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谦 《中国林业》1996,(3):32-32
林木种苗遗传品质检验浅谈唐谦林业生产中的适地适树,适种源,适品种,是营建优质、稳定的丰产林的基本要素。如何在我国工程造林规模扩大,良种化程度要求提高的形势下,在林木种苗生产、销售和调拨过程中,对种苗的遗传品质纯度进行监测与控制,确保实现适地适树、适种...  相似文献   

2.
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适地适树”就是根据造林地块的立地条件(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土质及厚度、PH值等自然条件因子)类型,选择最合适该条件生长的树种作为造林树种,称之“适地”,根据造林树种生长对立地条件的要求确定造林地块称之“适树”,根据造林地块的立地条件与造林树种的生态习惯统一,使造林树木始终保持最佳状  相似文献   

3.
15年生火炬松种源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潘志刚 《林业科学》2000,36(Z1):70-79
1981年在我国3个气候带7个试验 开展火炬松全分布区种源试验。试验目的是找出火炬松种源地理变异规律,综合评选出适合不同气候的优良种源,达到“适地、适树、适原”。试验采取9株小区、6次重复、种源与树种对比同时进行,即有产自美国10个州的种源各1个及福建南屿林场次生种源,用湿地松(S-8)及当地马尾松作对照;采用5 ̄8个月苗龄容器育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火炬松种源差异显著;种源高生长与原产地最低温度  相似文献   

4.
巴西桉树人工林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70年代中期以来, 巴西桉树人工林栽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栽培面积和单位面积材积生长量均跃居世界首位。本文详细介绍了巴西桉树人工林集约栽培的技术措施: 遗传改良, 实现良种壮苗、适地、适树、适种源、适无性系造林, 注意维护和提高林地土壤肥力, 根据培育目标和立地条件合理确定造林密度和轮伐期, 重视桉树生长全过程的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等。并对提高我国桉树人工林集约栽培的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造林树种。其自然分布广达十五个省(区),由于分布区内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逐渐演化成了不同的种源群体。为了发掘适宜滇东北杉木栽培区造林的优良种源,我们按中国林科院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要求,于一九八○年在威信县国营林场进行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现对一  相似文献   

6.
浅谈适地适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生态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也就是把树栽植在最适宜生长的地方。所谓适地就是要正确认识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物质等立地条件(森林植物条件),确定适宜的树种。适树就是要正确认识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在认识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造林地。 1.适地适树的途径 ①选树适地。在已确定造林地的前提下,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首先选择乡土树种(在某一地区的天然分布中,其中有栽培经验,生长稳定的树种)。其次引进外来树种。 ②选地适树,在已确定造林树种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7.
适地适树就是根据既定的经营目的和造林地,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或根据既定的树种选择合适的造林地。它是造林能否成功的一项关键措施。建国以来的大量造林实践证明,如果能做到适地适树,再加上一些其它必要的措施,造林就能基本成功;如果做不到适地适树,即便其它措施都好,造林也难以成功,往往表现为成活而不能成林,或成林而不能成材。这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耽误了完成绿化祖国任务的宝贵时间。为了要做到适地适树,首先要掌握“地”和“树”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要掌握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造林树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生态学特性),然后使它们在符合造林目的要求的基础上辩证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适地适树是造林的六大措施之一,也是造林成败的首要环节。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不同的树种生长情况不同,立地条件越好,林木生长差别越大。所以在造林前必须根据所划分的立地条件类型进行规划设计,把符合目的,最适当、经济价值最大的树种做为造林树种,还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制定营林措施,做到适地适树,提高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9.
太行山中段造林树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林树种选择的适当与否是造林工程成败的关键。通过对当前太行山中段生态工程中树种选择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造林树种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适时适树、适的适树的原则。遵循该原则,研究了太行山中段主要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及各宜林类型组可选择的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探讨在造林中如何利用植物的指示性,进行树种选择和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以作到适地适树,提高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一、影响造林成活的主要原因1.种子发芽能力。2.发芽条件。3.苗木质量。4.种植技术。5.造林季节。6.适地适树。7.及时抚育。二、提高造林成活率应采取的措施(一)造林地的整地造林地整地可以改善立地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二)树种选择选择造林树种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三)苗木对苗木的要求是粗壮通直,充分木质化,根系发达,无虫害,不失水,高度合乎要求。(四)造林1.造林设计要符合实际;2.苗木保鲜。早晨或阴天起苗,起苗时保持根系完整;3…  相似文献   

12.
多维适地适树造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适地适树是造林的首要原则 ,但真正做到并非易事 ,随着林业集约程度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感觉到 ,过去那种把造林地立地条件与造林树种简单对应的作法效果不太理想 ,造林成果中出现的小老树、滞生林、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等现象就是证明。笔者在长期造林实践中感觉到 ,产生这类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不重视适地适树 ,而是考虑适地适树的思路过于粗放 ,不能适应集约经营的要求。为此 ,本文提出了多维适地适树的设想 ,与同行共同探讨。表 1 适地适树等级划分等级名称代号   标    志结  果  分  析不能存活 0由于气候、土壤及其他…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绿化中的“适地适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乡绿化中“适地适树”的复杂性 “适地适树”是造林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说:在造林中使树种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主要是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以利于成活、成林,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高产、高效益。这项原则在城乡绿化的实践中又遇到了许多复杂性。例如:  相似文献   

14.
适地适树是造林成功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林以良种壮苗、栽植方法、营造适期、适地适树等条件为主,各因素互相制约,但适地适树是关键。造林选用了良种壮苗,栽植方法细致妥当,营造适期等条件都具备,但必须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成功,达到造林的预想目的:早成林,早出材,多出材,出好材。否则,必然导致造林的失败。因为树木的生长发育必须以立地条件为基础,使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气候条件等统一起来,才能获得造林的成功,所以说造林成败适地适树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营养器育苗技术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群华 《热带林业》2003,31(4):32-33
除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良种壮苗是提高造林质量,林木速生丰产的主要因素,除有良好的种源外,育好苗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象牙山林场从1963年建场起至今在一直都进行马尾松(有少量的湿地松、桐棉松)育苗、造林和迹地更新,至1975年第一代造林基本结束,共营造松林约1300多公顷。  相似文献   

16.
二、树种选择及配置我区行道树设计,由于受条件所限等多种原因,在树种选择和配置上,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适地适树问题.适地适树是行道树配置的重要原则.行道树与一般造林不同,这个“适地”不但具有生  相似文献   

17.
二、适地适树的分析“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造林地和造林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当复杂的,造林树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光、热、空气、水分、矿物养分等各项生活因子,造林地在满足这些要求的过程中,与造林树种之间发生着多种多样的矛盾。为了达到适地适树,就有必要分别分析  相似文献   

18.
普及和推广造林适用技术是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以下简称"两率"),确保造林实绩验收达标的主要技术措施。一、适地适树适地适树就是根据造林立地条件,选用在本地区能健康生长的树种,做到树地相宜,使两者相互适应,实现地尽其力。应  相似文献   

19.
造林生产实践中,造林地和造林树种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对这种相关关系加以研究和利用,就是我们说的适地适树问题。要适地适树地进行造林,必须根据各类土地资源,采用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适宜的树种。这是提高造林的成果,做到集约经营,使林木速生丰产,发展林业建设的关键性技术措施。因此,我们要认真探讨和注意造林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造林地段与造林树种的关系。一、造林地区与造林树种的关系造林地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大气候条件和地貌方面,其它如坡  相似文献   

20.
对目前辽宁东部国有林场红松商品林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今后发展红松商品林提出几点参考意见:建立优良种源选育和扩繁基地;适地适树造林;培育阔叶红松混交林;集约经营;建立红松商品林定向培育体系;应用先进生产经验和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