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DNA在3株昆虫细胞系中的转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 DNA 磷酸钙共沉淀方法,把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DNA 导入3株昆虫细胞株。结果表明,同源细胞株的被转染率显著高于非同源细胞株。用间接免疫酶技术检测细胞中病毒多角体蛋白的存在来确定转染率的方法,可在转染21小时后就获得结果,该方法快速、简便。同时,还研究了吸附时间和病毒 DNA 浓度对转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温度、光、pH值对茶尺蠖病毒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结果表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悬液经80℃(水浴)、干多角体经120℃(烘箱)恒温处理15分钟时,多角体失去活性。夏季,干多角体薄层经阳光直射24hr后几乎失去活性。病毒悬液的pH值在4~8之间对病毒活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茶叶》1986,(3)
据近年来日本的资料报导,在为害茶树的卷叶蛾幼虫体上发现有五种病毒:茶小卷叶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细胞质多角体病毒、昆虫痘病毒及茶卷叶蛾颗粒体病毒。对两种卷叶蛾的颗粒体病毒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4.
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年在武昌县茶园中采集的灰茶尺蛾(Ecxtropis grisescens Warren)死虫标本,分离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通过对该病毒的形态结构、病症及侵染虫体的组织部位的观察,发现属一种新的杆状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分离观察结果如下: 将茶园中采集到的病死虫用0.1摩PBS  相似文献   

5.
以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sNPV)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全长为741bp的ph基因编码区片段。将Ep-ph编码区插入pET-28-a,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Ep-ph,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进行了高效的表达。以经表达纯化的目的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EupsNPV的ph抗体,测得的抗体效价为6.4×104。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制得的抗体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有良好的特异性。利用制备的抗体用间接ELISA方法对茶毛虫病毒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y=0.4152x-0.8299,相关系数r=0.9897(P<0.01)。间接ELISA方法表明该抗体可以用于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的定量检测,从而为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检测农药制剂提供了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选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基因组中序列特异性很高的p16基因为目标基因,通过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转化获得含p16基因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进而以经测序鉴定的p16基因的PCR纯化产物作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品模板,稀释后建立SYBR Green I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统计分析显示标准品浓度的对数值与Ct值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1)。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102,扩增产物形成单一的特异性熔解峰,组内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3%。同时分别对含有其他茶树害虫病毒和不同浓度的茶尺蠖病毒产品的样品进行检测,能明确样品中是否含有EoNPV及含量。根据已建立的方法对感染病毒后不同时间段的茶尺蠖幼虫进行检测,每克幼虫样本内p16基因拷贝数的增殖倍数对数值与感染时间呈正相关(R2=0.9935),可以获得茶尺蠖幼虫感染病毒后不同时间的增殖动态。上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定性定量鉴定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可用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类生物农药的检测和感染过程检测。  相似文献   

7.
选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基因组中序列特异性很高的p16基因为目标基因,通过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转化获得含p16基因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进而以经测序鉴定的p16基因的PCR纯化产物作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品模板,稀释后建立SYBR Green I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统计分析显示标准品浓度的对数值与Ct值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1)。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102,扩增产物形成单一的特异性熔解峰,组内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3%。同时分别对含有其他茶树害虫病毒和不同浓度的茶尺蠖病毒产品的样品进行检测,能明确样品中是否含有EoNPV及含量。根据已建立的方法对感染病毒后不同时间段的茶尺蠖幼虫进行检测,每克幼虫样本内p16基因拷贝数的增殖倍数对数值与感染时间呈正相关(R2=0.9935),可以获得茶尺蠖幼虫感染病毒后不同时间的增殖动态。上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定性定量鉴定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可用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类生物农药的检测和感染过程检测。  相似文献   

8.
茶尺蠖的克星——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可以感染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致其死亡。文章介绍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形态特征、作用机理和使用技术等,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二、茶树害虫病毒大田应用效果目前,在大田做过防治应用试验的有茶小卷叶蛾和茶卷叶蛾颗粒体病毒及扁刺蛾、茶毛虫、茶尺蠖、油桐尺蠖和云尺蠖等核型多角体病毒,其中,茶小卷叶蛾颗粒体病毒,扁刺蛾、茶毛虫、茶尺蠖、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利用人工饲料饲养昆虫的方法有了迅速的发展,并成为大规模生产病毒的主要手段,也是扩大使用病毒治虫的一个重要前提。作者自从发现和应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时,即于1978年冬开始进行茶尺蠖人工饲料配方及其饲养条件的研究。目前,采用简易配方饲料饲养茶尺蠖取得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1.
12.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建一号毒株,简称FK—1—EpNPV,是我所从1975年秋采集的自然感染病毒致死虫分离出来的,在我省山区茶园用于杀除茶毛虫有良好效果。为了给进一步大田应用提供依据,1984年对茶毛虫进行毒力生物测定,现报告  相似文献   

13.
谢振伦 《茶叶科学》1992,12(2):133-137
从显脉球须刺蛾(Scopelodes venosa Kwangtungensis Hering)幼虫自然罹病死亡虫体中,分离到1株多角体病毒,包涵体呈多角形,有四边、六边、八边等多种形态,大小为600—800×1000—1200nm,多角体会在0.05 mol/L Na_2CO_3+0.1 mol/L NaCl 弱碱溶液中降解,且能释放出短杆状的病毒粒子,其大小为260—300×40—60 nm。室内感染3—4龄幼虫,LC_(50)为4.112×10~3 PIB,回归直线方程为 y=0.549x+2.86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较为普遍发生的芝麻黄化型病害分离物YS—I进行了初步病原鉴定。该分离物浸染芝麻引起叶片多角型黄斑黄化,植株不能正常开花结实。摩擦接种YS—I能够侵染7科9种植物,局部侵染苋色藜、千日红、蚕豆;系统侵染油菜、百日菊等。该病毒能够由桃蚜以非持久方式进行传播。病毒在芝麻病组织汁液中存活期2天,钝化温度55℃,稀释限点4×10~(-1)。提纯病毒为弯曲线状粒体,大小约为15×810nm。血清学上该病毒与芜菁花叶病毒密切相关,与花生条纹病毒、大豆花叶病毒和黄花叶病毒不相关。在TuMV株系鉴别寄主上,YS—I与引起芝麻矮化坏死的TuMV—Se具有明显不同症状反应。因此,YS—I为芜菁花叶病毒的又一芝麻分离株(TuMy—YS)。  相似文献   

15.
茶毛虫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杨  殷坤山  肖强 《茶叶》2006,32(2):70-74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是茶毛虫高效专一性病原物,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工程等研究的不断深入,茶毛虫病毒将在茶园害虫综合管理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茶毛虫病毒形态学、生物学和应用技术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我所1975年采集、分离获得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建一号毒株,简称FK—1—EpNPV,经多年来用于杀除茶毛虫有良好效果;为求使本病毒作为杀虫剂的产品质量逐步标准化并更便于茶园使用等,1979年我们曾进行剂型的探讨。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的支持下,我们继续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将5月问在平和县高峰茶场再  相似文献   

17.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e nucleopolyhedrovirus, EoNPV)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并从感染该病毒的虫体中提取EoNPV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该基因片段与载体pMD18-T连接,转化入大肠杆菌TG1中,经单克隆菌落筛选及测序鉴定后得到重组质粒,以该质粒为荧光定量PCR标准品模板稀释后建立标准曲线。构建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89,检测范围为103~108拷贝/µL,特异性和重复性较好。该方法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病毒拷贝数,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在虫体内增殖动态的研究和病毒制剂的质量检测提供了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作者根据研究试验结果,对茶毛虫病毒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分四个问题作了介绍:一、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什么病毒;二、昆虫病毒是怎样使昆虫致病死亡的;三、茶毛  相似文献   

19.
用间接 ELISA 法,以109份人血清作为抗原及抗体,与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提供)及其抗血清进行检测,以确定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人群的安全性,结果均呈阴性反应。试验说明,  相似文献   

20.
转Bt基因棉对控制棉铃虫作用很明显,但是Bt毒蛋白在花器中表达量很少.刚孵化的幼虫很可能在无Bt毒蛋白的花上取食,并发育成对毒蛋白有抗性的个体,进而对棉花造成破坏.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的昆虫学专家设想利用蜜蜂将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传播到花上来消除害虫的"天堂".他们对蜂房进行了简单的改造,增加了盛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装置,以确保放出的蜜蜂携带了该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