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尚永犇  梁龙  滚学凯 《南方农机》2024,(5):100-103+122
农村劳动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主体,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农村居民获得了更高的家庭收入,但也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缺乏的困境。因此,课题组利用文献调查、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台江县旧州村为个案,研究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整理分析具体的就业统计数据、访谈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发现贵州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存在外出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低、外出劳动力就业稳定性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从乡村振兴的战略角度出发,提出了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多维度提高外出劳动力就业稳定性,拓宽农民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等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及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王知平 《南方农机》2017,(20):166-167
农机化是我国不断重视农业生产、推动农村建设的表现。农机化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率,还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村收入。文章结合宁洱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分析了农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加强农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改善农村现状、增加农村收入起到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推进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自治区农机化管理中心针对我区农机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5年,我区农机系统将以各级农机学校为培训基地,开展以机电技术为主的职业岗位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并计划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达30000人。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愈来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事关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从永济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和劳动力转移情况来看,产业带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1.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纯收入的增加(1)农村劳动力结构永济市共有人口43万,其中农业人口32万,农村劳动力19万。截止2004年6月底,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9.1万人。其中向外地转移3.9万人,本地吸纳转移5.2万人。从转移的结构分析,从事第一产业的有2.7万人,第二产业的有1.8万人,餐饮、运输、商贸等…  相似文献   

5.
为了促进江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通过对江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在全面分析制约江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快江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转变观念,优化制度环境,加强职业培训,加大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拓展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农民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村劳动力供给是影响农民充分就业的直接因素,科学预测农村劳动力未来供给对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意义重大.为此,将农村劳动力供给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采用灰色系统预测的方法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预测,旨在为劳动力供给预测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研究得知,黑龙江农村劳动力总量将不断增长,而男女劳动力参与率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相似文献   

7.
孙晓雪 《南方农机》2023,(11):119-121
我国新时期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城镇化的发展,提升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导致农村难以消化剩余劳动力,亟需推动劳动力有序迁移,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此,笔者以农村劳动力迁移概述为切入点,阐述了农村劳动力迁移主要受到农民收入、受教育程度、城镇建设、家庭成员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优化政府政策、建设就业平台、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城镇包容性等措施,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实现农业迁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8.
就业是农村转移劳动力融入城市的重要前提,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适应性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其市民化进程。课题组基于粤北地区的实际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从工作、生活、社交和心理四个方面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适应性进行评价,并建立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适应性指数在工作适应维度的权重最大,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和工作类型均会导致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适应性存在差异,且年龄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适应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健康状况、工作类型则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初次转移"来讲,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已经实现农村劳动力"初次转移"的农民工,从中低端制造业、工商业、服务业向中高端制造业、工商业和服务业的转移可以称为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基于此,本文就我国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山东省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解放不彻底、人力资本不高、组织不健全、受传统观念束缚,提出从健全组织、加强培训、发展农机服务市场、确保农机增长、实施品牌战略等方面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机新技术的逐步推广使用,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投入到农业生产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增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1我市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12.
大化瑶族自治县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着手,建立培训基地,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培训管理制度, 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2005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2010人, 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指出了农业机械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转移,土地抛荒严重,发展工业与稳定农业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经济和社会正处在一个新的转型期,面对农村劳动力相对剩余与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季节  相似文献   

15.
侍慧宇 《四川农机》2011,(3):14-15,20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对提高四川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讲,四川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欠缺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人才培训工作还缺乏体制、政策和经费上的有力支持,远远不能适应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农民就业观念的不断转变,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情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对于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性,对于拓宽农民增收路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也有益处。但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许多不和谐的因素逐渐出现,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严峻问题。如何科学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的流动,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芳 《农业机械》2012,(20):60-61
1农机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主力军应该是农村劳动力,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但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相当一部分农  相似文献   

18.
一、农用无人旋翼施药机的问世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吸纳了大量从农村涌出的富余劳力。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外出,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已确认出现,农村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走向短缺,其结果导致工业劳动力的价格结束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低位徘徊的局面,开始步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通道。工业劳动力价格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始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短缺。这一变化对农业生产已经带来、并将进一步带来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农业作业劳动开始外包给专业化服务组织,许多原本不计入农业成本的农业劳动开始计入成本,并在农业生产成本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其它产业的流动。本文分析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农机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唐超  陈明妤 《南方农机》2022,(20):32-37
宅基地确权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新契机,为了测度宅基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意愿的影响,课题组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运用Logit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宅基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意愿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并用倾向匹配得分模型(PSM)进行了内生性检验。结果显示:宅基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宅基地流转在该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村庄非农经济发展水平在该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课题组依据这些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1)加快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步伐,推动相关配套政策出台,构建全国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和土地要素交易市场,为宅基地流转提供便利条件。2)加快发展村庄特色产业,以村庄产业发展带动闲置宅基地开发,促进乡村全面振兴。3)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下乡参与农村宅基地开发,拓展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