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聂威 《农业考古》2023,(2):5-1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养生的文化内涵阐释主要包括养身、养神与养德,其中儒家侧重养德、道家与佛家侧重精神的修养、道教侧重身体的保养。在以茶养生的视角中,养身是基础功效,对精神的修养可作为养身的延伸;养心是养成心境,具有悠闲、素雅、淡然等可客观化、具体化的因素;养德是在闲、雅、乐的心境中,养成“俭德”,乐以“精行”。茶德之内向深化,是合于“道”的茶道哲学;茶德之外向显化,是仁爱之举与爱敬之礼。以茶养生的文化能够融儒释道养生观之所长,合知与行为一,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健康理念的追求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众人饮茶,各取所需,就感觉上而言,口干舌燥时来杯大碗茶,一饮而尽立马生津解渴,那叫一个“爽”;研讨、开会发言中,一杯清茶相伴,不时小啜几口,清嗓润喉使语音清晰自如,那叫一个“顺”;闲暇海聊时,三五成群,备套茶具,沸水沏茶以助谈兴,那叫一个“乐”……。而到了有心于茶叶品质评价(下简称“茶评”)的人那儿,饮茶便多了几分美的感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茶评又为何能与审美判断有牵连呢?要想提示这一问题,我们就得先弄清茶评的内涵。对茶叶品质的评价,在农学院里是一项专门的学科,称之为“茶叶审评与检验”。换句话说,茶评是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3.
茶理精于唐。婺绿飘香,早在陆羽《茶经》中就已有盛赞;茶事盛于宋,白茶黑瓷,我们已无从领略古时斗茶之风。然而,眼瞅着这侍立在古画屏旁边,一溜儿排开的青衫青巾青兜肚,青花古风扬悠悠的婺源茶姑,并和她们一起熏笼着仙气缭绕的柱柱高香,沉浸于迥然作声的古筝幽韵,陶然之际,不由得你不在这清凛凛的古域风俗之氤氲中,大发赋诗之雅兴,念古之幽情……炉火升矣,慰其客心。有多种“茶帖”,发乎众手,即见浓郁之民间文化气息扑面而临——帖上纷纭——婺源茶风,“清雅”为要——汤清、气清、心清,器雅、境雅、人雅; 婺源茶艺,掩映有“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客”之茶文化真魂,灼灼然跃于  相似文献   

4.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7,(2):162-164,169
吴先生的《茶经述评》于1987年问世,我得到此宝书后,曾拜过数遍。2005年,《茶经述译》出了第二版,我有幸又得到此宝书,于是又拜读了数遍。近来,我又仔细地拜读了多遍,便写成文章,可以说是学习笔记,或者称之为读后感。文章分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5.
刘菁 《今日农村》2002,(4):9-11
中国“国饮”为何物?茶也。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曰“琴棋书画诗酒茶”。无论至俗与至雅,中国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叶羞雾含轻抖出,香借风送得雨还”———倘若品茗闻香时能见此情此景,我心足矣。对茶的偏爱使我认识了“得雨活茶”,因“得雨”又知道了景德镇有个德宇集团。“得雨”的灵气中国茶之灵气离不开一个“水”字。“西湖龙井”中的“井”、“庐山云雾”中的“雾”,莫不沾连着“水”意。“得雨活茶”,只小小一个“雨”字便平添了烟雨朦朦、叶羞含雾的茶之境界。“得雨活茶”进入人民大会堂成为特供茶…  相似文献   

6.
1999年11月27日,出席香港添马舟监“万人泡茶迎千禧”大会,仪仗擂鼓开场,洵热乡盛举,因联:九天紫云,鼓者其谁欤?中土嘉叶,煎之乃我焉。题雅博茶园,用鹤顶格:雅需成俗雅世道;博欲返约博茶心。1999年11月28日于香港粉岭雅博茶园念一堂茶联(之二)@陈香白!广东潮州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在国际市场曾独领风骚数百年,目前茶的产量仍约占世界的1/4,出口量约占世界茶贸易总量的1/6。但与之极不相称的是,当前我国仍没有能拥有几个行……  相似文献   

8.
茶与戏     
"茶"代表着优雅、沉寂、隐逸,"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位列雅的品位范畴;"戏"代表世俗、喧闹,不入流的"小道",属于俗文化.一雅一俗,二者截然不同的文化又如何扯上关系的? 其实,茶文化与戏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且关系还极有其渊源.  相似文献   

9.
《农业考古》2007,(2):202-204
奉(一作奏)圣旨令:尚书省措置茶事,今勘当水磨茶,自元丰创制,除近畿外,即不曾分下诸路,昨缘分配诸路,有置官之冗,般辇之劳,致妨客贩,收息减少,乃至商贾不通,内外受弊。缘水磨茶,先帝建立,不可废罢,欲只行于京城舆客贩兼行余路。  相似文献   

10.
名不经传的茶江西上饶《群艺天地》杂志徐立忠故乡赣东北山区,有一种叫甜茶、柴茶、神仙茶的野茶,因为名不见经传,便随人叫去。这种茶,生长于深山丛林中,叶形与普通茶叶相似,枝杆灰黑,高可盈丈,似是一种灌木。山民们上山砍柴,每每砍下一捆,便够一年喝的了。自采...  相似文献   

11.
2005年4月23日,也即南京解放56用年的这一天,由南京市农林局主办,南京市桑茶果技术指导站、南京茶叶行业协会、南京电视台《农林时空》栏日、南京雪松茶业有限公司协办,南京十都影视文化策划有限公司负责策划的“中国南京2005雨花茶节”在南京白马公园农业广场隆重举行。茶节活动安排有:8点30分为开场歌舞,9点是中国南京2005雨花茶节开幕式、雨花茶原产地标识揭牌仪式、雨花茶金银绿三色新包装揭牌仪式、雨花茶质量评比颁奖、雨花茶诚信销售宣言:9点40分进行万人签名,9点45分领导和来宾参观雨花茶坊,lO点有文艺表演、雨花茶茶艺表演、极品雨花茶拍卖、万人共品雨花茶、雨花茶现场炒制表演等项目。通过参观,笔者觉得茶节有几个显著特点,同时笔者也有几点粗略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为规范普洱茶生产经营,推进云南省以普洱茶为重点的茶产业健康发展,云南普洱茶标准体系建设工程于日前启动。工程分4步推进:一是设立云南普洱茶标准化委员会;二是对全省普洱茶生产经营和省外普洱茶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三是组织编制普洱茶品种、种植、加工、产品等一系列标准,并向  相似文献   

13.
茶与人生     
茶介入人们的生活,恐在汉代,而作为一种文化则在西晋南北朝时期已初露其风采,茶含有了文化色彩便给人们注入了清新自然的气息,文人们更喜爱茶的性格:如水、隽永、清幽、雅儒,乐而不乱,因此嗜而敬之.茶还能引导人们摆脱尘烦,趋于安详静谧,在恬淡的心境中录求真淳,在沉思中对生存现实及人生进行反思和省察,给人以更多的生机和清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14.
茶乡风情     
一、茶客初春时节,我受别人委托,因事出差安徽六安县洽谈购茶事宜。为了便于业务联系,我来到县城郊区的一们朋友家。说也巧,朋友外出不在家,女主人曼花热情接待了我。那天,因为下着靠罪的春雨,天气带着几分寒冷的凉意。曼花女士招呼我进屋后,还没等我落坐,她便搬来一个小四方寝桌,双手捧一壶泡好的热茶,倒满一杯,递给我说:“天怪冷的,先喝杯茶取取暖。”她开口带笑,笑有酒窝:“一方风土一方情,到我们六安农家作客,先喝茶,再品茶,不然就是不礼貌!”我呷了几口茶,茶味有些浓烈,我说:“这茶好香呀!”曼花笑着对我说:…  相似文献   

15.
吴立民 《农业考古》2001,(2):248-252
茶文化 ,禅文化 ,融成茶禅文化 ,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 ,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 ,东晋僧人 ,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 ,以饮茶苏 (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 )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 ,演至唐代 ,而茶文化兴起 ,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 ;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 ;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  相似文献   

16.
苏州文氏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著名的家族之一,族人世代雅好茶事,秉持淡雅质朴之风,并且在诗文书画作品中予以表现。随着家族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和物质条件的丰裕,至明末出现了博物名作———文震亨的《长物志》,但其中对茶事的论述,仍以俭淡朴雅为尚。文氏家族茶事的传统,不仅深契陆羽"精行俭德"的主张,也是中国文化世家诗书德艺传家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茶癖(外一章)江西省上饶地区群艺馆徐立忠不知什么时候起,我有了茶癖。无论何时何地,没有茶就打不起精神。劳碌一生,没有茶就没有闲情。案头上没有茶,便不能写诗作文;闲聊中没有茶,便不去谈英雄,论古今;作客进门,喝一盎便知其味是淡是浓。茶中有饮不尽的乡思,...  相似文献   

18.
1引种经过1990年1月从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引入73-4-297等八个不同成熟期梨品种(系)。73-4-297梨后定名为雅青,其母本为杭青,父本为雅梨。引种当年3月23日高接于环北园、岔南林场、丁店乡豫丰村,翌年便开始挂果,各方面性能表现良好,便又繁...  相似文献   

19.
进茶馆的人和进茶楼的人川上日在茶馆里清坐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男人,他们或老或少,但一律十分的从容,他们徐徐用茶盖拔开飘浮在廉价“成都三花”或“后山花茶”上的几根茶梗和可有可无的话题,良久良久,才浅浅饮一口清淡的茶水;如果还愿意花费几文闲钱的,面前便会摆...  相似文献   

20.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总共120回,其中有112回讲到茶,其中对名茶、茶具、择水、茶俗、茶礼皆有涉及。本文从茶事活动、茶对人物的塑造两个角度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浅作评述。红楼茶品,精茗叠见;红楼茶事,亦雅亦俗;曹雪芹展现了全方位的中国茶文化,也借茶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