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井名茶     
《湖南农业》2016,(4):42
正湖南十大名茶茶之尊·礼为上"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级的茶叶妙品农业部茶叶标准园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小巨人企业湖南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湖南农产品十大品牌湖南十大名茶湖南十大茶品牌茶到·福到湖南金井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集科、工、贸于一体的专业茶业公司。公司位于长沙县金井镇,创建于1958年,2000年实现民营企业的改革改制,目前已发  相似文献   

2.
信阳茶叶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茶叶生产始于西周,至今已有2300年的历史。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色、香、味俱美的饮料佳品。  相似文献   

3.
无性系茶树良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将强力助推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茶叶产业化进程。本文从园地选择、园地整理、品种选择与茶苗运输、茶苗栽植、苗期管理、越冬管理几个方面详尽介绍了信阳茶区无性系茶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陈永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45-14947
西湖龙井茶叶以色绿、味甘、香郁、形美四绝为我国十大名茶之首,除了当饮料品茗之外,还可以其独特的味道和功能性作为调味料,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国菜肴中。在当今我国餐饮追求健康、时尚饮食的市场背景下,开发有机龙井茶茶菜,对弘扬我国茶文化和饮食文化,具有现实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锡端 《农业考古》2001,(4):238-240
中国是茶的故乡 ,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 ,并把这一健康饮料推广到全世界 ,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做出的一大贡献。回眸中国茶叶历史 ,有过辉煌 ,也有过衰败。在 1 9世纪末 ,中国的茶叶在产量和出口量上均占世界首位 ,但从 2 0世纪上半叶开始由盛转衰 ,到了 1 94 9年茶叶的产量仅有 4 .1万吨。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茶叶得到恢复和发展。 1 999年茶叶产量达到 6 8万吨 ,出口量达到 1 9.96万吨。在世纪之交 ,中国历经 1 3年的艰苦谈判 ,即将加入WTO。加入WTO将会对中国经济和百姓生活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有利…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科技》2011,(4):20-21
没有人能否认历史上的中国在茶叶上的地位,作为茶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晚清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种茶、制茶的国家。然而,从1840年英国一位皇家植物园的主管从中国带走了2万株茶苗和1.7万粒茶籽,并在英属殖民地印度开始大量种植茶叶开始,中国茶叶垄断王国的地位遭到了挑战,并一度开始没落,直到2008年,当中国以茶园种植面  相似文献   

7.
利用江西茶业资源 开发江西茶文化旅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产茶区域,丰富的采制经验,众多的茶叶品种,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新时期我国茶业要想再创辉煌,走持续发展之路,关键在创新.创新之路可以有许多条,而茶业与旅游业联手在文化层面上应该说是一种强强联合.  相似文献   

8.
信阳茶业发展方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是河南茶叶的集中产区,信阳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本文分析了信阳茶业的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并从现代农业的理念出发,系统提出了发展信阳现代茶业的思路、原则和战略。  相似文献   

9.
山茶是世界名贵花木,也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对昆明市的山茶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摸清昆明市山茶的品种资源,为茶资源在园林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星海  周晓红  唐德松  龚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561-19563
以2009年第二届浙江省十大名茶评选工程实施产生的17个名茶为代表,分别从产地、色泽、外形、香气、滋味及叶底方面介绍了浙江名茶品质特征;围绕茶叶品质审评因素,综述了近10年来茶叶品质的量化识别研究成果,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依次为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技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和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11.
山茶是世界名贵花木,也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对昆明市的山茶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摸清昆明市山茶的品种资源,为茶资源在园林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茶与茶具     
饮料各种各样,但似乎还是喝茶的人多,特别是中国。我国饮茶历史悠久,茶的品种也多,估计不下数百种。其中,有十大名茶,即杭州龙井,武夷岩茶,祁门祁红,黄山毛峰,君山银针,信阳毛尖,都匀毛尖,六安瓜片,洞庭碧螺春,闽南铁观音。实际上,庐山云雾茶,婺源婺绿,以及宜兴的雪芽、金毫,那都是很好的。而且制作后茶叶造型各异,有的如薄片,有的如银针,有的像瓜子,有的卷曲如春螺……饮时芳馥清醇,齿颊留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古代煮茶,明清之后,就都是泡茶了。热水瓶出现之前,一般家庭,都用大茶壶。早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用茶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代以前,中国生产的茶叶便通过陆路及海运的方式远销各地。首先到达了日本和韩国,然后传到印度和中亚地区。在明清时期,又传到了阿拉伯半岛。在17世纪初期,中国茶叶又远销至欧洲各国,很多上层社会的贵族、绅士都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中国的茶与丝绸及瓷器一样,成为中国在全世界的代名词。随着历史的演进,繁盛的中国茶业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衰退。当时,中国茶  相似文献   

14.
六安瓜片茶历史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哲  宋光钧 《农业考古》2007,(2):232-235
一、历史名茶———六安瓜片“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这是明代茶学家许次纡继陆羽《茶经》之后,中国又一部茶叶名著《茶疏》开卷的第一段话。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六安是中国名茶的生长地之一。六安茶名满天下,在中国的茶叶史上,一直占据显著位置,被世人赞美,被世人品尝。今天的六安茶即为“六安瓜片”,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六安瓜片前身的六安茶叶,其悠久历史可上溯至秦汉时期。汉献帝建安年间,茶叶就从四川经陕西、河南转入…  相似文献   

15.
茶叶传欧史话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荣林 《农业考古》2000,(4):276-278
茶在17世纪初传入欧洲。其实欧洲的旅行家们早在九世纪就已知道茶叶这种神奇植物。例如MushinSulieman就曾记述茶对健康有益。茶叶初入欧洲应归功于荷兰人。16世纪荷兰已是一个海上强国,1596年荷兰人到达爪哇,并在那里建立了东方产品转运中心。起初荷兰人从中国运去绿茶,直到18世纪中叶红茶才取而代之。第一批茶叶到达欧洲大约是1610年。茶在荷兰上层社会很流行,但茶价昂贵,起初茶叶在荷兰是和药品一同销售的。到1675年茶开始在食品商店销售,此后茶叶逐步普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饮料。有钱人在自己的房子里设茶室,还有一些人特别是…  相似文献   

16.
生态茶园建设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适制性与当地自然地理条件,从园地、品种、茶苗及其栽培、管理等方面对信阳茶区良种生态茶园的建设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贵州十大名茶中茶多糖的含量,为茶叶的种植、加工及质量综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水提法提取茶多糖、蒽酮-硫酸法比色测定茶多糖含量的方法,对贵州十大名茶中茶多糖的含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富硒绿茶的茶多糖含量最高,为2.67%;遵义毛峰的茶多糖含量最低,为1.11%。表明,贵州十大名茶中茶多糖的含量与其品种及产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唐代开始,茶就作为日常的饮料了。1607年,荷兰和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在中国的澳门、岭南、厦门等地收购茶叶运往欧洲,不久中国茶叶成为欧洲人的日常饮料。17世纪后半叶,喝茶在英国上流社会成为风尚。1660年,茶叶随同欧洲移民传到美洲新大  相似文献   

19.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的方法。[方法]以陕西汉中产的4个品种茶叶为试材,用Soxhlet提取法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并用红外光谱仪对咖啡碱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茶叶的品种对咖啡碱收率的影响。[结果]茶叶品种对咖啡碱的收率影响较大,低档茶大叶青茶的咖啡碱收率(1.32%)比高档茶特级汉水银梭的收率(0.51%)高得多。不同茶叶具有不同的咖啡碱含量,低档茶中的咖啡碱的含量比高档茶的高。汉中茶口感清纯,主要是由于其中咖啡碱的含量低于普通的茶叶。[结论]采用Soxhlet提取法可有效地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其操作工艺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20.
核心提示:小品种类的茶企业应该专注于做强,从最上游的茶叶种植环节入手,与茶农建立长期、友好的产业协同和共生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品牌化营销,打通整条产业链。收录在《中国名茶志》的茶叶品种超千个。一种茶叶之所以有自己的名字,一定是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个性大致由三大要素所决定:一是地理区域,二是茶树品种,三是加工工艺。看来,有名字的茶叶品种,其一是都具有独特的个性,或是外形,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