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秸秆收储运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收储运技术是我国秸秆大规模产业化利用的瓶颈。为促进地区农作物秸秆的充分定量利用,研究综述了国内外秸秆收储运机械设备的发展现状,系统论述了秸秆收储运的主要技术模式,深入分析了三种秸秆收储运方式的运行机理,提出了未来通过建立秸秆收储运过程中经济成本、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计算模型,可以提高秸秆收储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我国秸秆综合利用质量和建设秸秆收储运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秸秆综合利用是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随意抛弃、焚烧等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平县是云南省农业大县,近年来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从种类和数量上日趋集中,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分析了新平县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指出了存在问题,提出了把秸秆综合利用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统筹考虑,加强宣传培训,建立县域秸秆收储运体系,完善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链条产业化利用路径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秸秆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作用。从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方面介绍了密山市秸秆资源利用现状,深入探讨了密山市秸秆资源化的制约因素,并从秸秆收储运体系、扶持与监管机制、宣传引导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为密山市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秸秆资源丰富,秸秆种类多、分布广、综合利用多样。随着新技术不断应用和大面积推广示范,我省秸秆综合利用利用率不断提、多元化利用格局初步形成、技术体系逐步完善、收储运模式不断创新、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关键技术突破不够、高效利用率低、收储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摘要:潜江常年种植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文章分析了潜江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存在的问对题,由此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推广秸秆利用新技术、推进秸秆全量利用、完善收储运体系、加强综合服务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巩留县2021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梳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发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加强宣传力度,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供体系,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青黄贮技术,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奖补政策,加强技术创新,培育龙头企业等,为加快巩留县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提升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资源,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工程。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形成较完善的秸秆综合利用和收储运体系,本文结合当地秸秆应用现状,分析了衡水市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衡水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以期为相关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对于稳定农业生态平衡、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成可复制、可持续推广的利用模式是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在分析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制定的政策、资金、技术、考核等保障措施,归纳分析了秸秆全量化利用和收储运体系的发展模式,并从工作创新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政策创设机制、技术支撑机制、示范带动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以期为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科学有序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除了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等利用,一个新兴的秸秆收储运服务主体正在形成。人们把专门从事秸秆收储运服务的人形象地称为"秸秆经纪人"。陈建平是安徽省郎溪县的一名专业的"秸秆经纪人"。从2017年开始,就跟附近的乡镇签订了为期3年的秸秆综合利用服务协议,负责将周边2个乡镇,150多户农  相似文献   

10.
《新农业》2017,(3)
在总结辽宁省农作物秸秆现有综合利用技术基础上,提出了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收储运体系的"五化一体系"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分析了每种模式的技术流程、操作要点、技术装备和秸秆种类,以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目的。  相似文献   

11.
偏高的收贮运成本制约着秸秆产业化利用可持续发展。为揭示秸秆收贮运成本的构成,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建湖、扬州高邮、无锡宜兴等 3 家秸秆收贮企业实地调研数据为样本,采用作业成本法,对小麦与水稻秸秆收贮运成本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家企业小麦和水稻收贮运成本平均为 148.5 元·t-1 和 116.8 元·t-1,麦秸收贮运成本高于稻秸。在麦秸收贮运成本中,田间收集成本占 52%,运输成本占 21%,贮存成本占 27%;水稻秸秆田间收集成本占 48%,运输成本占 21%,贮存成本占 31%。田间收集成本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贮存成本,再其次是运输成本,提高秸秆田间机械化收集水平是降低收集成本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吉林省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薯类、大豆、油料作物的产量,本文利用草谷比系数和可收集系数分区域估算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以未被利用的秸秆资源量为原料,计算秸秆资源的沼气利用潜力。结果表明,2020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6 522.51万t,可收集资源量为5 393.73万t,中部地区秸秆资源较多,东南地区较少,其中长春市秸秆资源最多。吉林省未被利用的玉米、水稻秸秆资源为1 291.29万t,折合标煤667.30万t,通过沼气工程处置,产沼气潜力为40.16亿~58.67亿m3,折合标煤343.52万~502.00万t,可以减排二氧化碳913.76万~1 335.32万t,能源转化率可达51.48%~75.24%;如果全部用于发电,发电潜力为72.27亿~129.08亿kW·h。产沼气潜力最大的地区是松原市,为8.83亿~12.96亿m3,发电潜力为15.89亿~28.51亿kW·h。通过分析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空间特征,估算不同地区农作物秸秆的沼气潜力,对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及沼气工程建设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入户调查、利用统计资料及查阅文献的方法,对河北省曲周县秸秆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曲周县秸秆资源丰富,2007年秸秆资源量为49.4万t,据估算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主要秸秆资源是小麦、玉米和棉花秸秆,三者占秸秆总资源量的97.7%;小麦、玉米秸秆主要的利用方式是秸秆还田,其秸秆还田率达96.47%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较低;棉秆利用还应该进一步优化。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可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优势发展畜牧养殖业,走秸秆养殖-沼气-肥料高效循环农业生产道路,以高效利用农作物秸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长三角地区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采用草谷比法,评估长三角地区秸秆的资源量和秸秆资源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2000-2014年长三角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呈稳中上升趋势;秸秆分布地区格局差异显著;作物秸秆产量主要分布在粮食主产区的江苏省和安徽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则比较低,2000-2014年作物秸秆资源量为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农作物秸秆主要类型为稻谷、小麦和油菜籽,以稻谷为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秸秆。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天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包括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秸秆化利用、秸秆燃料化、秸秆基料化,针对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重要性认识不足,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大,秸秆还田难度大,监管难度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滞后,政府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等秸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宣传与监管力度,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建设秸秆收储服务体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秸秆新技术的引进与研发。  相似文献   

16.
典型农作物秸秆组成及燃烧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我国典型区域典型农作物秸秆的组成及燃烧特性,在典型农作物种植区(河北省和吉林省)选择了三种典型秸秆(小麦秸秆、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对其进行组分分析(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纤维组成),借助差热-热重仪对其燃烧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秸秆中水稻秸秆灰分和综纤维素含量最高,小麦秸秆中S、Hg含量最高,其他工业分析(水分、挥发分、固定碳)和元素(C、H、O、N)组成均无明显差异。不同升温速率下,三种秸秆的TG和DTG曲线总体趋势相似,两个明显的失重峰分别对应挥发分的析出和燃烧阶段、固定碳燃烧阶段,且前者的失重率远高于后者;同一升温速率下,三种秸秆在低温燃烧区(挥发分析出和燃烧)的最大失重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小麦秸秆水稻秸秆玉米秸秆,而高温燃烧区(固定碳的燃烧)玉米和水稻秸秆的最大失重率没有明显差别,均高于小麦秸秆。秸秆低温区燃烧和高温区燃烧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二级燃烧动力学方程。研究表明,三种秸秆具有高挥发分、低灰分(水稻秸秆除外)、低硫的特点;秸秆的燃烧失重主要是挥发分的析出和燃烧,其次是固定碳的燃烧,而水分蒸发贡献量最少;快速失重峰形不仅与秸秆的组成有关,还与挥发分初析温度高低有关;双组分分阶段反应模型能够科学地描述农作物秸秆的燃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databases of soils, meteorology, crop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changes in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of agro-ecosystems in Jiangsu Province were simulated by using a soil organic carbon model with a linkage of GIS. Four data set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measured from various field experim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were used to validate the model.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odel simulation in general agreed with the field measurements. Model simul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SOC content in approximately 77% of the agricultural soils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increased since the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 completed in the early 1980s. Compared with the values in 1985, the SOC content in 2000 was estimated to increase by 1.0-3.0 g kg-1 for the north and the coastal areas of the province, and by 3.5-5.0 g kg-1 for the region of Tai Lake in the south. A slight decrease (about 0.5-1.5 g kg-1 ) was estimated for the central region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 Nanjing-Zhenjiang hilly area. Model prediction for 2010 A.D. under two scena-rios, i.e., with 30 and 50% of the harvested crop straw incorporation, suggested that the SOC in Jiangsu Province would increase, and thus that the agricultural soils would have potential as organic carbon storage. The incorporation of crop straw into soils is of great benefit to increase soil carbon storage, consequently to benefit the control of the rise of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and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由于滞后的思维方式、传统的观念以及技术落后等问题而造成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仍无法取得高效的利用,陕西省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率仅不到30%,剩下的70%多仍为废弃、焚烧等方式粗犷利用,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大量流失。通过对陕西省2011年的农作物秸秆产量进行分析,利用统计数据,计算出可利用的秸秆资源量,并将可利用秸秆资源量转化成标准煤量,为陕西省秸秆资源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及决策参考,得出假设:将所有的可收集利用秸秆资源完全用作能源使用,计算得2011年陕西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资源量1 196.82万t,折合标准煤663.56万t,约占当年陕西省总能源消耗的6.55%。  相似文献   

19.
以江苏省某乡镇为对象,开展了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秸秆利用状况、农民处理秸秆方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秸秆收集利用量占秸秆产生总量的比例不足25%,50%以上农户产生的秸秆得不到有效利用;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技术普及不到位、作物收种时间重叠、效益驱动不足、秸秆利用机制不健全是秸秆禁烧和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主要问题,从科技支撑、有效组织、政策引导、农机农艺、宣传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