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历史久远,茶文化覆盖全国,传播全球。中华民族在茶的发现、培植、制作、品饮和茶文化的创造上,为人类文明留下了灿烂的一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茶文化是一项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和体现主体精神的事业。单纯的茶叶生产经营和单一的品饮功能,不可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茶文化。只有赋予茶以审美上的意义,将茶饮从解渴疗疾的日常生活层面,上升到精神寄托的高度,体现一种特定的文化心理,包含着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蕴,这样,茶文化才能得以产生和发展。茶引自神农,发乎陆羽,延…  相似文献   

2.
茶及茶文化都源于中国,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典型范例。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唐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据四川《华阳国志》所记,大约在武王灭纣后,我国发现和制作茶叶、利用茶叶已进入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3.
婺源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茶有着5000余年的文明历史。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其独特清新的人文景观和历史画廊,以茶为载体,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茶文化与旅游自古以来就是密切相关,互为依存,相得益彰。君不见,多少绝妙佳句吟成在游历名山品茗时,多少壮丽华章挥就在寄情山水饮茶中……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而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的婺源,作为绿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兼古今,集中外,底蕴深厚,别具特色,将婺源茶文化作为…  相似文献   

4.
曹茂 《农业考古》2023,(2):181-188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云南则是世界茶源。云南茶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仅包含了古茶山、制茶建筑遗址等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制茶技艺、饮茶习俗等非物质文化层面。云南茶文化遗产的形成体现了与中华民族的利益休戚与共、资源共享的关系。云南茶文化遗产呈现的与中华民族持续的茶文化认同也参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当下,在传承云南茶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通过与茶文化认同相关的遗产保护及开发利用,由国家和地方对遗产传承的记忆行为和纪念活动等文化过程进行权威化塑造,形成持续的茶文化集体记忆和认同,将不断筑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朱自振是学界公认的著名茶史专家,国内屈指可数的顶级茶叶历史文化研究权威.在近50年的茶史研究生涯中,他主要做了三件大事:发掘和整理中国茶史文献资料,论证巴蜀是中国饮茶文化的摇篮,培育茶文化研究后继人才.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推进茶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人对他的普遍尊敬.  相似文献   

6.
赵荣光 《农业考古》2006,(2):53-60,74
一、12世纪初民族茶文化中心地域的历史播迁 茶、茶饮、茶文化原生于中国,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故土,这些都早已经是知识者尽人皆知的国际性常识。自中国、亦即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陆羽《茶经》(成书于758年前后)以来,后经顾炎武等著名学人的考论推定,中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之说渐成流行共识。中国历史上最初的茶饮,发生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左右的古史传说的“神农之世”,这也已经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考古学、农史研究、茶学史研究基本趋于一致的看法。但自上古以下,直至中唐以前,中国茶文化可以说还是只有植茶、饮茶而无茶学,至少是谈不上可以称之为“学”的茶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7.
我的茶道观     
茶的本质属性是作饮品,茶文化亦萌芽于茶作饮料之后。茗饮始于何时?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经·七之事》。他将饮茶史上溯到神农时代,认为发现之时即掀开了饮茶史的第一页。显然,陆羽的“饮茶”概念很宽泛,包括茶之当药眼之、煮而食之、煎而饮之。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云:“秦人取蜀(前316)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照顾炎武所言,秦人攻下巴蜀后从巴蜀人那里学会了饮茶,巴蜀人饮茶历史比泰更早几百年。这也说明饮茶时尚源于巴蜀,秦以后渐渐传播全国。茗饮之事有文献可证的不过有2千年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见…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饮茶具有养生保健、清油解  相似文献   

9.
余悦  刘清荣 《农业考古》2005,(6):144-148
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一体的.二者的立足点都应是促进茶文化的繁荣,推动茶经济的发展.在理论上、实践中,都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应从观念、宣传、茶业会展、茶文化旅游市场、茶馆文化建设、茶业科研、茶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茶文化交流、茶企业组织创新、规范管理等十个方面认真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0.
文学艺术是茶文化的主要载体,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音乐、书画、舞蹈等等.我们这里说的茶文化是狭义的茶文化,是与茶科学、茶经济并列的茶文化.广义的茶文化还包括了茶科学和茶经济.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丁以寿教授提出:茶文化的主体是茶文学与艺术,我很赞同这一观点.在有关茶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有两种体裁:一是茶诗,二是茶散文.中国是散文大国,散文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茶文化能够流传至今,散文确实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很高兴来到重庆,来到白鹭原茶艺馆。我们都知道,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是最早发现、栽培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世界上的茶叶、种茶、制茶和品饮茶叶都源自于中国。而中国最早的茶产地,又是西南地区,包括历史上的巴渝地区,现在的重庆就属于这一区域。所以说,重庆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杭州径山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这一古老的经济作物,从药用、食用直至成为人们喜爱的饮料,已历数千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在茶的培育、制作、品饮,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史上留下了绚丽光辉的一页.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而被誉为"世界茶道之源、茶圣著经之地"的径山,更有着源远流长的禅茶文化历史,兼古今、集中外.底蕴深厚、别具特色.在文化旅游卷潮而来之际,将本身具备相当旅游优势的径山之禅茶文化作为又一重要的旅游资源,极具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论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历史名茶。从史籍记载、茶马贸易、佛教、民族文化和文学等角度。对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旨在说明云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普洱茶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附:《中国茶文化》总目(广东韩山师范学院陈香白著)上编:导言中国茶文化纲要一、茶文化之萌芽:茶的蔬食、药疗、汤饮二、茶文化之发展:历代饮茶法提要三、茶文化之内核:中国茶道四、茶文化之播散:风行成俗五、茶文化之涵濡:民族凝聚力六、茶文化与茶政七、茶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多彩、意境优美、雅俗共赏,在世界范围里独树一帜,是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修养的一面镜子。黄志根同志编著的《中华茶文化》一书即将出版,作者索序于我,我对于茶文化毫无研究,勉强以一个爱茶者的身份,就茶的起源、历史和文化谈一点外行话,作为对本书首次问世的致贺。研究茶的人常据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这句话,陆羽的根据来自《神农食经》,而神农氏通常又定作五千年前,于是茶在五千年前即已有栽培的推论就这样定下来。在陆羽那个时候说神农氏发明饮茶是可以理解的,到今天还这样“一脉相承”,就不…  相似文献   

16.
周文棠 《农业考古》2001,(2):254-255
茶文化书籍是传播茶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 ,尤其是著名茶界人士的著作 ,其影响呈金字塔式向下扩散。许多茶著中谈及茶史大都引用茶史资料 ,如不加以详尽了解 ,一不小心便产生错误。今以《广雅》中茶事内容为例商榷其作者与时代 ,并分析其对茶文化史的影响程度。望海内博雅 ,有以教之。《广雅》云 :“荆巴间采荼作饼 ,叶老者 ,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 ,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 ,以汤浇覆之 ,用葱、姜、橘子之 ,其饮醒酒 ,令人不眠(1) 。”这段文字是茶界公认的茶文化重要史料 ,但作者是谁 ?作者是什么时代著的 ?却有不同意见。陆羽认为是…  相似文献   

17.
论普洱茶与布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洱茶与布朗族密不可分。布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云南独有,是人口不足10万的较少民族,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才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以及保山市等普洱茶文化区。布朗族在普洱茶的茶树驯化、茶叶栽培、种植、加工、品饮、宗教、民俗、人文等方面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东方文明的骄傲之一。也有人说,茶是造物主特别为中华民族安排的瑰宝。中华民族最早发现了茶叶,具有最早的茶文化。茶早已发展成为“累日不食犹得,不可一日无茶”的“国饮”,其历史十分悠久,正如茶圣陆羽所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渐渐地,饮茶从药用、解渴走向高层次的品茗,成为一种精神文化享受。中国名茶与名泉珠联璧合,古往今来不知产生了多少部茶经。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出现了第一首专门写茶的诗赋;中唐时期,被称为“茶神”的陆羽撰写了《茶经》。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品茶、…  相似文献   

19.
茶沫与唐代茶文化福建省建瓯市农业局郑立盛茶沫,古代称沫饽,近代叫汤花,都是指由茶汤产生的泡沫。在唐代,茶沫已不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对于造茶、品饮、茶具、诗歌、茶艺等都占有重要位置,增进了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据陆羽《茶经》记载,唐时饮用的茶有四类:粗...  相似文献   

20.
中华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历史茶文化尤其是历史典故,大多需要重新解读,只有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有针对性且有说服力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扩大其在世界范围的价值认同。基于此,本文以“以茶代酒”为例,将其置于茶和天下的语境下,在重温这一历史典故的基础上,从增加中华茶文化魅力,促进历史茶文化的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了以茶代酒的当代价值或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体现,并根据全球化与茶文化传播的需要,从增强自信性、构建“同型性”、抢占先机性、设计备选性等方面,提出了如何通过以茶代酒,推动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实现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