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鱼类肠道菌群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葛莉莉 《水利渔业》2006,26(4):17-20
鱼类肠道存在着正常的细菌群落,这些微生物群为宿主创造生存的微环境,同时宿主也为它们提供生长繁衍的条件,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了统一的整体。综述了鱼类肠道菌群的研究意义、肠道菌群的形成、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组成、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的作用主要包括辅助消化作用、肠道菌群的变化和免疫机能的相关性、对外来菌群和寄生虫的作用、提供营养物质等。  相似文献   

2.
淇河鲫鱼消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淇河鲫鱼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肠道中蛋白酶活性顺序是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和肠道各部分的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肠道中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但是肠道中淀粉酶活性前肠与中肠没有显著差异,而后肠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3.
鱼类肠道菌群与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鱼类肠道菌群的形成和种类以及对鱼类机体免疫调节的作用,重点介绍了鱼类肠道菌群与免疫调节之间的关系,包括肠道菌群对免疫机能的影响和免疫调节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两方面。  相似文献   

4.
鱼类肠道菌群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健康、促进肠道发育、抵抗病原入侵、调节机体能量吸收和脂质代谢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在鱼类学研究中,由于种类繁多、食性差异大、生存环境复杂多变,导致鱼类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在总结常见鱼类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鱼类饵料组成、水环境因子、物种、基因型、发育阶段、养殖模式及投喂策略对鱼类肠道菌群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以期为鱼类肠道菌群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疾病发生情况下鱼类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别对感染腹水病和皮肤溃疡病的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病鱼及同一养殖系统中健康鱼的肠道菌群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养殖半滑舌鳎肠道中的细菌种类要明显少于环境中的细菌种类,仅为养殖池进水和颗粒饲料中细菌种类总数的14.3%~44.7%。在疾病发生后,病鱼肠道中的细菌种类数量仅是同一养殖系统中健康鱼肠道细菌种类数量的45.8%和64.5%,病鱼肠道中细菌多样性下降非常明显。进一步分析肠道菌群结构的组成发现,虽然发病鱼和健康鱼肠道中超过60%的细菌种类不相同,但优势菌群的结构组成差异不明显,丰度最高的前10种细菌种类基本相同,其比例超过肠道相对总菌量的80%。不同疾病的发生对半滑舌鳎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也不同,腹水病会造成肠道中优势菌株的种类和相对丰度都发生比较明显的改变,而皮肤溃疡病发生前后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几乎没有变化。研究表明,养殖半滑舌鳎的肠道菌群结构相对比较保守,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疾病种类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鱼类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类群,其在宿主生长发育、代谢及免疫调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量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宿主脂代谢关系密切,能够通过调节肠道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 LPS)、胆汁酸、氧化三甲胺等菌群代谢产物以及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影响宿主脂质代谢。本文对国内外鱼类肠道菌群及其与机体脂质代谢作用关系进行梳理,综合报道了鱼类肠道菌群的组成、脂类营养对鱼类肠道菌群的影响、鱼类肠道菌群与机体脂质代谢的关系及基于肠道菌群调控鱼类脂质代谢的策略。在鱼类肠道中,菌群种类及结构的变化或可作为鱼类脂代谢紊乱的早期诊断标志。在此基础上,基于肠道菌群稳态维持而采取调控手段,如合理应用益生菌、益生元等,或将为鱼类等水产动物脂质代谢紊乱防控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介绍刺参肠道菌群组成和分布,以及肠道菌群和消化酶在机体代谢和抗病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并对肠道菌群在生态养殖中应用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总结。通过肠道有益菌群制备的菌剂调节刺参肠道,从生态学角度入手应用于刺参养殖,为刺参养殖业朝着绿色健康养殖的方向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畜禽业》2017,(12)
鸡坏死性肠炎是由魏氏梭菌感染鸡肠道后发生的一种以肠道坏死为特征的细菌性疾病,病原能产生坏死毒素,对肠道细胞有破坏作用;高温高湿的环境易暴发该病,临床表现以肠道症状为主,病理变化也集中在肠道;口服抗生素或微生态制剂能起到预防作用,但二者不可同时使用;治疗该病时需在疾病发生的前期治疗,后期因肠道发生不可恢复性损伤,治疗意义较小。  相似文献   

9.
<正>挑选苗种是整个生产养殖的开始,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目前鲫鱼苗种市场上,种质退化很严重。我们发现一种短肠道的鲫鱼,其肠道只有体长的1~2倍,肠道粗大。图一为肠道只有鱼体长的一  相似文献   

10.
高莲  张文秀 《畜禽业》2015,(1):23-25
肠道细胞表面表达大量模式识别受体,通过识别微生物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而发挥先天免疫功能,构筑成肠道第一道防御屏障。模式识别受体发生遗传变异将影响其生物功能,进而影响肠道疾病易感性的发生。通过综述TLRs、NOD2、Dectin-1、My D88基因与畜禽肠道疾病易感性发生的联系,提示模式识别受体基因是影响畜禽肠道疾病易感性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1.
肠道可以吸收营养物质并抵御病原体、微生物和细菌毒素进入内部环境,因此在鱼类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鱼类与外部环境接触面积最大的器官,肠道受到多种因素的侵害,严重制约了鱼类的健康生长。文章从鱼类肠道组织结构、肠道的屏障功能、引起肠道损伤的因素以及有效缓解肠道损伤的物质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可为进一步了解鱼类肠道健康的分子机制及相关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同日龄幼鲤在同一饲养条件下,连续测得38、76、114日龄时肝胰脏、肠道蛋白酶、脂肪酸和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肝胰脏、肠道蛋白酶活性,肝胰脏淀粉酶活性随日龄增加而增加;38至76日龄时肠道脂肪酶、淀粉酶活性明显增加,76至114日龄变化不明显,而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显著增加;38至76日龄时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高于肝胰脏,114日龄时肝胰脏蛋白酶、脂肪酶活性高于肠道,淀粉酶活性与肠道接近。  相似文献   

13.
《畜禽业》2016,(11)
正家禽的肠道微生物菌群数量巨大,对家禽的消化和吸收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家禽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特征,以便其最大的发挥性能,促进家禽生长是十分有意义的。澳大利亚南澳研究和发展研究所的Dr Valeria Torok通过三个在澳洲开展的饲养试验分析肠道微生物与饲料利用效率的关系。这三个实验分别为:分析肉鸡肠道与日粮调节相关的肠道微生物区系变化和分布;鉴定出肉鸡肠道与饲料转化效率显著改善密切相关的肠道微生物;通过定向克隆和基因测序技术鉴定出肉鸡肠道与生产性能改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食性与鱼类消化酶分泌及肠道组织形态学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滇池高背鲫(Carassius aur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鳜(Siniperca chuatsi)和昆明裂腹鱼(Shizothorax grahami)4种不同食性鱼类鱼体近似成分、血液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差异。结果表明,鳜的全鱼水分显著低于其他鱼类,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鱼类;谷草转氨酶GOT、白蛋白AI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等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受食性影响显著;鳜肠道蛋白酶显著高于草鱼,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草鱼;鱼类肠道形态(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和肌层厚度)与食性相关,如鳜肠道微绒毛分支较多,结构复杂。肠道结构的复杂性加大了食糜在肠道中的保留时间,促进了鱼类对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综上所述,食性与鱼类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组织形态相适应,通过分析消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形态,有助于界定鱼类食性,改进饲料配方和饲养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2015—2016年间采自嘉陵江下游合川江段的233尾蛇鮈样本进行肠道形态结构的研究,分析蛇鮈肠道生长模式的特点,并从功能差异的角度探讨其对个体能量需求的适应。结果显示,蛇鮈肠道为Z型盘曲模式,比肠长(RGL)为0.612 8,属肉食性鱼类肠道类型;蛇鮈肠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个分区,各分区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肠道指数方面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Segmented结果分析表明,蛇鮈肠道属异速生长,整体肠道于2龄时出现生长拐点(TL=145.07 mm),拐点前为快速生长,拐点后为等速生长。同时,肠道各分区的生长模式不尽相同,前肠和中肠始终保持等速生长,仅后肠从快速生长经拐点转换为等速生长。蛇鮈肠道各分区生长模式的差异可能与其功能分化有关,在拐点前,蛇鮈通过后肠的快速增长来提高摄食频率,从而满足其大量的能量需求。本研究不仅能为今后开展蛇鮈的人工养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为探讨鱼类肠道异速生长与食性间关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畜禽业》2015,(3):29
<正>为进一步证实味精对机体代谢的作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率领科研团队,在过去的3年中以猪为动物模型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发现,味精可以影响生长猪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肠道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进而影响肠道内脂肪酸成分组成和肠道内毒素的浓度,然后影响肠道的通透性,促进脂肪酸、铁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干扰机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在不同投喂方式下大黄鱼的肠道微生态结构,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投喂冰鲜饲料和投喂颗粒饲料的大黄鱼的肠道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了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研究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藻门(Cyanobacteria)是大黄鱼肠道的主要菌群,其中变形菌门的丰度超过了30%;不同投喂组的大黄鱼肠道菌群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投喂冰鲜料组大黄鱼肠道内菌群OTUs和菌群的α多样性略低于投喂颗粒料的。  相似文献   

18.
<正>虽然与人类和哺乳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鲑鱼养殖产业的壮大和微生物学的发展,鲑鱼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重要的研究意义。肠道微生物参与鲑鱼的营养调控和免疫调节,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鲑鱼肠道微生物的营养和免疫方面功能及影响肠道微生物变化的因素进行了论述,以期为鲑鱼肠道微生物  相似文献   

19.
《科学养鱼》2004,(6):74-75
一、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活力2001”生物活性预混料中的生物活菌在鱼体肠道内定植、生长,改善宿主肠道内的菌群结构。鱼苗阶段由于肠道功能发育还不十分完善。此时,生物活性预混料的作用是最好的,可优先占据吸附点,在水产动物体内肠道中形成良好的优势种群,抵御有害细菌的侵袭  相似文献   

20.
尝试提取鲫(Carassius auratus)肠道菌群总DNA,为研究鱼类肠道菌群结构提供依据。以鲫肠道内容物为样本,用PBS多次洗涤,离心样品,沉淀菌体。使用试剂盒法提取肠道菌群总DNA,电泳结果显示,样品DNA条带明亮,无降解现象,可用于后续分子生物学试验研究;通过设计的细菌通用引物,对其16S rDNA基因进行PCR扩增,得到较清晰的图谱,条带整齐;表明采用该方法提取鱼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DNA较为简单、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