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酚醛树脂对人工林杉木木材的浸注性及其改善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研究了低分子量酚醛树脂对杉木木材的浸注性及树脂在木材内的分布状态,并对苯醇抽提前处理法、常压浸渍和真空浸注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无论抽提处理与否,常压浸渍的树脂水溶液充填率为理论最大浸注量的10%左右,而真空浸注可达到90%以上,真空浸注效果明显;无论是常压浸渍还是真空浸注,抽提处理后树脂的浸注性有很大改善,但常压浸渍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软X射线解析样品纵向树脂分布状态结果表明:无论是否经过抽提处理,在常压浸渍的情况下,树脂主要分布在样品的端部,而经过真空浸注处理,树脂注入的深度增加,尤其经过抽提处理后树脂可达到样品中心。由此可见,抽提处理和真空浸注并用,使树脂的分布状态有很大改善。另外,抽提处理后样品之间树脂分布的差异也趋于减小,即树脂在样品间的分布状态也有改善。用实体显微镜观察树脂在木材细胞腔内的充填状况结果表明:沿着样品纵向从端部到中心树脂充填率呈下降趋势,而且抽提处理的充填率比未抽提处理的高。 相似文献
5.
脲醛树脂改性木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中介绍了将缓冲式脲甲醛溶液浸注到木材人部后聚合而形成固化脲醛树脂的木材改进性方法。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处理材抵抗干燥收缩、吸湿膨胀和吸水膨胀的效果。结果表明,脲醛树脂改性处理可显著提高木材干燥、吸湿和吸水时的尺寸稳定性,并对木材有明显的增硬作用。 相似文献
6.
7.
8.
杉木的PVA,MF真空加压浸渍改性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杉木经105℃干燥后,分别用PVA、PVA+MF、MF真空加压浸渍,再用高温干燥,最后经14天恒温恒湿处理,测定并计算木材吸湿率、树脂存率、体积膨胀率、增重率与尺寸变化率,色差和硬度。经分析后认为:本试验以MF浸渍后用105℃ ̄110℃重率与杉木的改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速生杉木染料溶液渗透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常规条件下速生杉木深度染色工艺参数:染料溶液渗透方向、试件含水率、废料浓度、渗透剂加入量、染液处理时间对杉木染液渗透性的影响。通过系列单因素试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染料溶液渗透方向、试件含水率、染料浓度对渗透性影响较大,渗透剂加入量,染料处理时间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11.
对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1994年营建的杉木无性系测定林的生长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16年生时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为13.19 m、14.59 cm、0.1339 m3;无性系树高、胸径、材积重复力达0.6873以上,生长性状受到中等强度的遗传控制。以16年生时材积为指标选出4个速生无性系,平均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分别为14.30 m、16.30 cm、0.17696 m3,遗传增益均值分别为13.03%、12.26%、33.26%。 相似文献
12.
杉木间伐小径材材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杉木间伐小径材材性试验结果与成材杉木比较:密度小,晚材率较低,生长较快,吸水性较强;材质为未成熟幼林材种,物理性质较差,力学强度有所降低,作为建筑结构用材时,在设计与施工中必须注意到其强度的降低,采取必要的措施。杉木间伐小径材纤维长度与成材相似,纤维宽度略宽、纤维长宽比值略小,但尚为良好的纤维原料。 相似文献
13.
杉木天然林和人工林涵养水源功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杉阔天然混交林、天然杉木林和杉木人工林的林冠层、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天然林总持水量分别比人工林高699 18t·hm-2和337 67t·hm-2,天然林具有更好的涵蓄水分功能。林分不同层次的持水量大小顺序为:土壤层>枯枝落叶层>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土壤层是森林涵蓄降水的主要场所,其贮水量占林分总贮水量的90%以上。天然林地上部分各层次的持水量分配较为均匀,而杉木人工林林冠层持水量大大高于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层的持水量,这种结构不利于削弱林内降雨侵蚀力,土壤也较为板结,渗透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从开化、龙泉等地引进14个优良无性系苗木至武义县陶村林场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引种2年各无性系生长量逐年增加,至第3年起,其生长量趋于稳定,以后生长快慢随立地条件而异:(2)引种的各无性系间其生长量差异较大,通过综合分析,以龙15和3号无性系最适合本地生长。 相似文献
15.
16.
杉木林间伐强度自然稀疏与结构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强度试验20年中,研究不同间伐强度林分自然稀疏的变化,揭示自然稀疏株数与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的关系,对杉木林密度管理图自然稀疏线数学方程M=k1·k2作出检验,提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直径、树高和林冠结构等.自然稀疏研究表明,CK和弱度间伐自然稀疏起始期高峰期早,稀疏量大,稀疏过程具连续性,按其稀疏量可分为轻微稀疏期、剧烈稀疏期和延续稀疏期等3个阶段,若不加以人为干预,自然稀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度和强度间伐稀疏起始期和高峰期之间呈间歇性、稀疏阶段性不明显.研究发现,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对枯死木株数均有重要作用,但密度比立地条件更重要.杉木林密管图自然稀疏线数学方程经检验,相对误差3.91%,精度较高;对其用于不同间伐强度和不同地位指数林分的实用性检验结果,CK相对误差5.23%,其他检验项目相对误差均<5%,为容许试验误差,实用性较强.研究揭示了不同间伐强度林分径级和树高级分布规律等.研究还得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枝下高、林冠长度和林冠相对高度的生长差异、变化动态及其与林龄增长的各种相关规律,并分别提出其与林龄和单株材积定期生长量相关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杉木种源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第1、第2次杉木种源试验林进行生长量、开花结实、木材密度、冻害等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杉木种源的材积与地理经纬度、海拔高呈显著负相关,树高与枝盘数、胸径与冠幅相关极为密切。不同种源生长期有差异,变幅在190~220d。杉木优良种源大多来自中心产区,产地分布自我国西南到东南。中心产区种源结实率和结实量明显小于南北两亚热带种源,其地理变异呈“V”形趋势。杉木种源冻害程度与地理纬度是密切负相关。木材密度同地理纬度相关极显著,从北到南呈纬向下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闽北杉木大径材合理经营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胸径-树冠法在闽北地区建立杉木大径材合理经营密度表,经检验表明模型回归相关系数为0.9927,达极显著水平,可以用该表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9.
杉木间伐材压缩成型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自行设计与制造的模具,将经过软化处理的杉木间伐材进行高温加热,压缩成型,并测定了处理材的密度,压缩变形恢复率和硬度等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以探求较佳的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杉木间伐材经高温加热,压缩成型处理,能大大改善其各项性能。 相似文献
20.
杉木干燥过程中的有机挥发物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型干燥机干燥木材,在冰浴中用酸化的2,4-二硝基苯肼溶液和去离子水分别对尾气中醛类和有机酸、醇类采样,用活性炭管对萜烯类采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对有机挥发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杉木干燥释放的主要物质是甲醇、乙酸和甲酸,其次是乙醛、甲醛、丙烯醛/丙酮;萜烯类挥发物主要有α-蒎烯、D-柠檬烯、莰烯、β-蒎烯、β-水芹烯.杉木高温干燥释放的醛类和酸、醇类挥发物远高于常规干燥,高温和常规干燥中挥发物总量分别为91.7 g·m-3和29.9 g·m-3,但萜烯类挥发物总量差异很小.木材干燥终含水率对醛类和有机酸、醇类释放量影响较大,对萜烯类释放量影响较小.甲醛高温干燥时随含水率降低释放速率增大,其他物质在高温和常规干燥时的释放速率随含水率减少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