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稻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及防控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飞虱主要有白背稻虱、褐稻虱、灰飞虱等。近年来,在单季稻上发生以白背稻虱为主,常中等偏重至大发生;褐稻虱为中等发生,局部中等偏重发生;灰飞虱为轻发生。其中,2005年桐庐县稻飞虱发生特点:白背稻虱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褐稻虱大发生至特大发生,为10年来发生为害最重的年份;灰飞虱发生量有所增加。现将稻飞虱发生为害损失及成灾原因分析,以及防控关键技术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域。褐稻虱长距离北迁南回现象是东亚大气低层环流季节性变化引起的。本文根据全国褐稻虱科研协作有关单位的试验观察报告,对照气象资料,就我国褐稻虱迁飞高度、迁飞方向、降落条件和起飞虫源等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作出我国褐稻虱迁飞路径图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稻褐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水稻褐飞虱的防治,从稻褐飞虱生活习性、生物型变化、褐飞虱造成的危害及大发生征兆等方面入手,了解稻褐飞虱的概况,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稻褐飞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江淮稻区褐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观察数据和一此地区的田间种群生命资料,结合江淮稻区水稻栽培模式和褐飞虱的发生特点,组建了江淮稻区褐飞虱种数量动态的模拟模型,经检验,效益较好,对发生高峰期和发生量的预测均符合标准,基本上能反映该地区褐飞虱的发生趋势,灵敏度分析显示,温度是影响褐飞虱种群数量动态的最关键因素,其次为初始迁入虫量,天敌和水稻生育期,提出用后验差方法评价预测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于对褐飞虱各种发  相似文献   

5.
稻虱缨小蜂成虫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虱缨小蜂类Anngrus spp.是褐稻虱卵期重要寄生性天敌。福建沙县早稻本田、晚稻秧田及本田褐稻虱卵寄生率分别为35.1,29.1,20.1%;江苏东台县弶港农场直播稻田9月上、中旬田间褐稻虱卵寄生率达32.47—55.64%。为进一步探明其在稻田的种群消长规律及其对褐稻虱田间种群数量的控制能力,从而为组建天敌子模型以及进而组建褐稻虱田间种群动态预测模型和管理模型提供参数估值。作者在1984—1986三年间,首先对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成虫生物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烟草是光泽县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大,烟后稻占全县水稻面积的40%以上,每年烟后稻褐飞虱危害非常严重,是光泽县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特别是秋雨季节气候条件适宜,烟后稻种植密度大,农户对褐飞虱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因此有“小虫大害”之称。严重的使植株衰弱、成片倒伏、枯死,形成“塌圈”现象,甚至绝收,产量损失很大。现将烟后稻褐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为生产上防治烟后稻褐飞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栽野杂交转移药用野生稻抗褐飞虱基因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高产优质的栽培稻中86-44为母本,高抗褐飞虱的广西药用野生稻为父本,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获得高抗褐飞虱的杂种植株F1。通过和栽培稻中86-44回交,获得高抗褐飞虱的回交一代及回交二代;经自交获得BC2F2,部分株系农艺性状优良,结实正常,高抗褐冰虱。  相似文献   

8.
捕食性天敌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集中作用于褐稻虱若虫和成虫期的稻田捕食性天敌归纳为4个类群、分别作用于褐稻虱种群1~2龄若虫、3~5龄若虫和成虫3个状态,应用五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试验,结合生命表资料,建立褐稻虱这3个状态的控制指数方程,通过状态空间分析法和控制指数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稻田捕食性天敌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褐稻虱成虫和若虫的羧酸酯酸含量、吸氧量和蛋白质含量,研究再生季稻株和连晚稻株对褐稻虱生理代谢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再生季稻上的褐稻虱成虫和若虫的羧酸酯酶含量、吸氧量和蛋白质含量都明显低于连作晚稻.  相似文献   

10.
温度条件与褐稻虱区域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稻虱是嗜食水稻的迁飞害虫,喜温爱湿,属偏南虫种,分布甚广,从热带到暖温带地区都能生存繁殖.我国褐稻虱分布,大致以长城为北界,辽宁的盘锦和四川的雅安地区偶而能见,淮河以南较为普遍发生,长江以南更为猖獗流行.虫源、食料、气候和天敌等是影响褐稻虱地理分布的自然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地势起伏,气候多变,作物布局多样,形成了褐稻虱极为复杂的地理分布.本文根据温度条件与褐稻虱生长繁殖关系,分析我国稻区褐稻虱越冬界线、发生代数和区域分布,提出褐稻虱的气候区划.  相似文献   

11.
阐述2005年单季中稻褐稻虱发生特点,分析褐稻虱重发的原因,指出褐稻虱重发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2.
褐稻虱再生猖獗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报道:在水稻上使用某些杀虫剂后能引起褐稻虱的再生猖獗。作者结合本省褐稻虱的发生和防治特点,选用我省稻田治虫的常用杀虫剂,通过室内药效、产卵试验及田间试验,认为敌杀死不宜在稻田使用,速灭菊酯不宜作为防治褐稻虱的专门杀虫剂,氧化乐果、甲胺磷以及复配农药丰收菊酯和新丰菊酯可用于防治褐稻虱。  相似文献   

13.
再生稻对褐稻虱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褐稻虱成虫和若虫的羧酸酶含量、吸氧量和蛋白质含量,研究再生季稻株和连晚稻株对褐稻虱生理代谢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再生季稻上的褐稻虱成虫和若虫的羧酸酯含量、吸氧量和蛋白质含量都明显低于连作晚稻。  相似文献   

14.
褐稻虱是南方广大稻区严重猖獗的害虫。在褐稻虱正常发生年景,苏南丘陵稻区的索线虫是控制褐稻虱的重要寄生天敌。大力推行新型耕作制的免少耕法以后,更能充分发挥索线虫对褐稻虱的自然调节作用。为了明确两索线虫(Amphimermis  相似文献   

15.
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影响.试验结果证实:(1)褐稻虱若虫在感性品种上的存活率、发育速度高于抗性品种.(2)褐稻虱成虫在感性品种上的卵巢发育程度、产卵量以及卵孵化率均高于抗性品种.(3)在感性品种上取食的褐稻虱,其分泌的蜜露量较抗性品种的多.(4)抗性品种对褐稻虱的种群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还对抗性品种在褐稻虱综合防治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54-2010年海洋尼诺指数、1937-2009年太阳黑子相埘数和1957-2009年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褐飞虱大发生年份的资料,应用相位分析、相关分析和关键时方法分析ENSO事件和太阳黑子活动与我国长江中F游稻区褐飞虱大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褐飞虱在太阳黑子谷值年的前1年和厄尔尼诺发生年的...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77年全国褐稻虱联合测报网获得的资料证明,褐稻虱不仅有向北迁移的规律,在秋季还有向南回迁的迹象。为进一步探明褐稻虱的回迁规律,为今后开展异地测报提供依据,1978年9月至10月,我们在凤阳县城西乡公社,在凤阳县植保站大力支持下,对褐稻虱的回迁问题,作了一些调查和卵巢解剖等分析工作。由于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时间较短,加之水平有限,只能提出一些粗略的数据和看法。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讨了1987年晚稻“圭巴”品种小区笼罩条件下稻纵卷叶螟、褐稻虱及其混合种群为害损失率和经济阈值.稻纵卷叶螟经济阈值因生育期不同而异,每百蔸幼虫分蘖期为121.3头,抽穗期为131.2头.褐稻虱抽穗期的经济阈值为百蔸494头若虫.本文提出了抽穗期稻纵卷叶螟、褐稻虱混合为害的产量损失率模型,在生产实践中,可直接利用此模型进行防治决策.  相似文献   

19.
褐飞虱是一种远距离迁飞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的水稻单食性、常发性害虫,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易于在水稻穗期暴发成灾。一般危害损失达10%-20%,严重危害时损失超过50%,甚至绝收。为加强水稻褐飞虱的防治,从褐飞虱生活习性、生物型变化、褐飞虱造成的危害及大发生征兆等方面入手,了解稻褐飞虱的概况,提出稻褐飞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粳稻新品系 88122对褐稻虱表现中抗.褐稻虱对88122的取食量明显少于感性品种,存活率和产卵量均为在感性品种上的60~70%;褐稻虱在88122上的虫口数量上升慢,主要控制在发生前期.因此,褐稻虱一般发生年份,88122上的虫量达不到防治指标,但在大发生年份,后期褐稻虱虫量仍可达到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