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于文喜  王岳 《林业科技》1989,(5):31-31,27
落叶松褐锈病Triphragmiopsis laricinum(chou)Tai是落叶松人工林和苗圃的重要病害,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广为流行。1986~1988年我们对东京城林业局、江山娇林场等地的部分落叶松人工林进行了调查,其发病率达60~100%,病情指数平均为30.7%,严重者达66.7%,严重地影响了树木的生长,为控制该病蔓延,我们对其发病规律进行了观察,并在垂病区进行了药剂防治,其结果如下。上、暗棕壤、透水性比较好的地段的林分,发  相似文献   

2.
《湖北林业科技》2005,(3):57-57
落叶松褐锈病是危害落叶松的重要病害。1病原落叶松褐锈病由担子菌亚门的落叶松拟三胞锈菌引起,该菌为同主寄生菌,在落叶松上能够完成发育循环。2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尖端或近中部出现退绿小斑,逐渐扩大,到6月下旬~7月上旬在叶背面形成夏孢子堆,直到9月中旬仍可产生。夏孢子堆初寄生于叶表皮下,奶油色或赭黄色形成圆小丘状隆起,叶表皮夏孢子堆破裂后露出铁锈色至血红色的粉状物,夏孢子成熟后飞散,最后在夏孢子原基处留下痕迹,这时在叶片上形成段斑,8~9月在叶背面产生3~5个黑褐色凸起于叶表面的小粉堆,即冬孢子堆。随着病害的发展,冬孢子堆…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褐锈病Triphragmiopsis laricinum(chou)Tai的感病指数低于5.5时,对林分生长无显著的影响;感病指数18.3和31.2时,生长损失率分别为5%和10%,损失量0.684和1.369立方米/公顷;感病指数34—51的林分用杀菌烟剂防治后,损失量减少1.245—1.82立方米/公顷。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褐锈病的防治纳入经济管理,正确、快速评估该病在不同危害程度时对林木生长造成的损失,核定防治后的经济效益,是对该病进行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模型和表格,对病害损失量与防治效益进行评估,为提高综合防治效益、避免盲目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褐锈病害损失和防治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褐锈病是我国特有的重要病害,为害严重,并逐渐扩大发病面积,给林木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控制该病的发生和危害,确保落叶松人工林的健康生长,我们在1986年调查病情的基础上,在东  相似文献   

7.
落叶松褐锈病对林木当年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对第二年生长影响显著。连年发病损失量剧增;不同病情指数(X)每公顷材积生长损失量为Y=194/1+e549337-006893X;该病为害指标———病情指数为36。立木林价、防治效果和成本分别为C、Q、E时,防治指标方程为:194C[1/1+e549337-006893X-1/1+e549337-006893(1-Q)X]-E=0;前一年9月份降水量(X3)、当年5月份平均气温(X1)和8月份相对湿度(X2)为测报因子。预测区域平均病情指数Y=5185+32596X1-042105X2+008627X3±69。  相似文献   

8.
<正> 落叶松褐锈病[Triphragmiopsis larici-num (chou) Tai]是落叶松人工林和苗圃的重要病害,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广为流行,给生产上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连续3年观测研究得知:寄生在落叶松属Larix spp。植物上的褐锈病Triphragmiopsis laricinum(Chou)Tai流行高峰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与气候因子中的降雨量关系密切;而寄生在褐锈菌上的重寄生菌Sphaerellopsis filum(Biv-Bern.)Sutton流行高峰期则为8月下旬,与大气湿度关系紧密。日中流行规律观测研究得知:落叶松褐锈病菌夏孢子日飞散曲线  相似文献   

10.
连续3年观测研究得知:寄生在落叶松属Larixspp.植物上的褐锈病Triph-ragmiopsislaricinum(Chou)Tai流行高峰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与气候因子中的降雨量关系密切;而寄生在褐锈菌上的重寄生菌Sphaerellopsisfilum(Biv-Bern)Sutton流行高峰期则为8月下旬,与大气湿度关系紧密。日中流行规律观测研究得知:落叶松褐锈病菌夏孢子日飞散曲线呈“M”型,两次飞散高峰出现在8时和16时,并与降雨量呈负相关;而褐锈病重寄生菌的曲线形式与之相反,两次高峰出现在0时和12时。人工接种重寄生菌防治落叶松褐锈病是适时期为褐锈病流行高峰前10天,寄生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落叶松褐锈病的流行及重寄生菌的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连续3年的观测结果并结合主要气候因子,对发生在落叶松属植物上落叶松褐锈病年流行规律进行了综合相关分析,又利用寄生在该病原菌夏孢子堆上的Sphaerelopsisfilum在本溪、宽甸两地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辅以人工方法,可使Sphaerelopsisfilum的寄生率由原来的16%提高至85%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一、病状:毛白杨锈病是毛白杨幼苗及幼树上的主要病害,为害嫩叶、嫩枝及幼芽。毛白杨受病后主要在叶背产生桔黄色粉状物,叶片受害严重时变成畸形,特别是嫩叶受害后发育不良,形成锈球状。  相似文献   

13.
14.
杨树锈病是杨树苗期及幼树的重要病害。在新疆为害杨树的锈病主要有三种、即银白杨锈病,Melampsora rostrupii Wagner,黑杨锈病Mel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和胡杨锈病Melamprora pruinosae Tranr,这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都是在杨树苗期及幼树阶段为害严重,经过自然稀疏成林后或人工定植至开扩地,锈病即显著减轻而不再造成为害。  相似文献   

15.
樟子松松针锈病是樟子松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先后在辽宁、吉林、陕西等地发生,对人工幼林为害严重,十年生以下的幼林被害率达58——100%,感病指数为48.6——59.7%。樟子松松针锈病主要侵  相似文献   

16.
竹秆锈病防治试验及其推广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多年调查,浙江省是竹秆锈病严重常发区,被害种竹已达17个以上,其中对早竹的危害十分突出,该病已成为竹子发展的一个限制性因子之一。经不同方法的对比试验,表明刮涂法和刮涂后涂药防治效果达88.9%以上,效果十分显著。在德清推广防治技术后,基本控制病情,并取得十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葡萄锈病及葡萄果锈病的田间大量观察记载,对如何区分和防治两种病害进行了分析,在生产上给果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就葡萄锈病及葡萄果锈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进行了总结探讨。  相似文献   

18.
平贝母锈病又称“黄疸”病。该病是黑龙江省平贝母在生产中的主要障碍,一般发病率为40%~70%,个别年份可高达90%以上。该病一旦发生,植物地上部分提前枯萎死亡,严重影响产量与质量。此病的发生与环境及栽培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调节种植环境和加强管理可预防和控制该病害的生  相似文献   

19.
落叶松叶蜂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 enichson(?) Hartif)属膜翅目,叶蜂科。该虫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高海拔(1800m以上)的落叶松林内。发生严重时,常将针叶吃光,成虫产卵时刺伤嫩梢皮层,致使枝梢弯曲枯萎,严重影响树木生长。该虫2000年侵入晋冀交界的河北省驼梁山自然保护区。自2000年以来,笔者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  相似文献   

20.
锈寄生菌(Sphaerellopsis filum)寄生于落叶松褐锈病菌的冬、夏孢子堆上,对其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为扩大该菌的人工培养,对培养条件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较低温度有利于菌丝生长,较高温度促进产孢,适温为20℃左右;该菌对光无特殊要求,对紫外线反应不敏感;适直的PH值5—7,最适6—6.5;丰富的碳源促进菌丝生长,而不利于产孢,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均为该菌适宜的碳源;在PDA培养基中添加氮源对该菌无促进作用,且当氮源过量时对产孢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