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丛娟  李连贵  宫莉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142-1145,1155
采用植物细胞核畸变技术,研究了苯胺和硝基苯胺的浓度、染毒时间对大蒜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苯胺和硝基苯胺均能抑制大蒜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诱发较高频率的核畸变.在相同浓度或染毒时间条件下,硝基苯胺的遗传毒性要显著地强于母体化合物苯胺.当溶液浓度为3.0 mg/L时,邻硝基苯胺和对硝基苯胺染毒处理4h、间硝基苯胺染毒处理5h,可使大蒜根尖细胞微核率和总畸变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9.18%、45.67%、43.13%和7.90%、7.32%、6.98%,之后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与染毒时间的延长,微核率和总畸变率呈下降趋势,但均高于对照和苯胺处理.该研究可为苯胺、硝基苯胺环境污染的质量评估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江丽  王聪艳  李茜茜  贾永红  张志达  孙艳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967-11968,11970
[目的]为研究洗衣粉的遗传毒性和潜在危害提供细胞遗传学证据。[方法]以蚕豆根尖为试材,研究威白爆炸盐洗衣粉溶液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效应。[结果]当洗衣粉溶液浓度增大至0.16g/L时,24h后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对照组;当洗衣粉溶液浓度为0.24g/L时,其微核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48h后,0.12g/L洗衣粉溶液处理的根尖细胞微核率达最大值,为(25.20±4.97)‰;0.16g/L洗衣粉溶液处理的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达最大值,为(5.22±0.37)%。浓度相同而诱变时间不同时,微核率差异显著,染色体畸变率差异不显著。[结论]不同浓度洗衣粉溶液均能强烈诱发蚕豆根尖细胞产生微核和染色体畸变,处理时间对染色体畸变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扬  辛树权  杨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557-13559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重铬酸钾溶液对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为探讨铬离子对植物体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提供参考。[方法]用12.5、25.0、50.0、100.0、200.0mg/L重铬酸钾溶液分别处理大蒜根尖24、48、72h,设蒸馏水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染色体压片技术,观察铬对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和染色体畸变现象的影响;应用Tamhane多重比较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当重铬酸钾的浓度为0~25.0mg/L时,无论处理时间长短,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当重铬酸钾浓度大于25.0mg/L时,有丝分裂指数则呈下降趋势。Tamhane多重比较表明:用不同浓度的重铬酸钾培养大蒜根尖24h,较高浓度(200.0mg/L)与较低浓度(0、12.5、25.0mg/L)处理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培养大蒜根尖48h,较高浓度(200.0mg/L)与较低浓度(12.5、25.0、50.0mg/L)处理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培养大蒜根尖72h,则大部分处理组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各处理组均有染色体畸变现象。[结论]重铬酸钾对大蒜根尖细胞的毒害作用与其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在一定时间内,较低浓度的重铬酸钾促进大蒜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较高浓度的重铬酸钾则抑制大蒜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说明铬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4.
硫酸铝对蚕豆根尖细胞遗传毒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蚕豆根尖为材料,采用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试验方法和染色体畸变试验方法,研究硫酸铝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效应.以不同浓度的硫酸铝为诱变剂,测定蚕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硫酸铝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的影响有差异;能诱发较高频率的微核率,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微核率随硫酸铝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硫酸铝还能诱导染色体产生多种类型的畸变,染色体畸变率随着硫酸铝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随着硫酸铝浓度的进一步增加染色体畸变率却呈现下降,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鹰嘴豆的抗性研究奠定细胞遗传学基础。[方法]以鹰嘴豆根尖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0.05、0.10、0.15、0.20、0.25 mol/L)分别处理24和48 h,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及染色体行为。[结果]当NaCl浓度≥0.1 mol/L时,处于分裂期的细胞逐渐减少,并且鹰嘴豆根尖细胞出现染色体黏连、后期染色体分离不同步、微核、染色体断裂、染色体桥、不均等分裂、后期滞后染色体等畸变现象。[结论]NaCl作为一种胁迫因子,对鹰嘴豆细胞的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且具有遗传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食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遗传毒性的可行性。[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诱变剂硝酸盐、亚硝酸盐处理蚕豆根尖,通过微核技术检测,研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蚕豆根尖的诱导效应。[结果]低浓度的硝酸盐(0.08 mol/L)、亚硝酸盐(0.80 mmol/L)均能显著诱发蚕豆根尖微核的形成(P<0.01),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即微核千分率在一定范围内随诱变剂浓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硝酸盐对蚕豆的诱导反应比较敏感,亚硝酸盐对蚕豆的诱导反应极其敏感,表明亚硝酸盐对蚕豆的诱导效应大于硝酸盐。[结论]蚕豆可以作为快速、灵敏检测食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遗传毒性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浓度的硫酸铝为诱变剂,采用微核法和染色体畸变法,测定大蒜根尖细胞的微核率、有丝分裂指数和染色体畸变率.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微核率呈先增加后减少;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呈先减少后增加,但均低于对照组,而且差异显著(P<0.05);硫酸铝可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产生多种类型的畸变,如染色体粘连、染色体断片、染色体桥、染色体分离融合等现象,且畸变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8.
氯酸钾污染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效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研究了氯酸钾细胞遗传毒性和污染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氯酸钾均会对蚕豆根尖细胞分裂产生遗传毒性,在一定浓度处理范围内,随着氯酸钾处理浓度增大,其强氧化性能诱导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和污染指数的增加;但浓度过高时,反而会抑制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微核的数量。氯酸钾具有明显的环境污染效应,利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对其污染效应进行监测和评价既简便又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9.
水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饮用水的处理提供依据。[方法]以蚕豆根尖细胞为材料,采用微核试验方法,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研究凉开水及分别放置0、12、24、36、48h的自来水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结果]随着自来水放置时间的延长,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千分率和染色体畸变率逐渐降低,放置0、12、24h的自来水诱发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千分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和放置36和48h的自来水处理。不同放置时间自来水处理后,蚕豆根尖细胞产生多种类型畸变,如间期微核、前期微核、染色体断片等。[结论]凉开水对染色体的损伤小于自来水,放置0h的自来水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镉对番茄根尖细胞遗传毒害效应机制,采用不同浓度的镉对番茄根尖分别处理24 h、48 h、72 h和96h,研究其对番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于15 μmol/L的镉可提高番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但随镉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有丝分裂指数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一时间效应关系;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随着镉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镉浓度达50 μmol/L,处理时间达96h后,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随着镉浓度升高反而降低.说明,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诱导番茄根尖细胞微核的产生和染色体畸变,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1.
秋水仙素对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0.1%和0.01%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分别处理大蒜根尖6,12,24,48,72,96h,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以0.01%的秋水仙素处理大蒜根尖24h达到最高值14.29%,是对照的6.8倍,之后随处理时间延长,有丝分裂指数下降。0.1%浓度组数值一直低于0.01%浓度组。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在一定浓度和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促进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而超过一定浓度或处理时间过长,将会抑制有丝分裂。  相似文献   

12.
氯化钠对豌豆根尖细胞的致畸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为诱变剂,运用根尖细胞微核检测技术和染色体畸变实验方法,测定了豌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结果表明:氯化钠能降低豌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诱发较高频率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浓度为0.05~0.25mol/L时,随着氯化钠浓度的增加,有丝分裂指数降低,而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均升高。即氯化钠对豌豆根尖细胞具有明显的致畸效应。  相似文献   

13.
采用植物遗传监测系统,研究了新型杀虫剂吡虫啉和抑食肼对大蒜及蚕豆根尖微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植物根尖微核试验测得的微核千分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吡虫啉和抑食肼对大蒜及蚕豆根尖微核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酯草醚的除草机理。[方法]以洋葱根尖为试材,探讨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丙酯草醚对根尖分生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结果]随着丙酯草醚处理浓度的增加,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指数逐渐下降;在同一浓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有丝分裂指数也呈下降趋势。对不同处理下的洋葱根尖细胞形态观察发现,在低浓度(0.012 5%)丙酯草醚短时间(2 h)处理下,洋葱根尖分生区中仍可见中、后、末期3种分裂状态的细胞。但在超过8 h的高浓度(0.100 0%)丙酯草醚处理下,分裂态细胞明显减少,分生区有明显较多分裂中期的细胞。[结论]丙酯草醚对根尖细胞的分裂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使根尖细胞停滞于有丝分裂中期。  相似文献   

15.
于淑池  沈燕霞  池玥兰  吴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161-17163
[目的]研究孔雀石绿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孔雀石绿溶液处理蚕豆根尖细胞12、24、36、48和72h,通过常规染色体压片技术,观察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并计算各处理组的有丝分裂指数。[结果]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有丝分裂指数呈M型变化趋势,说明蚕豆根尖对孔雀石绿有一个适应过程。随着孔雀石绿浓度的升高,有丝分裂指数逐渐升高,在浓度为0.50~1.00mg/L时,有丝分裂指数整体达到顶点;随着孔雀石绿浓度的进一步升高,有丝分裂指数有所下降,说明孔雀石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植物生长有利。[结论]该研究可以为孔雀石绿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并为评价孔雀石绿对环境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分蘖葱头根尖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氯化钠对分蘖葱头根尖的毒性效应。用不同浓度(0.05、0.1、0.2、0.3 mol/L)的氯化钠水溶液对分蘖葱头根尖细胞染毒12 h、24 h、48 h,观察分蘖葱头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微核率以及染色体畸变情况。结果表明:在试验剂量范围内,随着氯化钠水溶液浓度的升高,染毒时间增长,分蘖葱头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逐渐降低,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逐渐升高,并且均在氯化钠水溶液浓度为0.3 mol/L、染毒时间为48 h时达到最大值,说明氯化钠是一种胁迫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洋葱、大蒜和油菜中Ran基因与拟南芥Ran2基因的同源性,以确定3种植物材料能否作为拟南芥的替代材料研究Ran定位。[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以拟南芥Ran2的引物分别从洋葱、大蒜和油菜分裂细胞提取的总RNA中扩增出相应片段DNA(AcRan,AsRan,BnRan),经凝胶电泳回收相应PCR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转化到DH5α中,抽提质粒,经酶切、PCR鉴定确定阳性克隆,将阳性克隆的菌体进行测序、比对分析。[结果]洋葱、大蒜和油菜的Ran基因开放阅读框分别为666、663和666bp;分别编码221、220和221个氨基酸,分子量约24.3kD;与拟南芥AtRan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1%、100%(除末端缺少1个天冬氨酸D外)和96.4%;进化树分析显示洋葱和大蒜Ran基因与拟南芥进化关系更近,其根尖可代替拟南芥根尖研究Ran基因的定位或相关生物学功能。将该实验克隆的3种植物Ran基因序列与收集的14种植物的Ran序列共28种进行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及进化树分析表明,高等植物Ran基因绝大多数在进化树中处于同一位置,同源性高达90%以上(拟南芥AtRan4和水稻OsRan4例外),因此,它们可能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起着相似的作用;且3种植物在受动结合域(EBD)和酸性末端(AT)存在不同;而拟南芥AtRan4缺少这2个功能域,可能与AtRan1~3具有不同的作用。[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植物Ran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秋水仙素对大蒜生长的影响及多倍体诱导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诱导大蒜染色体加倍的有效方法。[方法]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比较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处理对大蒜的多倍体诱导效应。[结果]经秋水仙素处理过的植株,在相同浓度下,随着秋水仙素处理时间的延长,株高降低,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减小,染色体加倍率升高。在相同的处理时间内,随着秋水仙素浓度的升高,株高降低,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明显减小,染色体加倍率显著升高。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05%,处理6 d时,染色体加倍率达到最高,为28.67%。随着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植株的死亡率逐渐上升,气孔面积也呈上升趋势。[结论]该研究为丰富大蒜种质资源和加速高产优质大蒜的育种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土壤镉污染对大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bjective] The experiment aim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cadmium pollution in soil o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 of Allium sativum L. 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recovery of cadmium pollution in soil. [Method]By setting eleven Cd concentrations from 0.21 to 500 mg/kg in soil and the pot test, ecological corresponding mechanism of plant height, chlorophyll (Chl) content, catalase (CAT) activity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of Allium sativum L. was analyzed. [Result] The plant height had a strong tolerance to cadmium pollution in soil, while the total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chlorophyll a conten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control treatment, except Cd concentration was 500 mg/kg. The high Cd concentration would increase the damage to membrane of Allium sativum L. however with the regulation of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the damage was gradually decreased.[Conclusion] Allium sativum L. had strong eco-physiological adaptability to Cd contaminated soil and it had potential for recovering Cd contaminated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