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景观生态分类在草地资源分类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运用的草地分类系统,划分类型较细,侧重于对资源数量与分布的调查,着重于认识资源。针对草地分类系统及草地类型在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优化配置运用中存在的问胚.将景观生态分类理论引入草地资源分类中,划分草地资源类型,建立草地资源分类的原则、依据和标准,突出景观格局对草地形成及利用的作用,使分类结果更有利于草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3S”技术在区域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中的广泛应用。以昭苏县为例,建立该县草地资源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2.
草地资源分类经营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传统的草地资源经营理念已带来了诸多的生态和社会问题,转变经营理念是草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对草地资源分类经营的理论依据和必然性的分析,提出了草地资源分类经营是未来草地资源经营的主要模式,其内容主要指根据草地资源在区域发展中的主导功能和社会需求的分化,将现存草地资源从空间上划分为生态功能区,经济功能区和多功能区3种类型,在时间序列上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3.
4.
1 石渠县草原生态现状 全县拥有天然草地3216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2862万亩,天然草地面积分别占四川省和甘孜州草地面积的15.33%和23.88%,以高寒草甸草地为主要草地类型。石渠县草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可用“三多”“三少”来概括:即:草地鼠害多、“三化”(鼠虫害化、板结退化、荒漠化)草地多、自然灾害多。“三少”是草地可载量少、可食牧草种类少、草地肥力回复少。  相似文献   

5.
三江源天然草地资源景观格局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类型是存在于一定空间的具有特定自然与经济特征的具体草地地段,是草地的组成单元,它是认识、评价、利用草地的基础。近年来,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以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在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越来越多地得到  相似文献   

6.
按照草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地域分布规律将四川的草地分为高原牧区、川西南山地、盆周山区和内地,并根据4个不同区域草地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青海草地资源生态功能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草地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高寒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防风固沙、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等。天然草地是高寒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是青海大农业经济的支柱,是青海藏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赖以当存的基础。据草地资源调查,青海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总价值为4068.03×10^8元(人民币)/年,其中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3948.90×10^8元(人民币)/年,是全省草地经济服务价值的17.60倍。  相似文献   

8.
按照草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地域分布规律将四川的草地分为高原牧区、川西南山地、盆周山区和内地,并根据4个不同区域草地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山东草地植被的分类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昭苏县草地资源景观格局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靳瑰丽  安沙舟  孟林 《草地学报》2005,13(Z1):32-36,73
依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草地资源分类的基础上,对昭苏县草地资源景观格局的斑块水平指数、斑块类型水平指数以及景观水平指数进行数量分析及评价,明确其草地资源类型空间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山前平缓地草地和低山丘陵草地受非草地类型及人为因素干扰强烈;随着时间的变迁,总体景观格局随着年度的推移出现景观破碎度、优势度和多样性增加,均匀性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草地资源经营的历史发展与当前任务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许鹏 《草地学报》2005,13(Z1):1-3,9
回顾近40年中国草地资源经营发展历程,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当前任务:1.要明确工作总则,围绕生态与小康两大目标,思考与部署草地资源经营工作;确立草地生态置换理论与对策;组建草原生态建设与草原牧业发展综合治理工程.2.要做好退牧还草工程,主要是把握实质做出实效;做好统筹规划、加强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做好实施方案;提高科技含量,做好基础工作,特别是治理区水、草、林、土资源本底重估与优化配置,草牧产业发展要点,以及牧民定居点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3.
草地生态补偿机制与补偿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不仅是畜牧业的生产基地,而且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草原文化传承的基础。然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导致草地日趋退化,严重削弱了其生态服务功能与区域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遏制草地退化趋势,维护草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草地生产能力,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草地生态补偿机制。本研究根据草地类型、利用现状、生态屏障重要性和生态环境脆弱性等因子对草地进行功能分区,将其划分为生态保护功能区、生产功能区和适度利用功能区,建立以政府部门、评估机构、监督机构和牧民四位一体的草地生态补偿组织管理体系和技术流程,设计针对不同功能区特点的生态补偿方案。  相似文献   

14.
应用多源遥感数据对天山草地资源分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和"3S"技术平台,采用监督分类法对天山北坡山体垂直带内草地资源进行分类并获取资源分布格局图,探讨多源遥感数据在草地资源类型分类中的应用程度和发展前景.结果表明:ETM 和CBERS都比较适合草地资源分类,除在低山、部分中山分类难度大、正确率低外,在其它区域都能划分到"类"一级,但在"型"级划分上,个别类中有所混淆;MODIS卫星数据不适于作草地资源分类信息源,仅能划分出几个复合的大类.  相似文献   

15.
山区草地资源是我国草地资源的主体,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应均不容忽视。通过构建山区草地资源人口容量开放模型,探索草地资源退化的根源和制定不同山区的发展战略依据对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已经有所落实,而草原生态补偿尚未进行。基于草原为社会提供大量公益性产品、草原许多经济价值不允许变现、草原退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以及由于草原地区贫困引起社会不公等原因,提出要进行草原生态补偿的观点。其目的是支持和鼓励草原地区更多地承担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责任的同时,维持和发展社会经济。此外,文中还对草原生态补偿的原则、对象以及资金来源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1∶400万中国草地资源图的表现内容,最小图斑面积的确定,制图单位及分级,编制方法和步骤,草地类型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草地品级与生产力综合评价方法与标准。重点阐述了编制小比例尺草地图的过程中,用中、大比例尺编图资料逐级缩小,通过编绘过渡图的方式,进行草地类型综合取舍,合并的原则和方法。阐明了按草地水、热条件和植被类型将全国草地划分为温性草甸草原类等17个草地类的定性、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8.
西藏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大学 《草地学报》2005,13(Z1):44-47
本文分析并提出西藏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调整应:从传统的纯牧区逐步向半农半牧区和农区过渡,形成牧区繁育,农区、半农半牧区育肥,城镇加工的分布格局;开发东部林芝地区草地载畜潜力,稳定、提高中部拉萨市、山南地区草地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水平,保护西部那曲与阿里地区草地,划定禁牧区,建设西部自然保护区;建植人工草地,实施退耕还草、农田种草,实现以草定畜;在青藏铁路沿线,选择低海拔城镇,建设牦牛肉、肥羔肉小包装、分割肉加工基地,以此带动东部、中部绿色牦牛肉、肥羔肉生产和季节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建设西部绒山羊基地和"一江两河"流域奶牛业;努力扩大边境畜产品贸易,提高畜产品商品率.  相似文献   

19.
蝗虫微孢子虫病田间流行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张龙  张卓然 《草地学报》1995,3(3):223-229
在内蒙古乌盟达茂旗蝗害常发区,应用蝗虫微孢子虫(NosemalocustaeCanning)后,主要优势种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asiaticus)、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palpalis)、白边痂蝗(Bryodemaluctuosum)和皱膝蝗(Angaracrisspp.)等均可感染该病。应用后的当年,混合种群的感染率曲线是双峰型,后一峰值较高,表明该病原物可以自然流行于该地区内的蝗虫种群中。1993年分别对1988年、1989年、1991年和1992年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饵剂处理区进行定点取样调查结果表明:在应用蝗虫微抱子虫治蝗多年后的草场上,蝗虫种群中仍有蝗虫微孢子虫病存在,在有些年份可形成一定规模的流行。主要优势种蝗虫的平均感染率在应用后的不同年份中有差异。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蝗虫微孢子虫的应用剂量也是影响蝗虫微孢子虫病流行曲线变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苏大学 《草地学报》2008,16(2):105-109
开垦草原、过度农垦和撂荒、过度利用水资源、超采地下水,导致干旱区土地沙化、沙尘源面积扩大;草原持续超载过牧,滥采滥挖草原的植物资源,无序开发草原矿产资源,人为破坏草原植被,造成草原沙化;超越水土资源承载力,追求高产出的不当农业经营方式,违反自然规律的生态建设,造就了新的沙尘源,助长了沙尘暴的暴发。通过采用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降低草原和土地利用强度、恢复干旱草原以牧为主的经营方式等措施,可以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少裸露旱作农田、撂荒地等沙尘源面积,从而减少沙尘暴的暴发次数,减轻其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