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4个淡绿叶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正常叶色粳型不育系浙农大11S(ZAU11S)及籼型不育系培矮64S(PA64S)共6个不育系为材料,在杭州自然条件下观察了上述6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开花习性。结果表明:(1)淡绿叶色不育系同对照正常叶色不育系的叶色差异显著,易于肉眼分离;(2)淡绿叶色不育系的开花天数、开花率、柱头外露率都低于正常叶色不育系,日开花率、颖花张开时间和张开角度易受环境条件影响,表现较大差异;(3)除TS1外,其他三个淡绿叶色不育系在不育期和可育期的开花高峰都位于午前9:00或10:00,表现较强的早花特性。  相似文献   

2.
水稻叶缘白化叶色标记三系不育系云丰88A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丰88 A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用300 Gy的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冈46 B种子,以冈46 A为母本,具有白化转绿叶色标记的冈46 B突变体为父本进行杂交,并经过多代择优回交选育而成的苗期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的不育系。该不育系1~3叶期叶缘白化,4叶起开始转绿。云丰88 A育性稳定,农艺性状优良,米质优,配合力强,已于2008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云辐优26”系云南省首个利用苗期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的光温敏两系核不育系NHR 111S与强优异恢复系浙辐26配制而成的高产、抗病,具有自动排假功能的“放心”杂交水稻新组合,适宜在红河州内海拔1400m以下,边疆1350m以下的籼型杂交水稻及周边相似生态类型的籼型杂交水稻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4.
^60Co-γ射线诱发的8个灿温敏核不育系水稻叶色突变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叶色突变高温表达型、低温表达型及温钝型。  相似文献   

5.
水稻白化转绿基因对农艺性状和外观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籼粳交后代中发现一个表现白化转绿(green-revertible albino)的变异材料, 通过连续多代选留杂合株, 最终育成一对白化转绿近等基因系Gra和gra。用120个InDel标记进行的多态性分析表明Gra和gra的近等性良好。通过比较近等基因系间叶绿素含量、农艺性状、外观米质发现, 白化转绿基因gra(t)直接降低4叶1心期叶绿素含量近半, 使苗期叶色失绿, 间接影响移栽期白根数、出叶速度、分蘖能力, 最终使有效穗降低, 单株产量降低过半; 近等基因系间, 叶片长宽差异有的显著有的不显著, 株高、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未受明显影响; 白化转绿基因对米粒长、宽和垩白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种子》2014,(11)
以新选育的转绿型新叶黄化标记不育系热农1 A和对照品种丰源及博A为试验材料,在海南自然条件下对比研究热农1 A与对照不育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开花习性和异交特性。结果表明,热农1 A全生育期新生叶片黄化,随后由黄转绿,对照品种叶片均表现绿色;热农1 A株高、生育期、主茎叶片数、分蘖能力、单株有效穗数和穗长都与对照不育系相差不大,每穗着粒数较对照多,具有较好的产量潜力。育性方面,热农1 A与对照不育系一样,败育彻底,以典败花粉为主,套袋自交不育株率100%。开花习性方面,热农1 A单穗逐日开花动态表现为盛花期内的开花率高,开花高峰早而集中,单穗日开花动态表明热农1 A具有单日开花高峰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从柱头外露、包颈粒率、不闭颖率和柱头活力4个指标来看,热农1 A总外露率和双边外露率高,包颈粒率和不闭颖率低,柱头活力下降较平缓,与对照相比,在异交特性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301 S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维陆 《种子》2008,27(3):104-105
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301S在安徽巢湖种植,表现米质优,不育性稳定,抽穗整齐,花时早,花期集中,柱头外露率高。针对其特征特性提出了配组组合相应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8.
60Co-γ射线诱发的8个釉型温敏核不育系水稻叶色突变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叶色突变高温表达型、低温表达型及温钝型。对温钝型3个突变系研究发现,该性状由单一隐性基因控制,其农艺性状除LCM6外与对照2177s相似或有所改观,育性转换特性和配合力也与对照相仿,对杂种优势无细胞质负效应。与杂交种“汕优63"混合播种时,叶色  相似文献   

9.
EMS诱变甜高粱突变体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创制优良甜高粱种质资源,改良高配合力父本性状,为甜高粱遗传育种奠定基础,本试验利用24 h+0.25%甲基磺酸乙酯(EMS)水溶液诱变甜高粱甜C-1,从M2代中筛选鉴定优良突变体用于下一步遗传育种。研究表明叶色突变主要发生在M1代,且大部分不能遗传,M1代发现的突变,M2代中依然能够大量发现同类突变。在M2代田间鉴定中发现的突变体类型主要有叶色白化和黄化突变、穗型突变为纺锤型、颖壳包被度变异为1/2和3/4包被、颖壳颜色突变为黑褐色、籽粒增大、籽粒突变为白色、芒性消失、全生育期缩短。利用EMS诱变可以改良现有优良父本性状,加速杂交种的选育,且发现大量的突变体对甜高粱基因功能的挖掘和遗传育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应用3个染败类型粳稻不育系与3个分子辅助选择的恢复系制种机制比较,研究北方杂交梗稻高产制种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不育系与恢复系花时动态和不育系柱头亲和力、柱头外露率、张颖面积等特性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不育系与恢复系花时高峰重叠时间对不育系结实率起决定性作用;不育系柱头亲和力、柱头外露率、张颖面积对不育系结实率起关键性作用。大田制种比较9个组合相同行、不同行结实率与制种产量的差异,得出高产制种机制在于制种父母本各因素之间相互协调。综合各研究结果,认为制种关键因素对结实率所起的作用为不育系与恢复系花时高峰重叠时间>不育系柱头亲和力>柱头外露率>不育系张颖面积。本研究为杂交粳稻高产制种在不育系、恢复系的高异交结实特征特性的选育上提供理论基础,为从根本上解决北方杂交梗稻制种产量偏低的问题和北方杂交粳稻稳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固定液对小麦花粉母细胞微丝骨架荧光标记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学特征的研究是解析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的重要基础,已有研究表明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的败育可能和细胞骨架异常相关。但是与微管骨架观察相比,通常微丝骨架荧光标记难度大、效果欠佳。通过对比和分析利用FAA固定液和多聚甲醛固定液固定材料的微丝TRITC-phalloidin荧光标记,结果表明利用FAA固定液固定花药组织进行微丝标记的形态效果较好,进一步用植物Actin单克隆抗体做间接免疫荧光标记验证了FAA固定材料的可靠性。试验为研究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减数分裂期微丝行为提供了更简便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同时也对其他高等植物花粉母细胞的微丝骨架荧光标记观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7001S、温敏核不育系W6154S、增矮64S,以及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及其衍生的温敏核不育系810S、安湘S、香125S为材料进行相互杂交,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观察F1的育性,根据其可育性和不育性确定核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7001S、W6154S、培矮64S与核不育基因供体农垦58S之间有等位点的核不育基因;但温敏核不育系W6154S与培矮64S之间,不具等位点的温敏核不育基因。该结果说明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至少存在一对光敏核不育基因和两对温敏核不育基因,而且各对温敏核不育基因可独立遗传,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其不育性得到充分表达。安农S-1与其衍生的不育系之间以及衍生的不育系与不育系之间都具有等位点的温敏核不育基因。农垦58S及衍生的核不育系与安农S-1及衍生的核不育系之间没有等位点的核不育基因。  相似文献   

13.
一种普通小麦光温敏不育系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91S是笔者在普通小麦新品系西农291中发现的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材料。本研究对291S的育性转换特性、雄性败育特点及不育性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期播种试验表明,291S是一种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秋播短日低温条件下表现为部分可育,春播长日高温条件下表现为高度不育,其可繁性和不育性经选择可以得到有效改良。291S在一定的光温条件诱导下会出现雄蕊心皮化现象。花粉粒I2-KI染色发现,291S在不育阶段花粉败育类型以圆败为主。遗传分析表明,291S可能为隐性核不育类型,其不育性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还受到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291S类型的光温敏不育材料在两系法杂交小麦育种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以甲型两用系AB12为不育源(直筒生态型),采用杂交、自交、兄妹交的方法,将核不育基因向娃娃菜可育品系06006中转育,获得了不育株率100%的新核基因雄性不育系,扩大了原有不育系的遗传基础,拓宽了该优良雄性不育基因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水稻体细胞无性系雄性不育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个类型的水稻不育系进行了幼穗培养, 在红源A、 包源A和W6154s中, 共获得了10例雄 性不育变异株, 水稻花粉败育可分为无花粉、 典败、 圆败和染败四种类型。 发现了不育 花粉败育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现象。 对雄性不育变异株用一批现有CMS不育系的保持系和恢复系进行测交和回交, 有的变异株其 恢保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选择适宜的基因枪转化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受体,并对幼胚组织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210、BS366以及常规品种京411的幼胚为材料,分别对碳源、除草剂浓度和基因型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以蔗糖和麦芽糖为碳源的诱导培养基上,幼胚的出愈率差异不显著;在以蔗糖和麦芽糖为碳源的分化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的分...  相似文献   

17.
以典型籼稻和粳稻作对照,对湖南应用较广的几个两用核不育系进行叶绿体DNA的ORF100、ORF29-TrnCGCA片段长度以及rps16基因内含子和TrnTUGU-TrnLUAA转录间区2个片段序列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株1S、陆18S、株77S、H628S、88S、白天鹭S、G0543S、G03S、1103S和W6154S的叶绿体DNA的ORF100、ORF29-TrnCGCA两片段的大小均与典型的籼稻一致,其他材料则与典型粳稻相同;叶绿体DNA碱基多态性较丰富的2个区域rps16基因内含子和TrnT UGU -TrnL UAA间区的测序后发现4个籼粳稻特异位点,这4个位点对两用不育系叶绿体籼粳属性的判断与ORF100、ORF29-TrnCGCA片段的结果一致。根据育出组合的数量和质量,带有粳型血缘细胞质的两用核不育系如准S、810S、、中心S、C185S和培矮64S等显现了一定的优势。研究结果说明,通过籼粳稻杂交选育具粳稻血缘的籼型不育系是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提高优质两系光温敏型核不育系‘荃211S’的白叶枯病抗性。以‘荃211S’为受体亲本,以含有抗白叶枯病Xa23基因的CBB23为供体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筛选抗白叶病的不育株系。筛选出4个改良不育株系QK211S-1~QK211S-4。改良‘荃211S’株系的农艺性状、育性转换温度、异交结实率与‘荃211S’相近,但在白叶枯病抗性上明显增强,表现出高抗或抗,抗性级别0~2。改良‘荃211S’株系所配组合与‘荃211S’所配组合在株高、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的差异不显著,但白叶枯病抗性显著增强,抗性级别为1,高抗。改良的4个‘荃211S’株系为选育抗病水稻品种奠定了基础,可以直接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开颖与雌蕊受精障碍是高温胁迫导致其制种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阐明其机理并探究提高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耐热性的途径,对于减轻其高温伤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高温胁迫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开颖、雌蕊受精以及影响抽穗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并综述了激素与渗透调节和抗氧化系统的内在关系及其对高温胁迫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开颖与雌蕊受精障碍的调控作用,展望了进一步探究高温胁迫导致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开颖与雌蕊受精障碍机理的研究方向,为提高两系杂交稻制种产量和指导水稻抗高温育种和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