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类赤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镰刀菌引起的麦类赤霉病是大麦和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麦类赤霉病致病病原菌种及分子鉴定、病原菌产毒及毒素化学型分子检测、大、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种群结构、病原菌抗药性及新药剂研发、病害流行预测和品种抗病性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麦类穗期赤霉病的病菌来源和土表植物残体上发生的于囊孢子关系密切。通过土表消毒,消除或抑制孢子的形成是一个新的防病途径。过去曾有报告应用西力生石灰粉可以减轻发病,更有效的土表消毒剂向待寻求。在1960年和1961年期间,  相似文献   

3.
叶履平 《植物保护》1982,8(3):14-14
麦类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稻根带菌率有着重要的关系。据丽水地、县病虫测报站的同志调查(见表一)。 1974年、1975年、1976年三年的稻根丛带菌率,分别为76%、46.5%、47%,都属带菌率高的年份。但赤霉病的发生程度却以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南通市25年的小麦赤霉病历史资料及气候条件分析表明,稻桩枝菌率越高,赤霉病发病几率越大;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平均相对湿度越大,发病越重.利用前期气象数据和稻桩枝菌率进行逐步回归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测报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关中灌区自60年代中期以后小麦赤霉病渐趋严重,现已成为灌区小麦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和主要防治对象。关中灌区可初步划分为渭河川道平原和黄土台原二个流行区;前者为主要流行区,流行频率高,以其西部为例,10年中大致有3~5年发生中度以上流行。研究表明农田灌溉引起的农田生态条件变化和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赤霉病流行的基本前提,复种玉米面积扩大和田间遗留较多带菌残秆,提供了赤霉病流行的菌源基础。在以上条件具备的  相似文献   

6.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在圣旦节前后开始出现,“厄尔尼诺”一词是西班牙文:Elni(?)o 即:“圣婴”的意思,该现象主要是由太平洋的热带海洋和大气发生异常变化造成的,海洋气象工作者认为“厄尔尼诺”年是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温异常增高的年份,如果将东太平洋赤道海温的正距平区的形成作为:“厄尔尼诺”年的开始,经历海温正距平区扩展到中太平洋的盛期,直到这一地区海温正距平消失,历时8—12个月,出现大幅度的海温异  相似文献   

7.
麦类粘虫预测报,大致经历了50—60年代成虫观测法,70年代起的草把诱卵和成虫观测法相结合的综合预测法以及80年代起使用单一的草把诱卵测报,这三个阶段。从繁到简、从多样到单一,是该项测报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的结果。但小草把诱卵测报办法试行十多年来仍有不足之处,尤其是感到草把诱卵的时间经历太长,按现行统一的观测时间,即从二月十日至四月二十日要经历60—70天,把测报人员有限的精力长期束缚在草把诱卵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浙江省北部的麦-早稻-晚稻的三熟制地区,麦类赤霉病菌在麦收后能侵染早、晚稻的穗部和稻株基部叶鞘。经取样测定,8块田的平均穗感染率20.63%,谷粒感染率为5.51%,稻株基部感染率为19.38%。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翌年早春稻桩产生的玉米赤霉子囊壳,是在晚稻生长后期已被该菌侵染所致。除外,在水稻上还分离到弯角镰孢、同色镰孢和单阳镰孢。本试验采用小麦粒、琼脂培养基作为诱发镰孢属菌株产生分生孢子和禾谷镰孢的有性世代子囊壳,在菌株鉴定中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多年研究小麦病害药剂总体防治中筛选出以赤霉病为主要对象兼顾白粉病的复配制剂一赤霉清。在江苏省11个县(市)植保站进行试验示范,示范面积为2757亩;1991年示范面积扩大到15.1万亩;1992年在江苏、湖北和上海的示范应用面积已达108.6万亩。1992年10月,在江苏省农林厅主持下,邀请省内外植保农药专家对赤霉清的开发和应用成果进行了鉴定,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1 赤霉清的防病效果1.1 赤霉清不同用量的防效1990年在吴县、高淳、昆山、高邮、无锡县等地,以赤霉清亩用65、97.5和130克在小麦扬花期喷雾一次,对赤霉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69.4%、73.4%和71.0%,而对照药  相似文献   

10.
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孝感市植保站李炳清,周书文,丁金元,张红梅1994年,我市小麦收获面积11.87万hm2,比去年的12.03万hm2亩减少1.3%。小麦赤霉病为中等偏重流行,其发病特点是面积大,市部重于北部,病穗率高,但程度轻。全市小麦赤霉病发...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流行预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952—1963年病害流行程度与穗期气象要素之間的相关性测定結果表明,各年发病程度与4月下旬至5月下旬(小麦抽穗至糊熟)特別是5月上中旬(小麦开花至灌浆初期)的降雨日数、相对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同期的降雨量、平均气温相关不显著。稻桩上产生的子囊壳是本地区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初侵染的数量和流行程度有关,其数量积累决定于雨湿条件。小麦开花灌浆初期最易感病,此时期降雨日数是病害流行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十二年資料分析結果,病害流行可以分为六种类型:早期发生型;中期发生型;后期发生型;少雨限制型;低温限制型;生育提早限制型。根据1957—1963年預测圃小麦开花后二旬內的降雨日数与发病率的相关,以发病率为应变量求出迴归方程式:Y=6.61 X—48.35,为中期預測提出雨日指标。  相似文献   

12.
张庆臣 《植物保护》1998,24(6):52-52
郎府地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郊,是北京地区第一个“三高”示范区及生产商品粮基地。现为京(北京)、津(天津)、廊(廊坊)高产示范带农业观光的窗口。但是,近年来由于小麦根蚜危害严重,使小麦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1990年春,该地就有小麦根蚜的危害,但当时不知...  相似文献   

13.
小麦赤霉病1998年在我县严重发生。5月下旬调查,全县5万hm2小麦病田率100%,病穗率20%~40%,高的达70%以上。有的全穗发病、有的半穗或1/3穗发病。病穗部分籽粒干秕、皱缩,有的发黄,同时颖枯、叶枯病伴随危害,减产20%~30%。过去小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1974~1978年的试验证明:麦类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Schw.)Perch.)的两种孢子,随病残体置于淹水条件下,经18—20天全部失去其发芽力。病菌在以三麦—早稻—后季稻三熟制为主的上海地区,不能在早稻、后季稻水田中越夏越冬,或麦收后侵入水稻,稻收后以菌丝体在稻桩内潜伏越冬。引起稻桩上春季产生麦赤霉病菌子囊壳的初次菌源,不是传自腐生在稻田土表的病菌菌丝体,而主要是来自混在播种材料中的带病麦粒。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春小麦赤霉病流行的预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作者应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等方法,统计分析了1959年以来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设置的病圃所积累的23年的田间赤霉病病情资源与各种气象因子的关系。明确了当地小麦赤霉病流行强度变化主要受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平均相对温度、降雨日数、日照时数3项气象因子所左右。据此建立了小麦赤霉病流行预测模型,模型的回检及实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准确地反映了当地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规律,可用于赤霉病流行强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分析关中灌区多县的小麦赤霉病及其环境调查资料,结果表明玉米残杆带菌率与产壳率、地下水位与产壳率、产壳率与产壳指数、产壳指数与发病率、亩玉米残杆数与亩菌量、亩玉米残杆数与发病率以及地下水位与发病率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地区的病情差异由地下水位和亩玉米残杆数  相似文献   

17.
庞振潮 《植物保护》1979,5(5):44-48
金衢盆地位于本省中部内陆,春季多雨水麦类赤霉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春粮的稳产高产影响很大。因此,如果在前期能准确地对赤霉病的流行程度进行预测预报,对提前作好防治准备,战胜和减轻赤霉病的为害,在农业生产上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由于赤霉病主要在大小麦抽穗至灌浆初期侵染发病,因此,在当前的预测预报方法中,较多地应用该时期的气温、雨量、雨日等气象因子来分析和预测预报。这种预报方  相似文献   

18.
尹遗生 《植物保护》1992,18(3):43-43
对于麦类赤霉病穗腐损失率的调查和计算,按现行方法往往与实际损失率不尽相符。笔者从1973年开始,进行多次的调查和测定,情况如下: 一.同一严重级数的病穗,其发病部位不同,损失率有明显差异。笔者测定赤霉病穗腐损失率(千粒重降低率)为:上部一级12%,下部一级31.45%,上部二级26.73%,下部二级38.98%。同是一级病穗,下部发病比上部发病的损失率高19.55%;同是二级病穗,下  相似文献   

19.
洪海林 《植物医生》1998,11(3):31-31
湖北咸宁小麦赤霉病流行规律初探洪海林(湖北省咸宁地区植保站,437100)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赤霉病的流行,年份间危害程度轻重不一。如果在菌源普遍存在,栽培感病的品种,赤霉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关系最大。病害的流行,一般要经过始病、上升和盛发...  相似文献   

20.
胡公洛 《植物保护》1989,15(2):38-38
小麦赤霉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各省是常年流行区,这些地区对此病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因此目前国内文献上对赤霉病的记载,大多引自这些地区。华北地区过去很少发生此病,80年代以来也常有发生,造成一定的减产。1985年河南全省赤霉病大发生,引起有关方面的注视,并开展了多方面的试验研究,作者在历时4年的研究工作中发现,此病在河南省的发生和流行有其地区性的特点,至少以下几点与目前出刊记述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