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津县风沙化土地侵蚀及防治对策王为君(山东省夏津县水土保持办公室,253200)夏津县地处冀鲁交界处,境内有三条黄泛冲积故道贯穿南北。黄泛风沙化土地存在着严重的侵蚀现象,阻碍了土地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本文对夏津县2.039万hm2风沙化土地的侵蚀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山东省禹城市沙河洼风沙化土地逆转过程中小气候、风沙流结构、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土壤物理性状及植被群落等观测,研究了该地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指出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是改善脆弱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风沙化土地葡萄园土壤温度、光照强度、风况及土壤机械组成、养分与水分状况等环境效应,为葡萄园间作套种及设施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风沙化土地葡萄园土壤温度、光照强度、风况及土壤机械组成,养分与水分状况环境等环境效应,为葡萄园间作套种及设施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山东省禹城市沙河洼风沙化土地逆转过程中中小气候、风沙流结构、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土壤物理性状及植被群落等观测,研究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指出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是改善脆弱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析了季节性风沙化土地的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特征,指出风季与旱季在时间上的同步、植被生长凋落周期与风旱季相吻合是造成该类地区风沙化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其风急、沙大、土薄和水缺等主要危害特点提出了在该类地区发展果树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析了季节性风沙化土地的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特征,指出风季与旱季在时间上的同步、植被生长凋落周期与风旱季相吻合是造成该类地区风沙化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其风急、沙大、土薄和水缺等主要危害特点提出了在该类地区发展果树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北京土地沙化现状分析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沙化是北京地区四大环境问题之一,给首都的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影响,目前北京沙化面积为54 621 hm2,和1999年相比总体呈减少的趋势,但部分地区沙化面积仍在扩大,北京市防沙治沙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并辅之以限制人为过度经济活动的配套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治北京土地沙化。  相似文献   

9.
风沙危害目前黄河故道区域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搞好本区的生态恢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聊城段黄河故道为例,调查了气候、地质条件及人为活动,分析了风沙化土地成因、危害以及风沙化土地生态恢复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区资源环境、区位等具体情况,提出了聊城段黄河故道建立有机循环农业和绿色文化园林生态治理模式和对策,以期在黄河故道同类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四川黄河流域土地沙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5年、2006年现场考察和2005年1:25万TM图像处理、判读研究获得的信息,结合前人研究的资料,论述了四川黄河流域土地沙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自然因素中,地质因素和气候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地质因素是导致草地沙化的主要内动力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则是其主要的外动力影响因素。人为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草地超载放牧,其次开垦、樵采中药、开矿等。人为因素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加速了该地区草地退化和沙化的速度。  相似文献   

11.
风沙危害是目前北京地区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搞好本区的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延庆县为例,系统分析了本区风沙化土地生态建设的制约因素以及生态修复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生态修复的模式和4条对策:一是加强农田耕作制度的指导与管理;二是坚持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三是依靠科技,强化管理,提高防沙治沙的技术含量;四是加强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沙。  相似文献   

12.
赤峰市沙化土地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地调查与遥感材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沙化土地的固定情况、利用方式及沙化程度引入土地沙化程度指数,对赤峰市沙化土地结构及1994年至2004年lO年间的沙化土地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赤峰市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914982.6hm^2,占全市总面积的22.2%。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1029690.3hm^2,占全市总面积的11.9%。从固定情况分析,流动沙地占7.8%,半固定沙地占10.1%,固定沙地占80.5%,露沙地占0.5%,沙化耕地占1.1%。从利用方式来看,沙化耕地占1.1%,沙化林地占24.8%,沙化草地占65.8%,未利用沙化土地占8.3%。根据沙化程度,轻度沙化土地占46.4%,中度沙化土地占35.2%,重度沙化土地占10.1%,极重度沙化土地占8.3%。各旗县土地沙化程度指数变动幅度较大,红山区土地沙化程度指数为0,翁牛特旗为22.45。(2)1994年至2004年10年间,赤峰市沙化土地面积减少748797,3hm^2,减少28,1%。固定沙地增加5.6%,半固定沙地减少47.4%,流动沙地减少24.8%,露沙地增加223.7%,沙化耕地减少96.7%。土地沙化程度指数下降23.2%,红山区下降最多为100%,已经没有沙化土地。克什克腾旗和翁牛特旗下降最少,分别下降4.8%和6.9%。  相似文献   

13.
黄河故道风沙化土地成因及综合整治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考查史迹,充分掌握黄河故道的历史演变,从理论上分析了黄河故道风沙化土地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对黄河故道风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的调查资料以及黄泛区各省林业部门提供的有关技术与模式资料,结合国家林业局批准的<黄河故道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提出了黄河故道风沙化土地的整治原则及思路,归纳、总结出2个典型治理模式,为黄河故道风沙化土地的整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了吉林省西部沙化土地分布范围、现状,及沙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根据在西部调查了解的情况提出几种治理沙化土地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盐池县沙化土地及其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盐池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县之一,其沙化土地面积占全自治区的39.4%。以1994年和1999年沙化土地监测资料为基础,利用重点地区沙化土地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5a间沙化土地利用动态的变化分析,初步探索了其与沙化土地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对今后沙化土地的治理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沿海沙化土地现状及其综合治理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春以来,我国长江以北部门城市屡遭沙尘暴,浮尘的侵害,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福建省部分沿海县(市)历史上曾经有过风沙危害的惨痛教训,建国以来开展了防沙治沙绿化造林的艰辛工作,使福建海滨有了一道能有效地抵御台风,风暴,风沙等自然灾害的绿色长城,使一度危害沙区人民生命财产的沙害得到有效控制,然而,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连续而艰巨的工程,必须持之以恒,根据1999年沙化监测结果,我省治沙状况不容乐观,摆在我们面前的治沙道路曲折而漫长。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共和县土地沙化与土地覆盖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Landsat-TM、ETM+遥感数据为信息源,对青海省共和县1987年至2002年的土地沙化和土地覆盖变化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应用TM、ETM+等中分辨率遥感影像,对以县为单位的区域性土地沙化和土地覆盖变化进行监测是适宜的.监测精度可达90%以上;监测期内.研究区的沙化土地面积不断增加,沙化程度也迅速加深,说明沙化土地治理的效果不明显;由于草地围封面积的扩大,一、二类草地的面积显著增加,草场质量显著改善,但由于未封育草地的过牧仍很普遍,三类草地沙化仍很严重;国营农场的撤离和国家退耕还草工程的实施是农田和居民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沙化土地监测数据,对沙化土地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对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原因进行了简单论述,同时提出了沙化土地防治对策。结果表明,我国沙化土地防治尚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保持住现有沙化土地逆转态势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发展动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非常严重的国家。采用1994—2014年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比较了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发展动态,结果表明:(1)我国荒漠化及沙化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荒漠化土地由1999年的267.41万km~2减少至2014年的261.16万km~2,沙化土地由1999年的174.61万km~2减少至2014年的172.12万km~2;(2)荒漠化及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以内蒙古、新疆为主,荒漠化类型以风蚀荒漠化为主,沙化类型以戈壁为主。同时,分析了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成因,提出了针对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沙化土地资源现状与治理对策张德元,光增云,唐卫平,王海涛,赵义民,郭际荣(河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郑州 150003)河南省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冲积平原。亲中国建立后,经过40多年的治理,风沙危害基本得到控制。但是,近年来,随着沙区人口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