文献   

19.
基于相关文集、游记、方志等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徽州文人士大夫旅游活动的类型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结论显示,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旅游风气逐渐盛行的时代背景。文人士大夫是徽州旅游者群体的重要组成。文人士大夫的出游目的各异,主要有官宦宦游、文人漫游、探亲扫墓、礼圣朝山等类型。交游逸乐、逃离官场、探险涉幽、亲近故园等旅游心理,造就文人士大夫群体较为复杂的旅游心态和行为特征。文人士大夫的旅游活动对当地社会文化也影响广泛,这些旅游行为体现了与徽州社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刘军丽 《农业考古》2012,(5):170-174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中,饮茶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茶作为历代文人寄托精神、涵咏性灵的载体,表现其风骨人格和文心雅趣,品茗与文人精神紧密联系,成为代表中国古典文人文化精神的符号。自古以来,诗书画为中国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而茶与文人书画则有了一种天然的默契,正如苏轼对茶与书画的精辟之论,"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