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芦荟凝胶的稳定化技术及芦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小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53-5254,5262
介绍了芦荟凝胶的主要稳定化技术,并针对芦荟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为芦荟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pH值、NaCl和温度对芦荟凝胶的黏度、溶解度、持水性、pH值、凝固点及耐冷冻性和热可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未均质的芦荟凝胶液黏度和持水性比均质后的芦荟凝胶液更大 ,未均质的芦荟凝胶液的黏度为 12 2MPa·s,透光率为 18 5 % ,持水性为 5 7min ( 35 0 0r·min-1) ,pH为 4 6 0 ;芦荟凝胶的凝固点为 - 2℃ ;pH对其性质影响非常明显 ,特别在pH超过 10 6 8以后 ,透光率和黏度明显增加 ;NaCl对透光率的影响较明显 ,对pH和黏度影响不大 ;温度对黏度和透光率的影响较明显 ,对pH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主要对芦荟苷在高温、强光以及不同pH、不同介质等条件下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热的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芦荟苷的热稳定性越差,而在室温下(20℃)芦荟苷的吸光度基本不随时间改变;芦荟苷具有光敏性,在太阳光照射下,2小时后便出现黄绿色沉淀物;芦荟溶液随着pH的升高,其稳定性下降;低浓度的氯化钠和蔗糖对芦荟汁液稳定性的维持比高浓度的效果明显。复合抗氧化剂的最佳比例为:柠檬酸0.5%,抗坏血酸0.2%,乙二铵四乙酸二钠(EDTA—Na)0.05%。  相似文献   

4.
芦荟凝胶冻干粉制备过程中,增加芦荟凝胶的重量,扩大其相应面积,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冻干粉。对冻干粉制备过程中及制备后放置一段时间的多糖及蒽醌等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冻干粉能较好地保持其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5.
1.试验时间:从2003年4月2日开始,至2003年6月2日结束。2.试验地点:在玻璃温室内进行。3.试验材料:以盆栽库拉索芦荟为试材。4.试验药品:赤霉素晶粉,95%的酒精。5.试验设计:试验设0、100、200、300、500毫克/千克5个处理;每个处理有重复,每个重复5株,0处理为清水,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6.
芦荟属百合科,是常绿肉质多浆植物,含有成分一百多种。如:芦荟苷、芦荟多糖,还有有机酸、氨基酸、纤维素、矿物质等等。它具有消炎、增强免疫力功能、排毒通便等功效。  相似文献   

7.
芦荟为百合科、芦荟属的常绿草本植物,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和非洲、美洲热带地区,在我国云南亦有分布,马达加斯加一带是自然芦荟的宝库。芦荟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常用中药,从传统医学到现代医学芦荟的药用价值都给予  相似文献   

8.
芦荟凝胶浓缩汁制备工艺及防褐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全叶芦荟和去皮芦荟凝胶浓缩液的制备工艺及加工过程中时间、温度、pH值等因素对凝胶浓缩液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有效防止芦荟凝胶褐变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破碎时间10min,杀菌温度85℃,杀菌时间25min,pH值3.5。  相似文献   

9.
超声波提取芦荟凝胶的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探讨了超声波真空冻干提取工艺和常规提取工艺,并对两种工艺提取的美国库拉索芦荟(Aloe.VeraL)中所含的活性物质进行了分析比较,采用超声波提取配合冻干干燥工艺制得的100:1芦荟凝胶制剂纯度高,活性强,经测定,其过氧化物酶,蛋白质,有机酸高于常规工艺,保留了芦荟凝胶中的大部分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科技》2006,(11):37-38
目前,芦荟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方面有很广泛的应用,国际上对芦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好的了解芦荟,我们将陆续介绍一些芦荟的基本知识,供广大读者了解学习。  相似文献   

11.
刘士平  薛艳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628-4629
以美国库拉索芦荟为原料,分别采用鲜榨汁法、冷榨汁法、超声波破碎法和酶法提取芦荟凝胶液,并分析了凝胶液的活性成分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采取不同提取工艺获得的凝胶液功效成分差异明显。酶法提取获得的凝胶液出汁率高,多糖、蛋白质、有机酸及过氧化物酶含量较高,是制备高档芦荟凝胶液的最佳选择;而超声波破碎法所获得的芦荟凝胶液稳定性最好。另外,还探讨了芦荟综合利用的相关工艺,提出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应采取相应的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12.
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木立芦荟多糖,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4 h、料液比1∶20、提取次数3次。在此工艺条件下木立芦荟多糖的提取率达5.48%。  相似文献   

13.
韩秋菊  鲍亚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565-9567
[目的]研究木立芦荟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微波法提取工艺。[方法]以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木立芦荟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微波法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微波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50,乙醇浓度80%,微波功率560 W,微波处理时间为40 s。在此条件下,测得的提取率为5.604%。[结论]与乙醇浸提法相比,微波法具有提取时间短、乙醇用量低、提取效率高的优点,是芦荟黄酮类化合物的理想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4.
芦荟提取液抗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芦荟在食品行业中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苯甲酸钠为对照,采用滤纸片法,研究美国库拉索芦荟(Aloe barbadensis Miller.)叶根部、叶中部、叶尖部的提取液对多种常见菌种的抑制作用及其热稳定性。[结果]不同部位芦荟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黑曲霉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抑菌作用,可媲美苯甲酸钠,对酿酒酵母的抑菌作用不是很明显。对于各种菌种来说,芦荟提取液抑菌作用的热稳定性良好,即使经过热处理也仍然保留良好的抗菌能力。[结论]芦荟提取液对多种细菌和霉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但对酿酒酵母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超声波提取芦荟中蒽醌类物质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波辅助法对芦荟中的蒽醌类物质进行提取的工艺条件。[方法]选取对超声波提取效果影响较大的3个重要因素(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设置单因素试验,考察各因素对总蒽醌得率的影响。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正交试验,优选出乙醇浸提法提取芦荟总蒽醌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影响超声波法提取芦荟中蒽醌类物质的因素依次为: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正交试验筛选出的超声波提取芦荟中蒽醌类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提取时间30 m in、料液比1∶45,在此条件下做验证试验得到平均提取率为1.42%。[结论]超声波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较高的蒽醌得率,在节约时间和降低能源损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木立芦荟的试管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木立芦荟的试管繁殖技术过程,从初代培养的建立、取材与消毒、培养条件、扩大繁殖、生根与壮苗、试管苗的移栽与管理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进行木立芦荟的试管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超声波辅助萃取芦荟中蒽醌类化合物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培  陈少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867-5869
[目的]研究影响超声波辅助提取芦荟中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因素,并确定其最佳提取条件。[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波功率和硫酸水解时间对芦荟中蒽醌类化合物提取率影响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优化芦荟中蒽醌类化合物超声波提取工艺。[结果]超声波辅助萃取芦荟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25,超声波功率300W,硫酸水解时间4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率可达6.41mg/g。[结论]超声波技术应用于芦荟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能够节省时间,提高提取效率。  相似文献   

18.
实验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和促进腋芽分枝能力两种途径对中华芦荟进行快繁。结果表明:在MS培养基中加入600mg/L的抗坏血酸可有效预防外植体的褐化。愈伤组织诱导途径中由叶诱导愈伤组织阶段和愈伤组织诱导芽阶段的最佳PGR种类和浓度配比分别为2mg/L6-BA+1.7mg/L2,4-D、4mg/L6-BA+0.5mg/LNAA;促进腋芽分枝能力方式中腋芽诱导丛生芽阶段的最佳PGR种类和浓度配比为2mg/L6-BA+0.5mg/LNAA;由芽诱导生根阶段最佳PGR种类和浓度配比为0.3mg/LNAA。促进腋芽分枝能力方式比诱导愈伤组织方式更适合中华芦荟的快速繁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芦荟中蒽醌类化合物的2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最佳提取工艺和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微波提取与常规的有机溶剂提取2种方法对芦荟进行有效成分提取,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微波提取的最佳条件,探讨芦荟的微波提取物与葡萄糖,NaCl混合的协同抑菌作用。[结果]在萃取剂为乙醇-水体系,乙醇体积分数为90%,萃取时间为8 min及微波功率为600 W的条件下,萃取效果最佳;芦荟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结论]微波提取法具有提取速度快、提取物成分破坏少、提取率高及溶剂用量少等特点。芦荟提取物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与糖、盐协同作用时,抑菌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