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豆抗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5份具有不同程度抗旱性的大豆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选取2个产地、农艺性状差异显著的大豆品种静乐黑滚豆和辽13,对SSR引物进行筛选,从中选择出多态性丰富,带型较好的引物11对.用筛选出的引物对45份大豆种质进行PCR扩增.聚类结果表明:GD=0.41处可将45个大豆品种分成两大类,大部分品种被归为第1类,有31个品种,占总品种数的69%,第2类包含14品种,占总品种数的31%.两个大类又各自细分成不同的亚类群,聚类结果反映出品种间关系与地理起源、表型形态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不同纬度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SSR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不同纬度的野生大豆(G.soja)和栽培大豆(G.max)各22份进行了多样性分析,通过对所合成的40对引物的筛选,12对引物扩增结果表明出良好的多态性,引物BARC-sat39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有特异谱带,表明这个SSR标记是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有关的一个等位基因位点,通过对实验结果量化后数据分析;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75和0.150,表明野生大豆的多态性比栽培大豆较为丰富,在遗传距离0.300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被明显分为二类,与以往大豆属Soja亚属的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一致,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分为二个种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4.
在Bendick的植物脱氧核糖核酸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简易快速提取大豆DNA的方法。按这种方法提取的栽培大豆及野生大豆DNA的测定结果表明,A(260/230)≥2,A(260/280)≥1.8,片段长度50kb左右,DNA的纯度及大小均符合外源DNA导入要求。 相似文献
5.
6.
7.
基于SSR标记的四川大豆与引进大豆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均匀分布于20条染色体的53对SSR标记(每条染色体上2~5对),对190份大豆资源进行遗传差异检测,随后根据标记试验结果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PCA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53对SSR标记共检测到159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等位基因范围为2~6个,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为3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i为1.474 4±0.237 5,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305 0±0.105 6;Shannon-Weaver指数值为0.476 2±0.124 9。这些参数显示了190份大豆资源异质程度不是很高,遗传多样性丰富程度一般,总体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90份大豆资源(群体1:P1)被分为3个大类,且四川审定大豆品种与野生大豆资源、国外引进资源亲缘关系较远,随后将四川审定大豆品种31份、国外资源13份和野生大豆资源8份共52份材料(群体2:P2)单独进行聚类分析,52份材料也被分成3个大类。群体1和群体2分别在K=3,K=2时得到合理群体结构。群体1的3个亚群分别是:亚群I由地域来源丰富的78份材料组成,不包含野生大豆资源;亚群II 59份材料中含7份野生大豆资源;亚群III 53份材料只包括1份野生大豆资源zy05292。群体2分成两个亚群:亚群Ⅰ26份材料中含24份四川审定大豆品种和2份国外资源;亚群II包含了6份审定大豆品种。供试的190份大豆资源蕴含了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显示了较高水平的基因多样性。群体结构不能严格地按照地域、来源国家的划分而区分,这一现象显示了大豆资源存在着广泛的基因交流。从分析结果来看,四川大豆资源的种质创新可以充分地利用国外引进资源与直立型野生大豆资源,进而丰富四川大豆的基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9.
山西省大豆地方品种与选育品种农艺性状及SSR标记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山西省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为材料,对其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及SSB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探明地方品种与选育品种之间遗传多样性的差异,为山西省大豆品种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84份选育品种和180份地方品种在8个质量性状、5个数量性状上都存在较广泛的遗传多样性。选育品种与地方品种相比,遗传多样性较低。在质量性状方面,选育品种的籽粒颜色、生长习性变异性呈下降趋势,而脐色和茸毛色都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数量性状方面,除粗蛋白低于选育品种外,地方品种的变异程度高于选育品种。对两类品种各13份材料进行SSR分析,结果表明,45个SSR位点基本可以将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分开,表明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在分子水平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分化,但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选育品种。表型和分子检测结果都表明,山西大豆品种的选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为给进一步保护、收集和利用沙生冰草种质资源提供依据,采用26个多态性小麦SSR引物对采集自中国不同生态环境的18个沙生冰草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结果表明,26个SSR引物多态性带纹数目变化为2~27条,平均每个引物在沙生冰草居群中扩增出了9.384条多态性带纹;不同引物间总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0.944(引物Xgwm544),最低为0.375(引物Xgwm257),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745;SSR检测到地区内遗传多样性占总体的82.2%,地区间为17.8%;在Nei遗传距离0.67处,18个沙生冰草居群被分为3个类群;UPGMA聚类和PCA分析表明,采集地生态环境相似的沙生冰草居群遗传距离较近。沙生冰草遗传多样性与居群的遗传和生态环境相关,在沙生冰草的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中,对其主要生态环境居群保护和利用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加强不同生态环境中特异类型居群的保护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小样品大批量大豆模板DNA快速分离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用自己改制的微量样品研磨器解决了大豆鲜组织的大批量小样品的无损耗快速研磨问题。用随机引物PCR检测模板DNA的质量,比较了不同提取缓冲液、不同温度及不同处理时间对模板DNA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SDS提取缓冲液、65-80℃处理5分钟、氯仿异戊醇抽提一次,可得到适用于PCR反应的理想大豆模板DNA。作者已用该方法分离了千余份大豆样品DNA,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2.
13.
外源DNA导入大豆其后代的同工酶酶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稀酰胺凝效电泳的方法,对通过外源DNA导入法所获的大豆变异后代,进行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酶谱分析。其结果是酶谱带清晰,变异后代与亲本的谱带有明显差异,并与该材料的表型性状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同工酶分析法做为鉴定外源DNA导入大豆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大豆亚麻酸含量的QTL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由于亚麻酸的高度不饱和性,导致大豆油的稳定性和耐贮性降低,并严重影响豆奶的商品价值。因此降低大豆种子亚麻酸含量是当今大豆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本研究利用正常亚麻酸含量的品种合丰25与亚麻酸含量仅为3%的突变品系L-14杂交所得的F9代和F3代群体,对500多对SSR引物进行筛选,共有90个SSR标记被分配到1999年Cregan定义的20条染色体中,QTL分析表明有3个分子标记Satt066、Satt424、Satt476与大豆亚麻酸含量密切相关,分别定位在连锁群MLGB2、MLGA2、MLGC1上,且变异贡献率分别为8.7%、4.99%和5.3%。并用这些分子标记对F3代家系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采用淀粉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利用外源总DNA导入栽培大豆的变异后代异柠檬酸脱氢酸(IDH)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酶谱谱带清晰,呈现A、B、C三种类型。后代与受体及供体间谱带存在差异,有些后代的同工酶谱带中含有供体的特异带,说明供体的DAN片段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16.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3个标记Satt56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这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65-SOYGPATR-Hrcs1-Satt396,它们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7cM、6.5cM、14.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7.
大豆SMV 3号株系抗病基因的SSR标记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运用简单序列重复技术(SSR技术),采用改良的分离群体组群分析法(BSA法),对大豆品系中选95-5117(R)×HB1(S)的F5代重组自交系群体接种SMV 3号株系鉴定抗性,并进行抗病基因的分子定位.结果表明:中选95-5117对SMV 3号株系的抗性受一对基因控制.用Mapmaker/Exp3.0b进行连锁分析,该基因位于大豆染色体组的F连锁群上,并获得了与SMV3号株系抗病基因连锁的2个SSR标记Satt114和Satt362,遗传距离分别为2.3cM和8.6cM.标记与抗病基因间的排列顺序和距离为:Satt114-2.3 cM-RSMV3-8.6 cM-Satt362. 相似文献
18.
大豆SSR检测体系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为试材,研究了大豆SSR检测体系中PCR扩增的各主要成分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确立了适宜的退火温度和反应体积,改进了PCR扩增程序和银染方法,进一步优化了适用于大豆的SSR检测体系.优化后的SSR反应体系为:10×Buffer 1.00μL、2.00 ng/μL模板DNA、0.15μmol/L SSR引物、150.00μmol/L dNTPs、0.50 U Taq酶、2.00mmol/L Mg2 ,加ddH20至终体积10.00μL.优化的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 min;94℃变性25s,47℃退火25s,72℃延伸30s,共35个循环;72℃延伸5min,4℃保存.优化后的检测体系更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9.
大豆雄性不育突变体NJ89-1核不育基因的SSR标记和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合NJ89-1不育株×南农73-935的F1、F1:2、F2:3的遗传数据表明在组合NJ89-1不育株×南农73-935中NJ89-1雄性不育性仍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随机选取组合NJ89-1不育株×南农73-935的一个F1:2株行群体作为分子标记定位群体,对NJ89-1不育基因进行SSR标记定位,结果发现Sat-402与NJ89-1不育基因连锁,参照Song等(2004)整合的大豆遗传连锁图谱,初步将NJ89-1不育基因定位于大豆C2遗传连锁群上,NJ89-1不育基因与Sat-402的遗传距离为9.6c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