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松突圆蚧与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革  古德祥 《昆虫天敌》1998,20(3):136-142
对松突圆蚧与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种间关系用微分方程组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模型拟合,得出各调查区的松突圆蚧和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的平衡密度。在放蜂时间较长的调查区中害虫和天敌种群处于低密度共存的状态,这对天敌的保护和助迁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松突圆蚧寄生蜂调查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是马尾松、湿地松等松树的重要害虫。目前,广东省数百万亩松林遭受此蚧虫的侵袭,损失巨大,绿化南粤大地的计划遭到严重威胁。本项工作意图对该蚧虫的寄生蜂进行广泛的调查,为生物防治提供依据。一、寄生蜂种类及其数量分布和变动调查方法:取下松针,在解剖镜下剔除其他蚧虫,只留下松突圆蚧;然后把松针放入不透光的密闭纸盒内,在纸盒一侧装一个玻璃小指管,用灯光照射指管,收集小  相似文献   

3.
曾文文 《植物检疫》1999,13(5):297-298
赣州地区是江西的南大门,全区有6个县1个林场(大余、信丰、龙南、全南、定南、寻邬和九连山林场),与广东接壤。全区有林地面积262.8万hm2,其中松林137.5hm2,占林地面积的51%。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和商品流通的不断拓宽,一些危险性森林病虫不断从国外传入,一些国内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森林病虫逐步扩散蔓延,其中在广东猖獗危害的松突圆蚧分布区已扩展至广东省连平县,与我区龙南县的直线距离仅有50km,加上山林相通,交通发达,人为和自然传播的机率增大,使得我区松林受到严重的威胁。为有效地防范松突圆蚧入侵,我区积极开展了监测与防范…  相似文献   

4.
红点唇瓢虫对松突圆蚧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rstri)为马尾松林间对松突圆蚧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一种捕食性天敌。红点唇瓢虫在松树上的密度最高可达20.5头/株,一头红点唇瓢虫一生可捕食松突圆蚧1340.9—2610.6头。为进一步评价这种天敌对松突圆蚧的抑制作用,有必要探讨这种瓢虫对松突圆蚧的攻击力。本文应用Holling的圆盘方程:  相似文献   

5.
松突圆蚧寄生蜂室内大量繁殖和林间释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松突圆蚧寄生蜂的繁殖和利用是防治该虫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室内用马铃薯、南瓜和柠檬等果实饲养茶钹盾蚧、夹竹桃蚧和红圆蚧虫作寄主,大量繁殖林间优势种长缨盾蚧丽蚜小蜂、爱友丽蚜小蜂和范氏黄小蜂,以及从日本引进的匀鞭蚜小蜂,均能在提供的寄主和条件下寄生、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寄生蜂种群动态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随机扩散的概率论推算,根据寄生蜂的实际扩散距离,建立了寄生蜂的种群扩散模型,所建模型与实际情况较吻合。  相似文献   

7.
卢爱平 《昆虫天敌》1995,17(1):18-20
寄生蜂的触角对搜寻适合的寄主、食物及配偶方面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触角上感器的密集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保证触角对外界感觉的敏感性,昆虫不时要用前足清洁触角,笔者在人工繁蜂过程中观察到松林害虫松突圆蚧的两种寄生蜂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及匀鞭蚜小蜂(Encarsm sp.)均有常停下来用前足清洁触角的习惯,据David(1979)的报导,小蜂科有些种类前足常着生有一对发育很好的触角清洁器,为此,笔者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这两种蜂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8.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雌蜂头部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爱平 《昆虫天敌》1996,18(2):60-63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的头部,颜面形状,触角着生位置,口器的构造及其上的感器,复眼由400个小眼组成,触角七节,其上有毛状,坛状,指状及板状感器。  相似文献   

9.
松突圆蚧监测方法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玲 《江西植保》2006,29(3):124-126
本文描述了松突圆蚧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监测办法和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孙艳丽  郑芹 《江西植保》2013,(3):334-337
通过对松突圆蚧不同抗性程度的马尾松未受害针叶和受害针叶的针叶长度、叶鞘长、叶鞘松紧度、含水率、相对含水率和容重的测定,研究发现:马尾松针叶长度与其对松突圆蚧的抗性成反比,马尾松针叶的容重与其对松突圆蚧的抗性成正比,叶鞘长、叶鞘松紧度与抗虫性不相关。  相似文献   

11.
小麦叶蜂(Dolerus tritici Chu)是富阳市复掀的地域性小麦害虫.在近两年田间监测、调查的基础上,试验采用Iwao回归分析法,对其幼虫的空间分布、理论抽样数进行了测算,并对序贯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的聚块性指标大于1,属聚集型空间分布;当防治指标为1-3头,样方、置信水平1.64时,理论抽样数为18个;序贯抽样的防治下限方程为d0=1.3n-2.1、(n),上限方程为d1=1.3n+2.1(n).  相似文献   

12.
对孪斑唇瓢虫成虫、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表明,各项聚集度指标均符合聚集分布的检定标准。聚集的原因是由其自身的行为习性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引起的。应用Taylor幂法则、Iwao回归分析法测定出孪斑唇瓢虫成虫、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是基本成分为个体群的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采用Iwao方法求出了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3.
室内条件下,观察了友恩蚜小蜂Encarsia amicula对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的寄生行为,研究了该寄生蜂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松突圆蚧、不同发育时期雌成蚧的寄生选择性。结果表明,友恩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寄生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搜寻和识别寄主、产卵管鞘试探、产卵管刺探、产卵、产卵后梳理。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松突圆蚧,友恩蚜小蜂只寄生二龄若虫和雌成蚧,但更偏好寄生雌成蚧。对不同发育时期的雌成蚧,友恩蚜小蜂均可寄生,且更偏好寄生处于孕卵期、卵巢发育期、产卵初期和产卵盛期的雌成蚧。蜂蚧比1∶5、1∶10、1∶20时,寄生率分别达25.8%、21.8%、13.0%。说明较高的蜂蚧比,有利于显著提高雌蜂对松突圆蚧雌成蚧的寄生率。  相似文献   

14.
新疆精河流域土壤质量空间分异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新疆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和地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对该区域的pH、水溶性盐分、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等土壤质量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内土壤质量要素的空间异质性明显,人类的干预程度严重影响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各土壤质量要素的空间变异程度不同,其排列顺序依次为有效磷>有机质>碱...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柠条锦鸡儿上的一种重要蛀干害虫柠条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caragana Xie & Wang)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揭示其幼虫的行为、习性、活动规律以及确定其在林间的适宜抽样调查方法.[方法]应用分布型指数法和回归模型法,对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柠条绿虎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根据Iwao (*m)-m关系的序贯抽样决策模型确定了幼虫的序贯抽样模型公式及最大理论抽样公式,建立了精度分别为0.1和0.2时的理论抽样数表,为野外抽样调查、密度估计及预测预报提供了依据.在幼虫为1、2、3头/株时,累计虫口数的上下限分别为536和134、281和70、197和49.[结论]所建立的理论抽样公式可在天牛幼虫调查、预测预报和防治中推广应用,对生产防治指标的制定及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花蓟马在石榴上的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5种聚集强度指标和2种线性回归对西花蓟马在石榴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检验,对各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石榴园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强。用Iwao回归法中的α、β参数计算出了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7.
枣树缩果病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集指标法和Taylor幂指数及Iwaom*-m回归分析法测定了枣缩果病病株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枣缩果病病株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风雨气候因素、病菌本身生物学特性和刺吸式昆虫吸食传毒扩散共同引起的。运用Iwaom*-m回归中的两个参数α、β值,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N1.96=3.842/D(1.463/m+0.083),N1.64=2.69/D(1.463/m+0.083);序贯抽样模型:T0(n)=5n±6.0053n,确定了不同精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数,提高了调查抽样的效率,可为枣缩果病林间抽样调查及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调查测定,猎殃殃在麦田呈聚集分布,田间取样应采用平行线跳跃式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胡萝卜微管蚜在灰毡毛忍冬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理论抽样数,为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聚集指标法、Taylor幂法则和Iwao的m*-m回归方程分析了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胡萝卜微管蚜种群在一切密度下均是聚集分布的,聚集度具密度依赖性,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的聚集习性和环境作用共同影响;胡萝卜微管蚜在植株垂直层次和水平方位的分布无显著差异,在枝条不同部位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种群密度依次为外部>中部>内部;胡萝卜微管蚜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6.182/m+26.755)。胡萝卜微管蚜在灰毡毛忍冬上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