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禅茶产生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禅茶产生后助推佛教中国化,从而对佛教中国化有着重要贡献:一是禅茶,即以茶参禅、悟禅,使源自印度的不品茶、饮茶的佛教,适应了中国人,特别的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调的需要,让文人士大夫们与禅僧们都沉湎于茶与禅,通过演绎茶艺和品茶,体悟禅境,助推了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在中国传承不衰。二是禅...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崇尚自然、 热爱自然、 赞美自然,中华文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园林植物被文人骚客及士大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常常将园林植物拟人化,或者追求园林植物的某种性格品质,植物的性格文化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分割的精神家园.在当今,园林植物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植物的文化性格却被人所忽视,文章对现...  相似文献   

3.
李昱 《农业考古》2006,(6):198-202
躬身茶事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赏心乐事,他们精于此道,不厌其烦,在茶事活动中折射出了他们的艺术化人生.本文认为中国文人士大夫追求的艺术化人生其内涵可概括为:清幽静雅、淳朴高洁、适度和谐、自由闲适.他们渴望脱尽世俗尘嚣,静心思索,体味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智慧;追求忠贞高洁,肯定质朴自然带来的亲切塌实,践行非淡泊无以明志的处世原则;追求适度和谐,心胸坦荡,和顺而不苟同;忘俗思归,闲适恬淡,实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自适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中原茶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茶饮特点的对比分析,发现西北少数民族茶文化重养生健体之用而轻性情审美,重浓香味厚而轻清纯淡雅,与崇尚茶的品饮和回味,以茶的品味体现人的个性和品位,及通过品茶感悟以彰显人生境界的中原茶文化存在巨大反差。少数民族将砖茶与奶、茶与花的混合并加以煎煮的茶饮方式,不仅是中国古老茶饮习惯的传承,也体现了茶饮对各民族间的文化碰撞和融合的文化映射。  相似文献   

5.
从乞丐到茶师福建永春达埔镇光烈村姚义泗传说很久以前,安溪茶乡个有叫林乙的嗜茶如命,清晨要喝"空心茶",临睡则品"神仙茶",困顿疲乏即饮"提神茶"。他每饮必酌,细细品喂,怪有滋味的,品茶悟道,飘飘欲仙,达到清雅和静的境界。他还常邀集三五茶友聚饮。数九寒...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种文化一旦被统治阶级所提倡,被文人学士所崇尚,尤其是作为教化、风习来出现,上风下渐,必然要渗透和影响到民间,从而形成一种习俗。西南人的饮茶习俗也是这样形成的。当汉化之风渐起,汉俗成为风尚时,自然西南人也就学汉人饮起茶来。然而,西南人的茶俗亦是有其特点的。西南人敬茶有一定规矩。讲究的人家有所谓一三道茶”:一道茶不饮,只是表示迎客,敬客;二道茶是深谈、畅饮;三道茶上来即表示主人送客了。在这里西南人将茶的自然属性与功能与交友之道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客初至,谈未深,茶尚淡,故仅示敬意而并非真饮;淡既…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的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因为有60多部茶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因为品茶这一行为在广大国民中的广泛存在,因而,品茶这一行为所形成的文化丰富多彩,丰富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及民俗等各传统文化分支,而更重要的是品茶这一行为所形成的相关文化凝聚了中国国民的心态、精神追求和性格,因而,研究明清中国茶文化有助于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在明清中国茶文化中,文人品茶所形成的茶文化是最为精彩,最具有时代特色和最能反映国民性。  相似文献   

8.
陈刚俊 《农业考古》2019,(5):146-150
明代是“三教合一”的重要时期,儒家、佛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出现了士僧互动的风潮。文人以个人和群体结社的方式在寺庙中与僧人品茶赋诗、论学谈禅。茶以其自然特质,被文人赋予了特有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性格,而又因茶道的审美意境、感悟方式与禅宗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而被文人和禅僧共同所推崇。同时,茶文化在明朝有了新的发展,明人在茶侣选择、品茗方式和环境等都有前人所未发的创见,在与禅宗思想结合后,明代禅茶思想推动中国茶文化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读 1 8辑《中国茶文化专号》 ,见陈文华先生征联“人品即茶品 ,品茶即品人” ,不揣冒昧 ,拟之请审正。国富者民富 富民者富国。          ——— 安徽 李传轼小味犹茗味 味茗犹味水。          ——— 江西 方振川茶道也人道 道人也道茶。          ——— 江西 王广彬回文茶联征对  相似文献   

10.
"茶禅一味"考辨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潘林荣"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特质,其中既道出了茶与禅宗的密切关联,同时在某种意上说也包涵了中国士大夫对茶文化内在精神的深刻把握。然而,也许是"茶禅一味"之说流传久远,且又"语焉不详",抑或是时过境迁...  相似文献   

11.
品茶读画(续)《深圳商报》侯军茶画与琴韵“琴棋书画诗酒茶”一向被称作中国古代文人的七件雅事。茶与画的结缘占去了其中的两项,而茶画与其他五件雅事之间,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剪不断,解不开,互相缠绕,浑然一体,构成了中国文人的整体生活方式和生命形态。我...  相似文献   

12.
本刊上期刊登陈文华教授的“回文茶联”下联:“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公开征对之后,受到读者们的欢迎,纷纷寄来应征的上联,现择中一部分刊登,供大家鉴赏。  相似文献   

13.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而随着时代精神的不同,茶诗的审美情趣也有一个从自然俭约到精新细繁、从超尘脱俗到近俗乐俗、从宁静淡泊到文化品闲、从以茶悟道到茶禅一味的渐变过程。唐代茶诗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生命之乐,传达出中国文人清高、白适的人格气质,并昭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社会的谐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古典园林活动的茶文化研究不仅是对茶文化和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丰富和重新诠释,更是从茶和茶文化这一角度深层次挖掘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生活的精神内核。通过分析茶文化与茶类植物、园林泉水、园林建筑、园林活动等的密切关系,结合种茶、采茶、制茶、泉水、煮茶、品茶、茶诗、茶画、茶联、茶类景题等文人园林活动,发掘茶文化对古典园林、文人气质、文人生活的影响,来延续园林精神和茶文化传统,彰显园林文化和茶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性,创造出富有禅意的园林茶景观。进而提升园林意境,提炼文人气质,扩大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播效应,以达到名茶与名泉、名园互相影响、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从远古神农时代至今,中国茶叶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茶叶的利用由单纯药用发展到被普遍饮用,逐渐上升为有讲究的品饮,成了一门艺术。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是泡茶,“饮”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和“艺术”的根源。自古…  相似文献   

16.
黄建华 《农业考古》2008,(6):167-170
茶因其习性品格和"天人合一"、"君子人格"等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思想内涵相谐相通,与文人的精神活动密切沟通起来.唐宋文人以荼修身怡情,明道励志,体悟人生,表现清高脱俗等品格.品茶成为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7.
走进敦煌茶艺馆,书画屏中坐品茶。屏上墨香壶里泡,画中紫藤杯里爬。一杯在手,细品慢呷。品春雾的韵味,品仙泉的甘滑,品世态的炎凉,品风雨的飘洒,品乡土的醇厚,品季节的变化……茶到唇喉清积垢,茶入愁肠愁尽刷。把历史泡进茶里,一壶浓茶一席话。茶一口口品话一串串拉。茶情不淡,神思迸发。紫壶虽小容量大,能装下唐、宋、元、明,能装下亚、欧、非、拉。敦煌茶艺馆品茶@关样  相似文献   

18.
晚上,在茗秀园陶艺坊里,巧遇友人丁黎辉先生,自然要品茗聊天了。为悟玉川子那七碗茶的美妙,点了一壶功夫茶。据说,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不过,现在它早已散尽了王公贵族的气息,寻常百姓也能得而品之了。 我俩落座后,服务小姐便笑盈盈地端来了小巧玲珑的紫砂茶具,这正合了茗性宜于砂壶的说法。这品茶的“行头”是,茶海之上放置一紫砂小茶壶,一紫砂功道杯上覆有金属茶漏,两个蓝地而有白色竹、石、兽图形的闻香杯和品茗杯;仿古茗炉是以酒精为燃料,很干净,小姐用打火机点燃后,将煎水壶坐上。古称为玉书碾的煎水…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民族魂.茶使我们冷静多思,淡泊宁静,客来敬茶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品茶如品人,人生百味尽汇于此.茶像一根根微细的血管,它的血液悄无声息地流进了千家万户,建立起一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21世纪的和平之饮,就是中国茶.  相似文献   

20.
池宗宪 《农业考古》2002,(4):275-275
品茶可以是轻松平凡事。也可以用心喝出清香和品味。品茶要得好滋味 ,贵在好茶、好水之外 ,还要有一颗对茶的好心情才能凝精聚神细细的由茶的实体抽离出意象 ;才能穿透茶的种植、制作工序找到滋味与含脉 !那么 ,深深解构茶的每一细节 ,便成为茶痴的基石。可惜的是 ,短缺了一份深入浅出对茶的认识与解析 ,就少了一份对茶集合天时、地利、人和多元变化的了解 ,就无法深思品茶原来潜藏了婀娜多彩的面貌 !《茶文化大系》是以一份尊敬茶的心情所编写 ,所筹划的 !是用最浅显的文字记述茶在多元变动因素中如何脱颖而出 ?并期待带给华人品饮艺术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