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玉米的精密播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裴攸 《玉米科学》1993,1(1):029-031
玉米精密播种的意义为获得玉米的高产,确保全苗是关键的一环。长期以来,保全苗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加大播种量。通常播种量是保苗数的2~3倍,甚至更多,这种办法既浪费种子又要耗用大量劳力间苗。由于播种时种粒在行内分布不匀,留苗多少和株间距离靠人间苗掌握,往往留亩数或多或少,而且株距不匀,加上播深的不一致,产生大、小苗,影响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的突出优点和辽宁省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的发展对策,对辽宁省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玉米精密播种种子质量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霞  王小星  黄瑞冬 《玉米科学》2012,20(4):95-100
2008年、2009年和2011年分别选取27、24和10个玉米品种的种子,测定单粒重、发芽势、发芽率等指标,分析普通种子和精播种子的质量差异。结果表明,与普通种子相比,精播种子的平均单粒重增加了15.32%,变异系数降低了12.38%;精播种子的发芽势较普通种子高4.73%,发芽率差异不显著。与先玉335种子相比,国内玉米种子平均单粒重、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增加了33.91%、57.35%和17.57%,发芽势、发芽率降低了8.67%和2.38%。因此,要满足机械化精播的要求,需从种子加工质量和种子活力两方面提高玉米种子质量。精播种子单粒重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在0.042 6和15.98%左右、发芽势和发芽率达90%和95%以上、发芽指数为70的标准,可作为我国精播玉米品种的质量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4.
以优质玉米驻玉309为材料,研究了铁萑旋耕碎秆破板结、免耕秸秆覆盖无耕翻、传统耕作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播种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铁茬旋耕碎秆破板结、免耕秸秆覆盖比传统耕作,出苗时间有所延缓,植株生长快,株高较高,同期叶片数多,干物质积累量较大,产量分别比传统耕作增产5.53%、2.01%。  相似文献   

5.
玉米精密播种的实践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薛飞  曹雨  武巍 《玉米科学》2000,8(2):061-062
对玉米精密播种技术进行了概述,几年的玉米精密播种生产实践的成功,说明这种技术在我国的玉米生产中是可行的,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对玉米精密播种技术在生产实践中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消除人们对这种技术在玉米生产中应用的种种疑虑。  相似文献   

6.
浅谈玉米精密播种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杰 《玉米科学》2004,12(2):089-091
从精密播种机械的研究、种子质量的提高和精密播种技术的示范推广等方面论述了我国玉米精密播种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指出随着玉米精密播种技术的逐步完善、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玉米精密播种技术在全国的应用推广将会出现高潮。  相似文献   

7.
玉米精密播种技术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曹雨 《玉米科学》1998,6(2):60-064
精密播种就是株(粒)距、行距和播种深度都受到严格控制的单粒播种。目前玉米的精密播种在发达国家已普遍应用,在我国还基本上处于试验研究、推广阶段。我国实现玉米精密播种的两个关键条件是玉米种子和精密播种机。玉米加密精密播种是由现行穴播向精密播种过渡的一种途径,其播种量是所需定苗株数的两倍,出苗后需间隔间苗,它具有现行穴播和精密播种的双重特点,与现行穴播相比,它具有节省种子、间苗方便省工、苗匀苗齐、幼苗生长好、可推迟间苗定苗时间以及增产和效益好等优点,是我国今后玉米播种技术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玉米精密播种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果,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大,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8.
9.
玉米精量播种技术是王米播种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具有省时间、省种子、增产增收等优点。近年来逐渐被推广,现将一些具体要求及有关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夏玉米铁茬播种面积已达90%以上,综合运用调控技术,麦秸处理、机械选择、播种技术、施肥、化学除草、病虫防治规范铁茬播种技术,为河南省夏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玉米单粒播种技术就是运用机械将确定数量的农作物种子按照栽培农艺要求的行距、株距、深度播人土中,并随机适当镇压的一项栽培技术。单粒播种技术适用于土壤条件好、种子纯度高、发芽率高、病虫害防治措施有保证的田块。国外农作物播种早就实现了精播(或单粒播种),主要农作物种子基本实现了丸粒化。国内玉米播种技术应用.除西南部分区域采用育苗移栽外。大部分地区仍然采用穴播,多粒播种。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播种深度与出苗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测定4个播种深度处理对玉米4种不同子粒类型的32个品种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至出苗天数、出苗率、中胚轴长度(干重)、胚芽鞘干重、苗长(干重)与播种深度显著相关。一般玉米种子播种深度应以5.0 cm较好,不同类型玉米种子所适应的播种深度不同,马齿型和半硬粒型品种可适当深播,半马齿型和硬粒型品种应适当浅播,以提高出苗率。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玉米轻简化滴灌栽培技术模式增产增收效果。结果表明,玉米轻简化滴灌栽培技术模式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率等指标低于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模式,高于沟灌栽培技术模式。该模式播种、施肥、铺管一次完成,操作方便、机具简单,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平作不起垄、免中耕。该模式解决了膜下滴灌地膜清除不彻底易造成白色污染的问题,解决了传统沟灌氮肥分次施用不容易操作和灌水均匀度不一致问题,实现了玉米轻简化无膜滴灌栽培和玉米节水、增收和增效,可以在东北半干旱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备种、整地、播种及田间管理等精密播种技术要点的探讨,阐述了玉米精密播种国外发展状况、技术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播种深度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郑单958(ZD958)和先玉335(XY335)为试验材料,设置3、5、7、9 cm 4个播深处理和4个播种深度混播的播深不一致处理(U),研究播种深度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深不一致显著降低株高、穗位高、果穗长度等性状整齐度,影响群体冠层结构,ZD958和XY335的产量较3、5 cm播深分别下降2.6%、3.2%和0.9%、3.9%。播种过深,整个生育期内的植株性状整齐度和叶面积指数较低,穗位高及底层透光率增加;SPAD值及比叶重较低,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干物质积累下降。ZD958和XY335播深9 cm的产量较3、5 cm播深分别下降5.9%、6.4%和6.1%、8.8%。播深7和9 cm,夏玉米群体密度降低,冠层透光率增加,但其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比叶重降低,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干物质积累下降,最终降低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6.
张建华 《玉米科学》1993,1(1):027-028
在土质为中壤土的地块上观察了玉米单交种种子的发芽及幼苗生长发育对播种深度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从出苗率、出苗期、幼苗高度及幼苗干重等指标综合考虑,认为播种深度6~12cm均可。播种深度浅于6cm,种子出苗率和幼苗的生长发育易受上层土壤的水分蒸发影响,深于12cm种子出苗率明显降低,因此认为在较为干旱又无灌溉的条件下,夏直播或套种玉米的播种深度可较常规深度增加,直至12cm。  相似文献   

17.
春种一粒子,秋收万石粮。单粒播种如同开启玉米生产现代化的一把钥匙,引发玉米种植方式、栽培技术、种子加工以及育种方向一系列产业技术变革,终将为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铺平道路。从种子论斤卖到论粒卖再到单粒播种,  相似文献   

18.
不同播种深度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四川省丘陵区8个玉米品种在7个不同播种深度处理下的出苗率、出苗时间、幼苗形态特征以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探讨不同播种深度对玉米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深度增加玉米出苗率逐渐下降,出苗时间逐渐延后,其中,播种深度为3、6、9 cm处理平均出苗率分别为91.3%、89.4%和62.1%,在此范围内苗长和中胚轴长逐渐增加,主根长和幼苗整齐度逐渐减小,苗干重和中胚轴干重逐渐增加,根冠比逐渐减小,根干重差异不显著,与玉米出苗率关联度最大的是中胚轴长和中胚轴干重。不同玉米品种对播深的忍耐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中单808、成单30和川单418的耐深播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9.
再生稻轻简化种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再生稻具有生育期短、资源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等优势,可通过提高复种指数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轻简化栽培可显著降低生产投入,进而提高生产效益。发展再生稻轻简化种植对于稳定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尤其对南方光温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及双改单稻区水稻增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我国再生稻轻简化种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花生整荚播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荚播渊源流长,为克服土壤墒情与地温的矛盾,解决一次播种保全苗,人们很早就采取了带壳播种(即荚播)。但各地荚播实施技术很不一致,荚播效果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浸种时间、浸种水漫以及对荚果的处理上,尚无规范。湖南省安化县(1973)以62~64℃水浸荚果1小时,可提早播种并增产10%。后因荚果前后粒发芽难齐效果不佳,故改成单粒荚播。山东荚州、福山等地大花生以40℃水浸7~8小时,然后掰成单粒,对独粒果捏开果嘴,地温8~10℃可播种,防旱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