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用活体取样研究山羊分娩前后乳腺的发育及分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8头母山羊的乳腺,于左右两侧前、中、后三处取乳腺组织样品,作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测定。结果表明,乳腺组织中校酸含量的变化可反映同一个体不同生理时期乳腺发育与分泌的状况。用活体取样法研究了2头土种山羊不同生理时期乳腺组织DNA、RNA、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以及外周血液中孕酮(P),17β-雌二醇(E_2-17β)、催乳素(PRL)水平的变化。从实验见到,怀孕后期、分娩后第2天、分娩后第21~22天及断奶后四期的乳腺组织生化指标的变化如下:RNA/DNA,1.65±0.22、1.65±0.17、2.64±0.04、0.75±0.04;GPDH/DNA,15.40±2.83、19.37±3.01、58.69±6.77、12.13±0.98(U/mg)。上述两项指标呈强相关性(r=0.8792,P<0.01,n=8)且能反映妊娠期及分娩后乳腺所处的状态。妊娠后期外周血液中孕酮含量高达15000±707(pg/ml),孕酮与雌激素的比为444.44±157.13;分娩后第2天孕酮含量降至93.75±8.83(pg/ml),孕酮与雌激素比例为3.29±1.23.催乳素在妊娠后期为32.64±0.11(mU/L),分娩后第2天迅速上升至153.03±13.90(mU/L)。上述结果提示孕酮、雌激素和催乳素在启动泌乳过程中,对乳腺细胞内RNA与G6PDH含量起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7产品的生产和利用7.1牦牛乳与乳制品牦牛乳是母牦牛分娩后为哺育犊牛从乳腺中分泌的一种不透明稍带黄色或白色的液体,分为初乳、常乳、末乳和异常乳4种。初乳为产犊后7天内分泌的乳。这种乳加热时形成凝块豆腐状,不能用作乳制品的原料;常乳为产犊7天以后的乳,用作乳制品的原料;末乳为初冬(10月)至严冬(1月)所分泌的乳,不能用作乳制品的原料或供人食用,可任犊牛吸吮;异常乳为不适合饮用或用作乳  相似文献   

3.
奶牛初乳与常乳乳蛋白变化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初乳与常乳乳蛋白的表达变化,揭示乳蛋白分泌及乳腺易感疾病的机理,采用二维凝胶电泳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方法分析了产后第1天、第7天和第21天牛乳中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发现,相对于第7天和第21天牛乳蛋白的表达丰度,第1天牛乳蛋白中有5个蛋白表达量增加;而第7天与第21天牛乳蛋白表达无变化。且第1天牛乳蛋白表达量增加的是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M和G以及运输功能的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等。结果表明由初乳向常乳转换过程中,这些乳蛋白表达量的降低可能与乳腺易感乳房炎等疾病相关。  相似文献   

4.
初 即及时吃上初乳。初乳是母牛分娩后5~7天内分泌的乳。初乳营养丰富,含蛋白质是常乳的四五倍,维生索比常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且初乳中含有的溶菌酶和抗体具有防病免疫的作用。初乳还具有舒肠健胃的功效,它进入胃内能刺激消化腺大量分泌消化液,促进胃肠机能早期活动。初乳  相似文献   

5.
通过两系列实验,分析了二花脸猪乳中乳糖和乳蛋白在泌乳早期阶段(1~21 d)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并与大约克猪乳进行了比较.同时比较了二花脸和大约克猪乳在泌乳第1 d和第6~7 d的乳脂含量.结果表明,二花脸猪和大约克猪乳糖在初乳中很低,但随着泌乳天数增加其含量逐渐增加.二花脸猪乳中乳糖含量在整个泌乳早期阶段(1~21 d)低于大约克猪,其中在泌乳第1 d、第6~7 d和第8~10 d显著低于大约克猪(p<0.05 或p<0.01).二花脸猪和大约克猪乳蛋白在泌乳第1 d浓度最高,分娩1周内迅速下降 ,泌乳1周以后变化幅度不大,而且两品种猪差异不显著(p>0.05).猪乳中乳蛋白与乳糖呈负相关,二花脸猪相关系数r=-0.703(p<0.01),大约克猪相关系数r=-0.577 (p<0.01).二花脸猪乳中乳脂含量在泌乳第1 d和第6~7 d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5).  相似文献   

6.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设计,采集奶牛乳汁,乳中脂肪酸经甲酯化后,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乳中脂肪酸成分,分析高、低乳品质奶牛乳中不同来源脂肪酸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乳中主要脂肪酸为己酸、辛酸、癸酸、月桂酸、豆蔻酸、9-顺十四烯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反式亚油酸、亚油酸、γ-亚麻酸、α-亚麻酸。低乳品质奶牛组乳中C10:0以及C12:0等在乳腺分泌细胞中从头合成脂肪酸在乳脂肪中所占含量显著高于高乳品质奶牛组(P<0.05);而在高乳品质奶牛乳中C16:1、C18:2n6t、C18:2n6c和C18:3n6等主要从血液中摄取长链脂肪酸含量则显著高于低乳品质奶牛姐(P<0.05),其中C16:1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高乳品质奶牛乳中含有更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血液运输来源及瘤胃微生物氢化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7.
初乳的成分,营养和免疫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初乳是母畜分娩和分娩后3~5天所分泌的乳汁,它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都与常乳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所以它有营养和免疫作用。1初乳的营养成分及其影响因素三.五初乳中氨基酸含量及其变化Mireille等(1993)指出,某些氨基酸的含量在奶牛初乳和常乳之间有区别;陆东林(1997)发现荷斯坦奶牛产后2~3天的初乳氨基酸含量高于常乳;AI.Matubsi等(1998)报道,初产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改变口粮蛋白质水平,初乳中氨基酸含量也发生变化(表1)。初乳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是谷氨酸(或谷氨酸和谷氨酰…  相似文献   

8.
增加产乳量,提高牛乳品质,与奶牛的品种、饲料的选择、饲养技术和奶牛疾病的防治是密不可分的。一、良种奶牛的选择目前国内饲养的奶牛品种主要是中国黑白花奶牛,在我国已有100年历史。黑白花奶牛体格健壮,结构匀称。毛色呈黑白花,体躯长、宽、深,背腰结合良好,胸部发育良好,乳房大,乳腺发育充分,排乳速度快,泌乳性能良好,泌乳期270~305天,年平均单产水平为6000~7000公斤左右,最高  相似文献   

9.
牦牛初乳中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麦洼牦牛(Bos.grunniens)分娩前后乳腺分泌物的生化组成进行了分析,并与常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牦牛初乳中激素含量高,分娩当天的初乳中生长激素、催乳素、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含量均显著高于常乳,其中生长激素含量在泌乳第2天下降至与常乳接近,而其他激素或生长因子在初乳期前几天均显著高于常乳。另外,牦牛分娩当天和第2天乳汁中胰蛋白酶抑制剂(TI)含量显著高于常乳。  相似文献   

10.
根据植物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EC1.1.1.49)氨基酸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甜瓜属野生种Cucumis hystrix Chakr.(2n=24)G6PDH基因cDNA片段;随后基于该序列设计特异引物,PCR方法筛选野生种BAC文库,获得2个BAC阳性单克隆。测序后获得了G6PDH基因全序列及其上游启动子序列,GenBank登录号:JQ771576。序列分析显示:G6PDH基因全长约6.5 kb,由15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组成;内含子序列均符合5’-gt-ag-3’结构。外显子拼接后获得了G6PDH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序列全长1 551 bp,编码516个氨基酸,与黄瓜基因组网站公布的G6PDH基因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71%和99.03%。野生种G6PDH氨基酸序列N端缺少转运肽序列,确定为野生种胞质G6PDH。氨基酸序列与烟草、马铃薯、荷兰芹、猕猴桃、拟南芥、大豆、小麦、玉米、葡萄、杨树等植物胞质G6PDH同源性高达77%以上。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甜瓜属胞质G6PDH与茄科植物最先聚类,植物胞质G6PDH在分子进化水平上与物种进化相符。启动子结构分析表明:序列含有启动子基本元件TATA-box、CAAT-box,还含有丰富的光响应元件,与环境胁迫响应相关的不同顺式作用元件,促进高水平转录的5UTR Py-rich stretch元件和提高表达的CAT-box元件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查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基因的多态性并分析其与中国荷斯坦牛产奶和健康性状的关联性,为未来培育高产优质健康奶牛提供可用的分子标记。【方法】采用DNA测序、PCR-RFLP和CRS-PCR技术,对576头中国荷斯坦牛转铁蛋白基因的多态性进行研究,运用SAS 软件分析其与乳品质和乳腺炎性状的关联性。【结果】在Tf基因5´调控区、外显子8和内含子8处发现了g.-1748G>A、g.13942T>C和g.14037A>G共3个新的SNPs;关联分析表明,g.-1748 G>A位点与305 d产奶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g.13942T>C位点与体细胞评分显著相关,CC基因型个体体细胞评分显著高于TT和 TC个体(P<0.05);g.14037A>G位点AA基因型个体305 d产奶量显著高于AG个体(P<0.05),AG基因型个体乳蛋白率显著高于GG个体(P<0.05)。共构建出8种单倍型,发现了19种单倍型组合;H4H4单倍型组合个体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最高;H2H5单倍型组合个体305 d产奶量最高;H3H4单倍型组合个体体细胞评分最低。【结论】Tf基因不同基因型和单倍型组合与中国荷斯坦牛产奶量、乳蛋白率和体细胞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但与乳脂率不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国荷斯坦牛MBL1基因第一内含子与第二外显子多态性及分析MBL1基因遗传多态性与乳腺炎和乳品质的关联性,为培育优质抗性奶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PCR、DNA测序和PCR-RFLP技术,对596头中国荷斯坦牛的MBL1基因内含子1和外显子2序列进行了研究,通过SHEsis软件进行配对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单倍型分析。【结果】发现3个新的SNPs,包括内含子1上G855A1个SNP位点;外显子2上G2651A突变为错义突变,导致第24位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T2686C突变为同义突变,仍编码丙氨酸。单位点基因型与泌乳性状关联分析表明,G2651A突变位点AA基因型个体体细胞评分(SCS)显著高于GG、GA基因型个体(P0.05);G855A、T2686C位点的突变与体细胞评分、乳脂率、乳蛋白率、305d产奶量相关性都不显著。共构建出8种单倍型,发现19种单倍型组合;其中H2H2单倍型组合个体乳蛋白率、体细胞评分为最高;H3H7单倍型组合个体体细胞评分最低,与H2H2个体差异极显著;H4H4单倍型组合个体305d产奶量最高。【结论】H3H7可作为乳腺炎抗性选择的分子标记。H2H2单倍型组合个体虽然乳蛋白率最高,但体细胞评分也最高,对乳腺炎易感,为不利单倍型组合。H4H4单倍型组合305d产奶量最高,对乳蛋白率、乳脂率和体细胞评分影响不大,所以此种基因型组合可以用来提高产奶量。  相似文献   

13.
猪不同组织中NADPH-生成酶活性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花猪Ⅱ系在35kg体重时,背膘脂肪中的NADPH-生成酶活性最高,此有随体重的增加而逐渐下降,75kg体重时又开始回升。生长后期,不同背膘位置的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而不同层脂肪的酶活性差异明显,内层高于外层。MDH、G6PDH和6PGDH在脂肪组织中活性较高,而在肝脏、心肌和肌肉中却很低。在遗传上有差异的北京花猪Ⅱ系和长白猪,可由酶活性反映出来。若以肩部外层脂肪的MDH和G6PDH作为早期选种的遗传标记,有望加胴体蓄脂年的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4.
选取年龄、体重、胎次、泌乳期和泌乳量基本一致的荷斯坦黑白花奶牛12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4头,第1组为添加胡麻组,胡麻的添加量为750g/d、头:第2组为添加棉籽组,棉籽的添加量为1000g/a、头;第3组为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油料,进行了日粮中添加油料籽实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研究,试验期共50d,其中预试期为15d,正试期为35d。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胡麻籽与棉籽分别提高4%FCM产奶量3.7%和3.5%,但两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添加胡麻籽与棉籽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乳脂率,胡麻组提高6.4%,棉籽组提高1.7%,但两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胡麻组与棉籽组的乳蛋白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了1.9%和6.4%,但差异不显著(P〉0.05)。乳糖率两个试验组均比对照组下降了0.8%,差异不显著(P〉0.05)。乳中干物质胡麻组高于对照组,棉籽组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国荷斯坦牛κ-酪蛋白基因第4和第5外显子多态性与泌乳性状的关联性,为培育高乳蛋白及高乳脂率奶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DNA测序、PCR-RFLP和CRS-PCR技术,对544头中国荷斯坦牛κ-酪蛋白基因的外显子4和5序列进行研究,通过SHEsis 软件和PHASE软件进行配对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单倍型分析。【结果】发现6个新的SNPs,包括外显子5上A12907G、G12950A、C12989T、A13028G、T12980C共5个SNP位点,证实前4个位点紧密连锁;外显子4上A10996T共1个SNP位点。单位点基因型与泌乳性状关联分析表明,A10996T突变位点的TT和AT基因型个体乳脂率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T12980C突变位点的TC和CC基因型个体乳脂率、乳蛋白率分别极显著(P<0.01)、显著(P<0.05)高于TT基因型个体;紧密连锁的4个突变位点的DE基因型个体乳脂率极显著高于DD基因型个体(P<0.01)。与泌乳性状的关联分析表明,共构建出7种单倍型,发现16种单倍型组合;其中H6H6单倍型组合个体乳脂率最高,H1H4次之;H1H4单倍型组合个体乳蛋白率最高;H5H6单倍型组合个体乳蛋白率及乳脂率最低。【结论】H1H4单倍型组合在乳蛋白率和乳脂率方面为有利单倍型组合,可作为选择高乳蛋白高乳脂率牛群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南方地区中国荷斯坦牛DGAT1基因多态性与泌乳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以上海光明乳业集团金山奶牛场30个公牛家系的605头中国荷斯坦牛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法分析DGAT1基因K232A位点遗传多态性,采用混合动物模型分析DGAT1基因K232A位点突变对测定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305 d校正产奶量、乳脂量、乳蛋白量及体细胞评分7个泌乳性状的影响。【结果】共检测到KK、KA和AA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918、0.1917和0.0165,等位基因K和A的频率分别为0.8876和0.1124。该位点突变对测定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305 d校正产奶量、乳蛋白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乳脂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乳中体细胞评分影响不显著(P>0.05)。多重比较表明,KK和KA型测定日产奶量、305 d校正产奶量和乳蛋白量极显著高于AA型(P<0.01),AA型乳脂率和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KK和KA型(P<0.01)。【结论】DGAT1基因K232A位点突变对中国荷斯坦牛泌乳性状有较大的遗传效应,可用于其泌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荷斯坦牛SLC11A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中国荷斯坦牛SLC11A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炎性状间的相关性,为奶牛乳腺炎抗性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巢式PCR、降落PCR和DNA测序等技术,研究分析771头牛SLC11A1基因外显子10、内含子9和11的基因多态性,采用SHEsis和PHASE软件进行配对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结果】发现4个不连锁的SNPs,分别为内含子9的6 067(A/G)、6 358(C/T),外显子10的7 155(A/G)和内含子11的7 809(A/T);其中,6 067(A/G)、6 358(C/T)和7 809(A/T)为新SNPs。不同基因型与乳腺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LC11A1基因的6 358(C/T)和7 155(A/G)对SCS和产奶量有显著影响(P<0.05),6 358(C/T)的CC基因型和7 155(A/G)的AA基因型是优良基因型;单倍型分析表明,群体中共发现16种单倍型组合,其中CAAA是优良的单倍型组合,其个体的SCS低、产奶量高。【结论】SLC11A1基因CAAA单倍型组合可能是奶牛SCS和产奶量的优良基因型和单倍型组合,可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奶牛乳腺炎抗性筛选。  相似文献   

18.
奶牛及黄牛脂肪肝发病率及肝脂肪浸润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在3个荷斯坦牛场,1个娟珊牛场和1个黄牛场对170头经产的围产期牛和86头青年母牛脂肪肝发病率及肝脂肪浸润程度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牛脂肪肝主要发生在围产期,从第1产(娟珊牛)、第2产(荷斯坦牛)以后,下次产前1周肝实质出现少量脂肪浸润(0.2%~1.9%);各品种牛在产后第1周内肝出现明显脂肪浸润(2.8%~38.1%);第7周后降低到较低水平(0%~3.5%).各品种牛脂肪肝的发病率分别为:娟珊牛64%;荷斯坦牛48%;黄牛6.6%;各品种青年母牛4.8%.肝脂肪浸润的严重程度和产后体质下降相关(r=0.28.P<0.01),但和分娩时牛的体况以及产奶量无关.  相似文献   

19.
选用32头泌乳奶牛配对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和Ⅲ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瘤胃保护赖氨酸(RPLys)10、20、30 g/头.d。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饲喂RPLys组的产奶量与乳蛋白质率都有所提高,其中试验Ⅲ组的产奶量增幅最大,试验Ⅲ组与对照组的乳蛋白质率差异显著(P0.05);添加RPLys对乳脂率、乳糖、非脂总固形物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0.
李林  艾阳  谢正露  曹洋  张源淑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5):3046-3053
【目的】选取分娩1周后的泌乳期荷斯坦奶牛6头,提前适应期1周后,正式饲喂从2013年6月29日至8月5日,总共35 d(5周),使泌乳奶牛处于热应激状态。进而检测泌乳奶牛乳产量及乳蛋白含量,血液中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葡萄糖以及肝脏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糖异生作用的变化情况,拟从GH-IGF-I轴的角度阐明泌乳奶牛发生热应激时对糖异生作用及乳品质下降的机制。为进一步揭示奶牛热应激的发生机理及控制奶牛热应激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统计第1—5周泌乳奶牛的产奶量及分析乳蛋白含量,并采集泌乳奶牛颈静脉血液和进行活体采取肝脏组织的方法,检测血液中葡萄糖和GH、IGF-I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对奶牛肝脏组织中HSP70和糖异生的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以及生长激素受体(GH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R)进行检测。【结果】在35 d的饲喂过程中,日间平均气温在32℃以上的持续时间达25 d,且最高温度为38℃,高温持续时间大于72 h,即此气候条件下奶牛处于一个热应激状态。随着泌乳奶牛热应激程度的不断加深,从第1周到第5周产奶量和乳蛋白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比较第5周和第1周泌乳奶牛肝脏中HSP70的表达,发现第5周HSP70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第1周。检测血液中GH、IGF-I以及葡萄糖的含量,发现在第5周的时候其含量均高于第1周且差异显著(P0.05);检测泌乳奶牛肝脏组织中PC和PEPCK的表达水平,发现第5周显著高于第1周(P0.05);通过检测第5周与第1周肝脏组织中GH和IGF-I受体的表达水平,发现GHR和IGFR同样上调,其中IGFR显著上调(P0.05)。【结论】随着泌乳奶牛热应激的程度的不断加深,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其可能是由于垂体分泌的GH刺激肝脏产生更多的IGF-I,即通过GHIGF-I轴上调肝脏糖异生途径关键酶的表达,使糖异生途径处于激活状态。而乳中乳蛋白含量的下降可能是由于其前体物被过多的用来进行糖异生作用,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维持机体正常供能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