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杂交水稻在人工控制光长条件下的感光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国家"863"杂交水稻与转基因植物海南研究开发基地种植的164份杂交水稻新组合米质的测试分析,对南繁气候条件下杂交水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杂交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糊化温度已经达到国标优质稻谷的指标要求,两系杂交稻品质优于三系杂交稻.目前杂交水稻品质的主要问题是进一步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率;通过与国家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进行比较,提出了杂交水稻品质改良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感光型杂交晚籼感光性母体遗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光温特性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杂交水稻的光温特性,为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的选育和生产中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用因子分析方法,对52个杂交水稻营养生长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光温因子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杂交水稻的光温特性。【结果】3个公因子对变异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91.74%,公因子1,2和3的贡献率分别为49.44%,23.20%和19.10%,其能真实反映12个光温指标及其相互关系;在杂交水稻的全生育期中,光温因子对杂交水稻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生育期是营养生长期,其次是灌浆成熟期。光温敏感型的杂交水稻组合主要有BⅡA×1-22、Ⅱ-32A×YB6、S420×T411、Q-A×1-11、BⅡA×NC、YS3550、N2×3550、YS122和BⅡA×1-10;光温钝感型的杂交水稻组合主要有YⅡA×T411、N2×R122、N22×R122、N2×2006、N2×T411、N22×2006和N22×T411。杂交水稻主要性状的表现型优劣与杂交组合的光温型没有必然关系。【结论】因子分析可以用于研究杂交水稻的光温特性,其研究结果与杂交水稻育种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5.
通过和全国不同气候区域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了云南省杂交水稻种植的气候利弊 ,确定了有关的农业气象指标 ,完成了云南省杂交水稻种植的农业气候区划及分区评述。  相似文献   

6.
7.
在福州(26.05°N)自然条件下,用3个不感光的不育系:V_(20)A,宁A和珍鼎28A;3个基本不感光的恢复系:5460,IR_(30)和明恢63分别与两个感光的恢复系:印尼矮禾和红田谷杂交,共配制13个组合,调查其抽穗期表现,结果表明:13个组合中,除2个组合F_1表现为感光性不完全显性,F_2呈1:2:1分离外,其余组合均表现为感光对不感光或基本不感光显性,F_2分离为3感光:1不感光或基本不感光。表现为1对主效感光基因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79年杂交水稻汕优3号、四优2号和1985年威优64分期播种的有关数据,采用相关,非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杂交水稻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杂交水稻的弱势粒率较常规稻高,群体籽粒具有明显的二次灌浆高峰。汕优3号的两次高峰分别于开花后第12天和30天。2、杂交水稻自开花至完熟可分为5个时期。其中汕优3号开花后0~5天灌浆缓慢,需要足光和高温。在19~30℃内,灌浆速度与温度成正相关。6~15天以日均温27.28℃、每天日照6.5小时、相对湿度75%为最适。16天至完熟期以日均温22.32℃、相对湿度70~80%为最适。开花后6~10天或16~20天最高温>35℃,对灌浆不利,秕谷率高,减产。3、环境不适或后期叶片早衰,杂交水稻只有一次灌浆高峰,且结实率和粒重均低,减产。故后期田间管理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人工气候室中,研究了7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系)的抽穗期对16h 长光照和10h 短光照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1)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籼稻还是粳稻,均存在明显的“长日促进期”,把水稻基本营养生长期分为长日亚期(BVP—Ⅰ)和短日亚期(BVP—Ⅱ)是合理的;(2)长日照对不同品种有不同程度的抽穗阻滞效应;(3)强感光的晚稻品种未观察到长日补偿期,在连续16h 长光照下未能进入幼穗分化.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甘蔗光周期室和杂交温室,并对其设计工艺和设计方法,及有关室内环境与温室建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三交种的优势表现及其配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5不完全双列杂交观察杂交水稻三交种的产量优势表现,并对株高等13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方差分析。部分三交种产量极显著高于对应的单交种。三交种单株产量与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和配合力总效应值均呈极显著相关。剑叶长以基因非加性效应的作用为主;千粒重、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虽然基因加性效应大于非加性效应,但后者仍占相当的比重;株高、抽穗期、主穗长、结实率、剑叶宽、粒长、粒宽和粒形以基因加性效应的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2.
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基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综述了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四种不同的基因模式:1.重复配子致死;2.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3.单位点孢子体不育性;4.互补孢子体不育性。讨论了利用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克服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强感光型的光敏感雄性不育(Pms)水稻农垦58s与早熟粳稻杂交,F#-2群体有约0.09%的植株表现完全败育和Pms。这些植株的F#-4家系雄性败育水平依然分离,其中仅一个株系表现雄性不育彻底。继之对其感光性进行选择后,笔者选育出C407s。它兼有穗分化对光周期不敏感及雄性育性对光周期敏感的双重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Pms性状向弱感光性粳稻的转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脱落酸对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亚种间杂交稻测03/扬稻4号、PC311/早献党和讪稻扬稻4号为材料,研究了外源脱落酸(ABA)对籽粒充实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浆初期(花后1~8d)低浓度(15mg/L)ABA处理对结实率、谷粒充实率、粒重、单株产量、弱势粒的胚乳组织发育以及茎鞘贮藏物质的运转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灌浆中期(花后16d)低浓度ABA以及各期高浓度(30mg/L)ABA处理则表现为抑制作用;ABA对籽粒充实的促进或抑制,主要是由于弱势粒胚乳细胞数的增加或减少,ABA对强势粒胚乳组织发育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5.
在施用等量厩肥、磷肥和钾肥的基础上,每小区1公斤尿素(相当于每公顷300公斤)按照由不同生育期分次施肥的四种组合形式施用于杂交稻。其中以70%尿素为基肥,30%为保花肥的处理稻谷产量最高,每公斤尿素氮增产稻谷11.35公斤。杂交稻分蘖阶段和孕穗后期土壤供氮低于作物需氮量,上述配比形式能弥补这两个阶段土壤供氮之不足,适合杂交稻分蘖成穗能力强和穗分化力强的特点。对杂交稻和常规稻的某些氮素营养特点进行比较:(1)两者生产1000公斤稻谷的需氮量相近;(2)杂交稻吸收氮素总量中约35%来自化肥氮,与双季早稻相近而高于单季晚稻;(3)杂交稻生育期内吸收的土壤氮量与单季晚稻相近而比双季早稻高得多。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17.
高产土壤条件下双季杂交稻的施钾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高产土壤条件下双季杂交稻不同施钾水平的效应,以肥力水平同、供钾能力较好的冲积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对杂交水稻V402(早稻)和V46(晚稻)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早稻生育期间土壤供钾能力比晚稻生育期间强,施钾对早稻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分干物质总量均无正效应,而晚稻施钾对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分干物质总量均有良好效果,二者均随施钾量提高而提高,但在施钾显著增产的范围内、施钾的效应系数仍不  相似文献   

18.
稻米垩白直感遗传和杂交稻垩白米遗传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垩白是一胚乳性状,表现直感遗传(xenia);F_2的分离可在 F_1稻株上的米粒观察到。要选育无垩白米的杂交稻,必需不育系、恢复系均无垩白。观察了 F_1、F_2、B_1和 F_3的垩白分离,认为垩白由二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