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稻板田油菜移栽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油菜移栽机在稻板田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全自动稻板田油菜移栽机,介绍了总体结构、工作原理及关键部件的设计.解决了稻板田油菜难覆土、难立苗、效率不高、精度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油菜移栽机在稻板田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全自动稻板田油菜移栽机,介绍了总体结构、工作原理及关键部件的设计。解决了稻板田油菜难覆土、难立苗、效率不高、精度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适宜稻板田油菜免耕移栽的开沟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俊  吴崇友  袁文胜  汤庆 《农机化研究》2015,(12):156-159,171
针对长江中下游稻油轮作区黏重土壤条件下免耕移栽机机具配重小、开沟松土阻力大及开沟器易缠草等问题,设计了波纹圆盘开沟器。开沟器采用波纹圆盘设计,通过螺栓调节开沟深度,有效解决了入土难问题。运用Pro/E构建了波纹圆盘开沟器的三维模型,通过力学性能分析了影响开沟器开沟性能的主要因素。同时,开展了基于ANSYS/LS-DYNA的开沟器切削土壤的数值模拟,得出了开沟模型三向应力和应变云图,并计算出开沟器在一定土壤条件下开沟沟深为70~80mm、沟宽为62mm,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4.
油菜移栽机械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比较了油菜直播与移栽两种栽培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论述了国内外作物移栽机械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内油菜移栽机械的研究现状及油菜移栽机械存在问题的症结;指出中国农机市场还没有真正成熟的油菜移栽机械,而移栽机具本身的性能与可靠性则是影响油菜移栽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油菜是重要油料作物,其生产种植工作进行时,应加强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应用,解决移栽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基于此,文章对油菜机械化移栽技术的要点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旨在通过探究,能够为生产种植工作的进行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研制意义滁州市地处皖东江淮之间,地形复杂,属丘陵地区,全市41.3万公顷耕地,407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19万,辖两市、四县、两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为水稻和小麦、油菜两熟区域。油菜是主导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为13.3万公顷左右。油...  相似文献   

7.
由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溧阳市正昌干燥设备有限公司和溧阳农机技术推广站共同承担的江苏省农机三项工程项目"油菜(蔬菜)移栽机械化技术开发与试验"中的关键技术,油菜移栽机械在溧阳市正昌干燥设备有限公司试制成功,并于2007年10月30日在溧阳市别桥镇玉华山村进行油菜移栽试验。江苏省农机鉴定站、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推介成果:油菜毯状苗机械高效移栽技术装备成果简介针对我国油稻轮作茬口矛盾突出的广大地区粘重土壤条件下移栽难题,首创了油菜毯状苗育苗技术和切块取苗─切缝栽插的机械移栽方式,栽植频率达到300次/分·行,极大地提高了移栽效率,为我国油菜提高单产、扩大面积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创制了2ZY-6型毯状苗移栽机和2ZLY-6型油菜移栽联合作业机,技术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9.
对发展油菜移栽机械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浅谈油菜机械化移栽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机械化移栽是用油菜移栽机械将在苗床上培育好的油菜裸根苗或钵体苗移栽到经过整理的大田中的作业方式,其中育苗和移栽环节是关键,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如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与常规油菜种植的田间管理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1.
李斌  赵春江 《农业机械学报》2016,47(S1):291-296
探索应用太赫兹时域光谱用于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检测的机理和可行性,尝试发展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和手段。研究了样品制备测量方法,确定了最佳的制备参数为:聚乙烯样品盒尺寸为35mm×3.5mm×35mm,中间空隙1.5mm;压片法样品质量220mg,2.5t压力;分别制作一定浓度梯度(30~900mg/kg)的含铅土壤样品30组,使用Z-2型太赫兹时域光谱仪采集相应的土壤样品太赫兹透射光谱数据,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平滑处理、多元散射校正、基线校正,采用全谱-偏最小二乘法、区间-偏最小二乘法和遗传算法-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铅含量的定标模型并对预测集样本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样品盒法制作土壤样品并且基于遗传算法进行特征波段选择、结合偏最小二乘法的建模效果最佳,含重金属铅的土壤样本模型的标定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和0.81,标定均方根误差和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3.55mg/kg和39.52mg/kg。本研究通过分析土壤样品的太赫兹透射光谱吸收系数与重金属元素铅含量的相关关系,建立了较好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水稻种植大国,插秧机在水稻种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对水稻插秧机的研究开始较早,从人力插秧机到智能化插秧机经历了4个阶段。为更清楚了解水稻插秧机的智能化发展历程,分析了水稻插秧机的分类、插秧机发展过程、智能化发展进展等方面,并总结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的方法,探讨土壤调理剂在水稻土壤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土壤调理剂可显著改变土壤的pH值和CEC值;促进水稻生长发育,表现为株高、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均有明显增加;提高水稻产量,增产率在7.1%以上。  相似文献   

14.
鞍山地区土壤施肥指标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肥力土壤进行3414小区试验,取得鞍山地区土壤情况的准确数据.试验表明:海城地区玉米一次性施肥配方为28-13-10,玉米、水稻底肥配方为16-14-15;台安地区玉米一次性肥料配方为32-10-10,水稻底肥配方为15-18-12;岫岩地区玉米、水稻肥料配方为13-17-15;千山区玉米底肥配方为13-17-15,水稻底肥配方为20-22-11.玉米田基肥施肥方案:1 hm2施有机肥3万~4.5 万 kg,复合肥(15-15-15)600kg,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25 kg,适于海城、千山、台安地区;1 hm2施有机肥3万~4.5万kg,复合肥(13-17-15)300 kg,磷酸二铵75 kg,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00 kg,适于鞍山地区东部.水稻田基肥施肥方案:1 hm2施复合肥(15-18-12)375~450 kg,后期追施尿素375~450kg,适于鞍山地区西部;1 hm2施复合肥(16-14-15)570 kg,后期追施尿素255 kg,适于鞍山地区东部.  相似文献   

15.
重油静电雾化燃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为了改善重油雾化性能,使燃烧更加充分,研究将高压静电技术应用于重油的喷雾燃烧,选择进口的180号重油作为研究介质,在研制的静电喷雾试验台上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重油充电后可使其雾滴平均直径降低40%左右.重油静电雾化燃烧的实验表明,燃烧及排放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可有效地降低污染。  相似文献   

16.
汾河灌区土壤墒情预报方法初步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墒情预报是了解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调控土壤水分状况最有效的方法。本文依据山西省汾河灌区三站多年冬小麦与夏玉米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实测资料及相应气象资料建立了土壤墒情预报的经验模型和消退指数模型,并对两种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模型均能满足预报精度要求,但消退指数模型的精度比经验模型更高。  相似文献   

17.
田间土壤NO_3~--N含量空间变异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具有代表性的 3个地块的土壤 NO- 3 -N含量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田间土壤 NO- 3 -N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性。 3个地块的土壤 NO- 3 -N含量在置信水平β=0 .0 5下均服从正态分布。由实测资料进行的自相关及半方差分析表明 ,3个地块的土壤 NO- 3 -N含量自相关性不显著 ,且无规律性 ,因此在田间一般距离取样的土壤 NO- 3 -N含量可作为独立的随机变量。并将 NO- 3 -N含量的空间变异性同土壤含水率及含盐量的空间变异性作了一些对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向明4LZ(Y)―1.5A型”油菜联合收获机的田间作业试验为基础,肯定了该联合收获机的性能和油菜机收的发展方向,同时指出了收获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滴灌条件下土壤溶质运移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滴灌条件下溶质运移转化的主要数值模型和试验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基于HYDRUS-2D模型所建模拟模型,模拟了不同土壤、灌水量和隔畦宽度情况下隔畦中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变化情况.基本结论为:①壤土侧渗效果最好,在灌水4~5 d后,灌溉畦与非灌溉畦(隔畦)土壤含水量基本接近,可达到隔畦灌溉的目的;②隔畦中湿润锋距离与灌水后时间呈线形关系;灌水畦灌水量越大,在窄畦中的湿润锋越远,但增大到1 050 m3/hm2以后因渗漏的增加,湿润锋距离增加不太明显;③综合考虑节水率、产量等因素,灌水量在600~900 m3/hm2之间,畦宽选择120 cm左右,灌水利用率最佳,与田间结果一致.项目研究结果为制定隔畦灌溉制度提供了基本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