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受益于江西省“四绿一红”的茶叶品牌农产品发展政策,修水宁红茶在近年来获得较大的扶持力度,经济效益升幅尤为明显。然而修水宁红茶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省内外知名度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发展模式相对同类知名茶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的几大发展困境。于是本文从消费市场入手调查,对宁红茶区域品牌策略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从加强区域品牌作用、拓展价值链、打造新营销、推动茶企龙头的四个角度来助力宁红品牌发展。  相似文献   

2.
宁红茶初探     
宁红茶初探庐山白鹿洞书院正国宁红茶是我国茶叶中的珍品,与浮红、祁红等名茶齐名,主要产于江西武宁、修水、铜鼓三县。长期以来,在全国功夫茶中,它以条索秀丽,毫锋显露,颜色红艳,香味持久。汤色红其清澈,茶叶鲜爽纯正而名列前茅,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3.
《农业考古》2021,(2):F0003-F0003
宁州,即修水、武宁、铜鼓三县,在清代时都属义宁直隶州管辖,所以,这三县都称为宁州,地处江西北部幕阜山与九宫山交汇处,境内山林苍翠,峰峦叠嶂,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云凝深谷,缭绕山峰,有种植茶叶的良好自然环境。因而,种茶历史悠久,其中,修水生产的红茶称为"宁红"。  相似文献   

4.
武宁、修水是我国名茶——宁红茶的主要产区。它地处湘鄂赣三省的交汇处,北为幕阜山,南是九岭山,江西五大河流之一的修江自西向东流贯全境,所谓一水中通,两山夹岸。沿岸山坡,树木葱笼,溪沟纵横,土地肥沃,水气精养,十分有利于茶叶生长。宁红茶的栽种历史非常悠久。至少在唐代,两岸的山民有的就已经不种五谷,专种茶叶了。到宋代,更是“绿丛遍山野,户户有茶香。”十九世纪中叶,宁红茶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清代光绪18年至20年(公元1892年至1894年),宁红茶输出量每年达到30万箱,总产可达30万担。特别是宁红贡品——“太子茶”一时誉满京华,每磅卖价白银48两,远销5个欧美国家。素  相似文献   

5.
传统茶叶品牌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不能一蹴而就,"宁红茶"品牌是否能恢复到历史上的高度,需要政府、企业和广大有志于"宁红茶"发扬光大的人士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创建。本文回顾了"宁红茶"品牌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宁红茶"在品牌建设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府支持发展政策、茶叶基地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加强市场营销和茶文化建设等思路,达到促进茶叶传统品牌"宁红"的培育、继承和发展和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一)宁红茶是武宁县传统出口产品,名列四大特产之首(茶、麻、油、豆),素以美形、优质、制特、味隽而闻名中外,曾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称誉。宁红茶前身——修江茶,至少在唐代已经相当发展,其时修江上中游的豫宁(今武宁、修水)等县,不少农民已开始不种五谷,专种茶叶了,茶叶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政府始征茶税,表明茶叶的栽培和贩卖已经是有利可图的事情了。江州(今九江)位鄱阳湖出长江口处,为江西北大门和长江中游重镇,有“九省通衢”之说,在唐代就已成为茶商云集、茶叶贸易的商埠,“集四海之珍茗,会天下之  相似文献   

7.
中国,素称世界茶叶的故乡。产茶历史悠久,其茶叶品种之多,制法之巧,质量之优,风味之佳是世界其他产茶国所不及的。我国茶叶出口质与量,直到十九世纪中叶,独占世界市场。现在,仍占世界产茶出口数量的第二位。中国工夫红茶在世界红茶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而“宁红”是我国六大工夫红茶之一,它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产销趋向如何?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研究它、认识它、发展它,对于促进修水经济振兴,外贸的兴旺,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试就《“宁红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中应有的地位》为题谈些看法,以期得到党政部门进一步有力的支持和同人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修水茶俗     
修水盛产茶叶,种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宁红茶、双井茶名闻遐迩。饮茶是修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嗜好和习惯。修水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客人走进门来,不分生熟,主妇马上泡一碗茶,双手端给客人,客人起身,双手接茶。喝完茶,把碗放在桌子中间,不能放在桌边上,更不能放在地上,还要道一声“多谢茶”,这是起码的礼节。修水人饮茶和以茶待客,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有:菊花茶。用开水冲泡茶叶菊花。人们利用田边地角,到处种植菊花,每年秋天,趁菊花盛开之际,及时采摘回来,去掉花蒂,留下花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金骏眉、英红九号等内销名优红茶成为我国内销市场茶叶消费的新热点,引发创新红茶产销两旺,内销增加。2011年我国茶叶总产量达162万t,红茶产量为11.4万t,红茶产量在茶叶总产量中的比重不断攀升,促使我国红茶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就2011年我国红茶产销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概述,对2012红茶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就如何解决我国红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清香醉人的修水茶俗江西修水县林业局卢国平赣北修水是名茶之乡,宁红茶、双井茶久负盛名。近年来,适应人们保健的需要,又研制出屡创国家金牌银牌的宁红系列保健茶、梅山牌神茶和双井绿茶。修水人嗜好饮茶,其历史可上溯到汉唐时期,后唐清泰二年,毛文锡《茶谱》载:“...  相似文献   

11.
常亚南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527-7529,7532
分析了"信阳红"红茶品牌的培育模型,指出了"信阳红"红茶品牌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如茶叶基地建设面临衰老茶叶面积较大、红茶生产机械化标准化程度低、红茶质量安全保障问题、红茶企业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等,对"信阳红"红茶品牌的成长路径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宁红小史     
宁红小史江西师范大学周榜师一、宁红的起源皖赣两省红茶,向分祁红、宁红和河红三种。祁红以皖之祁门,至德及赣之浮梁三县为主要产区;河红以赣之铅山县为主要产区,今已绝迹;宁红则以赣之修水、铜鼓、武宁三县为主要产区。修水、铜鼓、武宁三县古称宁州,其产之茶,制...  相似文献   

13.
赣西北山区的武宁、修水,地处湘鄂赣边境,“僻在万山中,当修江上游,水泉灌溉之利,峰峦岭郁之美。”故“仙人乐其幽遐,高士乐其修洁。”源远流长的七百里修江自古就哺育了两岸的山民,也孕育了淳朴尚儒的乡风民俗。在众多民俗中,赣西北的茶俗是最著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这是因为这里茶叶不仅有着悠久的栽种历史,而且有着优越的生长环境的缘故。宁红茶是这里的传统出口产品,其前身称“江茶”,顾名思义,修江所产之茶也。至少在唐代,修江茶叶就已相当发展,出现了不种五谷,专种茶叶的农户。宋时沿江两岸更是“绿丛遍山  相似文献   

14.
宁州茶俗     
宁州茶俗景德镇市茶叶学会黄崇焘宁州,修水元朝初之建制,管辖修水流域的现修水、武宁、铜鼓三县。风土人情饮茶习俗,大同小异,在全国独具特色。宁州为我国出口红茶主产区,当地群众则喜饮绿茶,传统饮茶习俗,清饮与混饮并存,俗称“吃茶”。混饮品种甚多,以“菊龙茶...  相似文献   

15.
修水茶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格非 《农业考古》2000,(4):101-102
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江西省修水县,群山起伏,终年云凝雾绕,享誉全球的宁红茶就产于这里。这片原始古朴、悠远厚重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旷世佳茗宁红茶,更以她特有的风情滋润浇灌了仪态万方的修水茶俗,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泱泱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修水人喜欢饮茶,每逢客到,无论亲疏、远近,相识或不相识,必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家乡茶。敬奉香茗成为修水人热情好客的最直接最朴素的体现,“坐下宕、戏下宕、吃碗茶宕”(即坐一下、玩一下、喝碗茶的意思),这里的人与外界打交道,先不谈别的,第一句话便是这句圆润温软的吴楚细语,道尽淳…  相似文献   

16.
提升茶叶品质是茶产业发展与茶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根据现代红茶主要品质特色要求,结合现代红茶发展趋势,通过规范越州红萎凋、揉捻、发酵、初烘、足烘、提香等生产工艺,提升加工设施条件,加强关键技术控制水平,确保越州红品质特色,探索越州红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分析福安市"坦洋工夫"红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快茶叶种植结构调整、红茶产业化进程,生产系列等级产品,弘扬茶文化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2021年第十三届湖南茶业博览会暨新化红茶推介会上,新化县被授予"湖红之源"称号,确定了新化红茶乃湖南红茶源头之实.未来,新化红茶在"湖红之源"的加持下将为拉动地方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一、新化红茶得天独厚 一是源于优越的自然条件.新化县境内多为山丘、盆地,山高溪多,常年云雾缭绕的自然生态环境,铸就了新化茶叶独特的优良品质,成就了新化茶叶为千年贡茶的美誉.二是悠久的种植历史.  相似文献   

19.
龚永新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4897-4899,4902
当前,随着茶叶市场消费形势的变化,宜昌市各地加大了红茶产业建设的力度.为积极配合发展宜昌红茶产业,结合国内外茶叶市场的实际需求,通过分析宜昌市的红茶产业发展机遇及比较其发展红茶在省内的优势,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发展宜昌红茶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琼华 《农业考古》2005,(2):191-194
冯绍裘是中国著名的红茶专家,一生潜心茶叶研究和生产,足迹遍布中国广大茶区,成功地创制了中国三大名茶——宁红、祁红、滇红,其中,历经艰难困苦,浸透全部心血创制的滇红名茶,在中外茶史上具有典范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着重从这两方面作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