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肉类风味物质:肌苷酸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肉类风味物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仅限于对非挥发性前驱物质,即滋味物质的研究。60年代和70年代,借助于现代仪器和分离技术,开始研究肉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即气味物质。滋味化合物是具有滋味或触觉的非挥发性水溶性物质,它们可产生酸、甜、苦、辣、咸、鲜的味觉。  相似文献   

2.
风味是衡量肉品质特性的重要指标。鸡肉风味是由于风味前体物质经热诱导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了挥发性气味物质和非挥发性滋味物质。本文综述了鸡肉中的主要风味物质、风味前体物质转化成风味物质的主要途径、影响鸡肉风味的主要因素以及风味前体物质形成的营养调控技术,为提升鸡肉风味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鸡肉肉质风味研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接上期)2.4 风味化学物质的研究 肉类风味物质的研究始于50年代初期,当时仅限于具有肉类风味的非挥发性、水溶性的前体物质的鉴定,后来认识到肉味的形成比过去想象的复杂得多。在60年代和70年代,借助现代仪器和分离技术,开始鉴定肉中的挥发性化合物。风味物质具有如下特点:种类繁多,并相互影响;含量极微,但效果显著;稳定性较差;风味与风味物质的分子结构缺乏普遍规律性;风味物质易受浓度、介质等外界条件影响;风味物质多为非营养物质,不参与体内代谢,但能不能促进食欲等。肉品中存在大量的风味前体化合物。2.4.1 肉香前…  相似文献   

4.
为了寻找快大型肉鸭和优质小体型肉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构建不同品种肉鸭胸肌气味轮廓,探究品种对肉风味的影响。本试验以9周龄北京鸭、连城白鸭、野鸭胸肌为材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检测,计算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寻找各品种鸭胸肌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寻找3个品种肉鸭胸肌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同时结合电子鼻进行检测。通过SPME-GC-MS技术共检测出104种物质,这些化合物主要为醛类、醇类、酮类和呋喃类物质。北京鸭胸肌中挥发性物质中醇类物质最多,占比40.01%,其次是醛类和呋喃。而连城白鸭和野鸭胸肌中挥发性物质占比以醛类最高,其次是呋喃和醇类物质。通过计算ROAV可得,有43种挥发性物质对鸭胸肌风味有贡献,其中,3个品种胸肌共有物质32种。同时,电子鼻可以对3个品种胸肌进行区分。通过分析3个品种鸭胸肌挥发性物质的结果,探索了3个品种鸭胸肌的特征香气标志物。北京鸭的主要风味物质为(E)-2,4-癸二烯醛、壬醛、2-辛烯醛、2-戊基呋喃、1-辛烯-3-酮;连城白鸭的主要风味物质为(E)-2,4-癸二烯醛、壬醛、2-戊基呋喃、2-辛烯醛、己醛;野鸭主要风味物质为壬醛、2-戊基呋喃、正辛醛、己醛。OPLS-DA结果表明,3种鸭肉的主要差异风味物质基本集中在醛类和醇类物质。本研究对3个品种熟制后的鸭胸肌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检测,为构建不同品种肉鸭胸肌气味轮廓,探究品种对肉风味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禽肉风味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禽肉中风味的形成  禽肉中风味形成的化学研究大都以鸡肉进行的。但是,风味形成的机理以及形成的许多风味化合物,对各种禽肉来说都是相同的。赋予风味的物质可以分为香气化合物和滋味化合物。  1.滋味化合物  滋味化合物是具有滋味或触觉的非挥发性或水溶性物质。它们可能产生咸、酸、苦、甜、鲜等感觉。肉中滋味化合物的研究都集中在红肉(redmeat)上,但赋予各种禽肉滋味的许多物质都是相同的。  肉中的咸味是由氯化钠和一些其它无机盐以及谷氨酸单钠盐、天门冬氨酸单钠盐引起的。因为瘦肉中盐浓度是恒定的,故肉制品中盐…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找快大型肉鸭和优质小体型肉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构建不同品种肉鸭胸肌气味轮廓,探究品种对肉风味的影响。本试验以9周龄北京鸭、连城白鸭、野鸭胸肌为材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检测,计算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寻找各品种鸭胸肌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寻找3个品种肉鸭胸肌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同时结合电子鼻进行检测。通过SPME-GC-MS技术共检测出104种物质,这些化合物主要为醛类、醇类、酮类和呋喃类物质。北京鸭胸肌中挥发性物质中醇类物质最多,占比40.01%,其次是醛类和呋喃。而连城白鸭和野鸭胸肌中挥发性物质占比以醛类最高,其次是呋喃和醇类物质。通过计算ROAV可得,有43种挥发性物质对鸭胸肌风味有贡献,其中,3个品种胸肌共有物质32种。同时,电子鼻可以对3个品种胸肌进行区分。通过分析3个品种鸭胸肌挥发性物质的结果,探索了3个品种鸭胸肌的特征香气标志物。北京鸭的主要风味物质为(E)-2,4-癸二烯醛、壬醛、2-辛烯醛、2-戊基呋喃、1-辛烯-3-酮;连城白鸭的主要风味物质为(E)-2,4-癸二烯醛、壬醛、2-戊基呋喃、2-辛烯醛、己醛;野鸭主要风味物质为壬醛、2-戊基呋喃、正辛醛、己醛。OPLS-DA结果表明,3种鸭肉的主要差异风味物质基本集中在醛类和醇类物质。本研究对3个品种熟制后的鸭胸肌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检测,为构建不同品种肉鸭胸肌气味轮廓,探究品种对肉风味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海南特种野猪和屯昌黑猪的肌肉挥发性风味特性的差异,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吸附提取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组分,经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串联技术分析检测背最长肌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根据总离子流图,由计算机Nist和Willey库检索定性检出的化合物,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对检出的化合物进行定量并用相对含量表示;采用SAS 9.0软件整理数据并对成分相同且相对含量大于1%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观测两种杂交猪肉品质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差异,结果用百分比和特征向量表示。结果表明:在这两种杂交猪的肌肉中,主要检测出醛类、醇类、酮类、烃类、酯类、酸类、杂环化合物等。脂质的氧化产物醛、醇以及酮类化合物是海南特种野猪肌肉最主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占总挥发性化合物的85.95%,其中醛类物质含量最多,占总体化合物的60%以上,而碳氢化合物、酸类、酯类、酚类、杂环化合物含量较低。肉品中重要的风味呈味物质是含硫、含氮及杂环化合物,在两种肉品中检出对猪肉香气有重要贡献的2-烷基呋喃,并且含量相对较高。与屯昌黑猪相比,海南特种野猪肉中碳氢化合物种数相对含量总数小于屯昌黑猪,主要以庚烷、β-蒎烯、1,3-二甲基-环戊烷为主。十一醛、十四醛、顺-2-壬烯-1-醇、2,4-己二烯-1-醇、1-苯基-1,2-丙二酮、β-蒎烯等多种化合物只存在于海南特种野猪中,因此推测脂质的氧化产物醛、醇以及酮类化合物是造成海南特种野猪和屯昌黑猪肉风味差异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8.
鸡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鸡肉中的风味物质可分为滋味物质(非挥发性物质)和香味物质(挥发性物质)两大类。风味是由多种风味前体物经过一些基本的化学反应形成的。这些风味前体物有游离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肌苷酸及相关核酸代谢产物,还原糖,小肽(肌肽、双甘肽和谷胱甘肽等)等。挥发性的风味成分占相当大的比例,对鸡肉的整体风味起着重要的作用。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各种醛类、酮类、醇类、酸类、酯类、呋喃类、吡嗪类、氨化物及含硫化合物等。目前,国内对鸡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报道较少,而且各自的试验结果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研究和确定优质鸡鸡肉的挥发…  相似文献   

9.
风味是影响肉品食用口感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肉的滋味和香味2方面。肉品风味的产生与肉品中大量的风味前体物有直接的关系,风味前体物包括水溶性风味前体物和脂类。本文总结了鸭肉风味前体物的种类和来源,并结合风味物质的产生机理阐述了目前有关鸭肉特异性风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鸭肉的风味及其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味是影响肉品食用口感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肉的滋味和香味2方面.肉品风味的产生与肉品中大量的风味前体物有直接的关系,风味前体物包括水溶性风味前体物和脂类.本文总结了鸭肉风味前体物的种类和来源,并结合风味物质的产生机理阐述了目前有关鸭肉特异性风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旨探寻内蒙古三河牛牛肉风味特征物质,分析不同部位生牛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以期探索牛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在牛肉中的作用机理。采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三河牛牛肉16个部位共计48份样品,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联合气相质谱分析仪(SPME-GC-MS)对三河牛牛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研究,挥发性组分通过与NIST20谱库及正构烷烃标准物质进行比对进行定性分析,且正反匹配度均大于800(最大值为1000)的鉴定结果予以确认,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16个部位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检测出7大类共159种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类化合物32种,醇类化合物21种,酸类化合物16种,烃类化合物37种,酯类化合物33种,酮类化合物10种和杂环类化合物11种。三河牛肉质氨基酸含量高、风味口感都非常好,是生产肉制品的高端原料。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分析青海省不同产地牦牛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基础上,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牦牛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中的关键化合物。在青海省5个地区选取公母牦牛各3头,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鉴定的牦牛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和肋间肌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显示:从牦牛3个部位的肌肉中鉴定出3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包括醛类、酮类、醇类、酸类、烃类、含氮杂环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对牦牛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主成分分析发现,8种化合物(十六醛、十八醛、壬醛、苯甲醛、正辛醇、2,3-戊二酮、3-羟基-2-丁酮、己酸)是牦牛肉中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对牦牛肉产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0份牦牛肉样品可以按照产地和草场类型划分为3类。  相似文献   

13.
羊肉风味的影响因素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肉品风味主要是指气味和滋味,风味是由肉品中蛋白质、脂类以及碳水化合物等形成的风味前体物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而形成的。影响羊肉风味的因素主要有品种、年龄和性别、日粮及饲养管理措施等。通过育种、营养调控及科学管理等途径可以改善羊肉风味。  相似文献   

14.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萨能羊原种场的西农萨能种公羊为试验材料,利用Therm o Finnigan TR AC E D SQ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Finnigan H S 2000顶空进样器,D B-5M S(30 m×0.25 m m×0.25μm)色谱柱,采用静态顶空方法对公山羊气味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共鉴定出16种挥发性物质,占总挥发性物质的93.55%,包括酮类5种、酯类3种、烷烃类3种、苯类3种、醛类2种,含量分别为4.16%、1.16%、85.82%、0.97%、1.44%。在发现的所有气味成分中,主要为C 6及部分低碳数的醛、酮和酯(包括饱和及不饱和化合物)等化合物,这些物质成分可能是低碳链脂肪酸合成的前体或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藜麦秕谷、糠、麸皮和秸秆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以及这些物质对其品质和风味形成的作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法确定藜麦副产物中挥发性成分种类,采用面积归一法获得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由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定对各种副产物的风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藜麦秕谷、糠、麸皮和秸秆中总计测出47种不同的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29、36、35和32种;4种副产物中共有挥发性物质18种,其中醛、醇和酮类分别为6、2和2种,烯烃、芳香类、脂肪酸类分别为3、2和1种,其他类有2种。秕谷、糠、麸皮和秸秆中关键风味物质的种类分别为6、5、6和8种,癸醛、反式-2,4-癸二烯醛、壬醛、正辛醛是秕谷、糠、麸皮和秸秆中共同含有的关键风味物质。研究表明,藜麦副产物中挥发性物质种类较多,对提高藜麦适口性、改善品质和延长贮藏时间产生积极作用。醛类等关键性风味物质使秕谷、糠、麸皮和秸秆具有独特的香气和风味,对形成各种副产物总体风味的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采集2种槟榔盛花期雌花的气味指纹,比较2种槟榔雌花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组成成分及相对含量的差异,构建其挥发性物质指纹图谱,并对挥发性物质进行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结果表明:两种雌花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72种,两者挥发性物质含量差异主要集中在醇类和酯类,其中‘黄花’的醇类物质中乙醇、3-羟基-2-丁酮、异丁醇均数倍于‘白花’。而‘白花’中酯类物质总含量是‘黄花’的2.6倍,以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乙酸-3-甲基丁酯为主,其他如乙酸叶醇酯、乳酸乙酯、乙酸己酯、丁酸甲酯在‘白花’中的含量也倍于‘黄花’。通过相似度和主成分分析,可以根据槟榔雌花挥发性风味物质来区分两种槟榔雌花,为槟榔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及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同时蒸馏-气相色谱-质谱(SDE-GC-MS)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法对猪乳风味物质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同时蒸馏提取鉴定出分子量较小的挥发性物质21种,其中顺-1-甲基-4-(1-甲基乙基)-环己烷、萜烯醇和反-1-甲基-4-(1-甲基乙基)-环己烷为3种主要成分;而固相微萃取提取鉴定出分子量相对较大的挥发性物质22种,其中芥酸、环己基甲酸十二醇酯和十六烷基环己基甲酸酯为主要的3种;同时蒸馏提取的风味物质出峰时间均早于固相微萃取,综合两者分析显示,猪乳中主要风味成分是酯、脂肪酸、烷烃、醛、醇、酮等化合物。研究结果对模拟猪乳乳香风味,开发仔猪用饲料香味剂具有一定的参考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蛋白质和脂肪是机体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能量物质,也是人类食物重要的风味前体物质。机体通过酶、激素和信号分子的表达水平来调节物质代谢。不同性别动物肝组织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有所不同。肝和肌肉脂肪酸组成反映饲料脂肪酸组成。脂肪酸合成酶和激素敏感性脂肪酶是脂肪合成和分解的关键酶,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生长轴是动物体内重要的合成代谢调节系统,机体在细胞水平上通过雷帕霉素靶蛋白和氨基酸应答信号通路感知食物中的氨基酸含量、丰度和平衡性。核酸、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产物肌苷酸、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物质是肉品代表性风味物质。动物性别、饲料和饲喂模式等通过一系列生理途径影响营养物质的沉积和代谢,也影响肉品的滋味和风味。  相似文献   

19.
研究在测定影响猪肉质风味的各种非挥发性滋味(肌内脂肪、硫胺素、脂肪酸和氨基酸)和挥发性香味(醛类、酮类和呋喃类)物质的基础上,对这些指标进行了综合评定,筛选出用肌内脂肪含量、油酸+亚油酸总量和谷氨酸+天冬氨酸总量作为评价影响猪肉风味的滋味物质指标,己醛+壬醛总量作为评价香味物质的指标.研究首次提出了猪风味物质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一、禽肉风味的形成 禽肉中风味形成的化学研究大都以鸡肉进行的。但是,风味形成的机理以及形成的许多风味化合物,对各种禽肉来说都是相同的。赋予风味的物质可以分为香气化合物和滋味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