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根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纯林和栓皮栎纯林三种林分的根系形态,分布和生物量分别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栓皮栎纯林、混交林,油松纯林的细根(<2毫米)量和粗根(2-10毫米)量分别为:2440.18公斤/公顷和3897.11公斤/公顷;1861.65公斤/公顷和3323.87公斤/公顷;1441.98公斤/公顷和1767.93公斤/公顷。2.在混交林中,栓皮栎平均单株细根量和粗根量均大于纯林栓皮栎,而油松平均单株细根量和粗根量小于纯林油松。3.在混交林中,各树种的根系分布合理,没有观察到两种林木根系间有排斥现象。  相似文献   

2.
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物质基础。以冀北山地油松林、蒙古栎林、油松蒙古栎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林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由大到小排序为:油松林(1.30g/cm~3)、蒙古栎林(1.14g/cm~3)、油松蒙古栎混交林(1.10g/cm~3);土壤总孔隙度由大到小排序为:蒙古栎林(48.04%)、油松蒙古栎混交林(42.58%)、油松林(33.58%);土壤最大持水量由大到小排序为:蒙古栎林(40.32%)、油松蒙古栎混交林(38.81%)、油松林(33.58%);地表土壤稳渗速率由大到小排序为:油松林、油松蒙古栎混交林、蒙古栎林,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存在明显的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3.
不同毛竹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特征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位于浙江省富阳尖山的集约经营毛竹纯林(含垦复)、天然起源的毛竹木荷混交林,在2004年春季采集不同林分下0~10,20~30,40~50 cm^3个层次的土壤容重圈样品,测定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水分常数).结果表明,3类林分土壤总孔隙度是42.98V%~66.45V%,其中非毛管孔隙占总孔隙1/6~1/2,通透性良好.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之比值为未垦复毛竹纯林(3.07)>垦复毛竹纯林(2.20)>毛竹木荷混交林(1.66),因而,毛竹木荷混交林土壤通气状况好于垦复毛竹纯林,未垦复毛竹纯林通气状况相对较差.若以0~50 cm层次着眼:毛竹纯林田间持水量8.43~30.02 mm,毛竹木荷混交林为3.76~48.94 mm;毛竹纯林最佳含水率下限为12.45~88.01 mm,毛竹木荷混交林为46.05~115.20 mm.毛竹木荷混交林的水源涵养潜力和改良土壤结构作用优于毛竹纯林,垦复之后的毛竹林土壤通透性显著提高,但蓄水量又小于相似立地条件下的毛竹纯林或竹木混交林.  相似文献   

4.
油松与侧柏人工林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了生长季中油板和侧柏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土壤含水性主要受降水量、郁闭度和林木蒸腾的影响;在干旱季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然后又递增;降水量对0~60cm土层的水分分布影响显著,60~120cm土层含水量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太岳灵空山油松人工林下土壤水分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山西太岳灵空山地区油松人工林下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田间持水量为28.73V%,稳定凋萎含水量7.02V%,有效水分范围21.71V%;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分为3个时期:即春末夏初水分消耗失墒期,夏季水分恢复蓄墒期,秋季水分缓慢消耗减少期;土壤水分的剖面变化分为3层:即活跃层(土壤深度0~30cm),次活跃层(30~50cm),深墒较稳层(50cm以下);春、夏、秋3个季节(1989年)林地的贮水量分别为98.8、139.8、146.3mm,蒸发散量分别为1.032、1.242,0.814mm/d  相似文献   

6.
土壤是森林生长的基础,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冀北山区不同树种组成比例(类型1—9落1黑桦;类型2—5落3白桦2椴;类型3—2落6白桦2黑桦)的华北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土壤容重的均值大小顺序为类型1(1.14g?cm~(-3))类型2(1.01g?cm~(-3))类型3(0.98g?cm~(-3));土壤总孔隙度排序为类型2(53.04%)类型1(51.84%)类型3(51.40%);土壤最大持水量排序为类型2(55.53%)类型3(52.81%)类型1(48.22%);土壤稳渗速率大小排序为类型2类型3类型1。类型2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最好,说明阔叶树种比例的增加有利于发挥林分的土壤水文功能。  相似文献   

7.
北京西山地区油松人工混交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我国北方的主要荒山造林树种。解放以来已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人工林,绝大多数为纯林。油松纯林的火险性大、病虫害多、土壤改良性能较差。生产上迫切要求多造些混交林,但在这方面还缺乏经验。北京市西山林场及原北京林学院妙峰山教学试验林场从五十年代开始就进行了营造混交林的试验,其中也营造了一定面积的各种油松混交林。在1962—1964年间,我们曾对这些混交林进行过一些调查研究,并作了初步报道。在1973年及1977年我们又再次对这些混交林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8.
刺槐人工林地土壤水分随着林龄增加而增高,土层含水量也是随着加深增加。刺槐纯林和混交林无论是各土层含水量,各月含水量还是平均含水量,刺槐油松混交林都多于刺槐纯林。  相似文献   

9.
采用张力计法测定了毛乌素沙地低吸力段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用θ=aΨ^-b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了各层次土壤的持水和供水能力。结果显示:0~20cm的土壤持水能力最差,但供水能力最强,40~60cm的土壤持水能力最强,供水能力一般;当土壤吸力达到0.06~0.08MPa,即土壤容积含水率在1%~3%时,比水容量就已达到了10^-1级,标志着土壤水分处于难效水阶段,植物利用比较困难;在室内采用环刀法测定了沙地土壤水分的入渗率,结果显示:有植被覆盖的试验区的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都比无植被覆盖的对照区大,说明该地区植被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北京西山地区油松元宝枫混交林根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土柱法和标准木法对固定标准地上的25年生人工油松元宝枫混交林根系进行了调查研究,从根系形态、分布、重量及主要营养元素和粗灰分含量等方面,论述了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油松元宝枫混交林比其对照油松纯林的油松单株细根量(直径2毫米以下)提高14%,磷含量提高约1倍……,其结论是:试验地的条件下有利于油松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元宝枫的生长正常,因而营造这样的混交林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1.
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择伐后土壤呼吸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LI-8100土壤CO2排放通量全自动测量系统,针对小兴安岭带岭林业局东方红林场不同择伐强度的针阔混交林样地,测定林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以及10cm土深处的温度和湿度,探讨生长季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通量。结果表明:土壤呼吸日变化动态与土壤温度日变化动态基本一致,呈明显的单峰曲线。采伐强度不同间接影响着土壤呼吸速率。研究表明:针阔混交林土壤呼吸速率均值在0.6—8.2μml·m^-2·s^-1之间,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雨季(6月、7月、8月、9月)土壤呼吸明显大于旱季(5月、10月、11月);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不同月份通量值在1.68~18.82mol·m^-2之间,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11月。与北半球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06年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通量为84.37mol·m^-2,与朝鲜半岛硬阔混交林土壤呼吸相似,但比一些热带地区的结果偏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北京海坨山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性质的相关关系,为暖温带森林土壤氮循环及森林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4种典型林分类型(油松林(Pinus tabuliformis Carriere)、针阔混交林(Pine-poplar mixed)、蒙古栎林(Quercus mongolica Fisch)、核桃楸林(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分别设置3块 (20 m × 20 m) 标准样地,采集0 ~ 20 cm土层土样,分析相关土壤性质,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探究不同土壤特性对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结果 4种林型下共测定出4门6纲13目16科29属。多样性分析显示,4种林型下土壤固氮菌α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油松林>针阔混交林>核桃楸林>蒙古栎林。β多样性分析显示,4种林型土壤固氮菌群落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在已鉴定的土壤固氮菌中,各林型以变形菌门为主,核心菌属为慢生根瘤菌属、广泛固氮氢自养单胞菌属和斯克尔曼氏菌属。RDA分析显示,土壤特性能解释固氮菌群落变异的65.48%,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影响 4 种林型下土壤固氮菌群落组成。 结论 北京海坨山地区土壤固氮菌资源丰富,不同林型下土壤特性、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是显著影响土壤固氮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在吕梁山南段对不同林地的土壤持水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土壤含水率由小到大的排序为:天然次生林地>油松人工林地>灌木林地>对照;林地土壤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其中天然次生林地土壤持水力最大,1 m深土壤持水力为113.0 t/hm2,分别为灌木林和农地的2.3倍和5.45倍。  相似文献   

14.
以广州市长岗山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松林(Pinus elliottii)、桉树林(Eucalyptus urophylla)和木荷林(Schima superba)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林分类型、不同土壤层次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和吸湿水含量表现为湿地松林>木荷林>桉树林,土壤自然含水量、全氮和速效钾含量表现为湿地松林>桉树林>木荷林,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表现为桉树林>湿地松林>木荷林;(2)在不同林分类型0~60 cm土层下,土壤容重、自然含水量、有机质差异显著(P<0.05),土壤吸湿水含量、pH、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3)不同土层深度、林分类型与土层深度交互作用下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林分尺度下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阐明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为天然针阔混交林的经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长白山北坡4块面积1 hm2的云冷杉-阔叶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20、20~40 cm土样,收集半分解层(F层)和完全分解层(H层)凋落物,测定凋落物碳、氮、磷与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并计算凋落物现存量及凋落物-土壤化学计量比。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云冷杉-阔叶混交林凋落物特征与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的关系。 结果 凋落物现存量与0~20 cm土壤碳氮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凋落物碳、碳磷比和氮磷比均随凋落物分解程度加深显著降低(P < 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F层凋落物现存量与F层凋落物碳、碳磷比和H层凋落物磷具有较强的正效应。凋落物与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均表现为碳磷比> 碳氮比 > 氮磷比。 结论 完全分解层凋落物氮是影响云冷杉-阔叶混交林0~20 cm土壤pH、有机质、全磷、速效钾和土壤碳磷比的关键因子;凋落物氮为20~40 cm土壤全氮的主要来源。因此,凋落物氮可能是驱动研究区土壤养分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低碳营林方式下的林地土壤进行长期的观测,结果表明:低碳营林方式下的幼林材积与传统方式下的并无太大差异;低碳营林方式下的土壤须进行清理,造林后首年土壤含水量、有机质下降;传统方式下林地土壤容重增加,含水量与有机质下降明显。低碳营林方式下的林地土壤能够有效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17.
北京九龙山不同立地土壤蓄水量及水分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九龙山不同立地土壤蓄水量和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阴坡中下部的人工油松林、中上部的灌木林和裸地,以及阳坡中下部的人工侧柏林、中上部的灌木林和裸地的土壤有效涵蓄量分别为:149.63、133.49、102.49、99.93、95.92、70.78mm;土壤的饱和蓄水量变化范围在1605.86~2353.66t/hm2之间。土壤水分只有7、8两月处在易效水阶段,其它时间均属难效水范围,即使雨季的土壤有效水分也难以达到田间持水量,春旱时期土壤水分接近或低于土壤凋萎含水量。  相似文献   

18.
塞罕坝地区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塞罕坝地区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利用针阔混交林径级分布与空间结构相关指数对林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中阔叶树种生长速度要比针叶快,而且占优势,白桦、山杨径级比例分布趋势接近正态分布;华北落叶松、山杨,属于随机分布,分布的比较均匀,白桦、五角枫与蒙古栎分布不均匀,处于聚集分布的状态;华北落叶松、白桦与山杨处于优势地位,五角枫与蒙古栎大部分都是处于劣势地位,生长空间很小;华北落叶松、白桦、山杨混交程度不高,处于中度混交状态,五角枫与蒙古栎数量少,并且分布的较散,因此多为强度混交。  相似文献   

19.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数据,采用土壤本分测值标准差、标准差检验值、相关系数和变异系数.对杉木人工幼林土壤水分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幼林与成熟林相比,土壤蓄水能力较弱,水源涵养能力较差,在0~30cm土层,幼林地土壤含水量低于对照地和间伐地,而变幅则高于对照地和间伐地;在较深的根系分布层.情况则相反;幼林地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变化相似性趋大,各层次间土壤含水量差异也变小,对水分的调节和缓冲能力变差;依据土壤水分测值标准差、标准差检验值.相关系数和变异系数4个指标,可将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划分为:土壤水分速变层、土壤水分活跃层、土壤水分次活跃层3个层次.并将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划分为相对稳定期、补偿期和损耗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